关联知识库:2-1读《道德经》的一些启发
读《道德经》的一些启发
- 如何读古书?
古书都是在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历经无数岁月,且后世流传版本不一,非常推荐王立群老师的历史观,真实发生的第一历史已经无法获悉,在做百家讲坛《史记》节目时王立群老师曾说他最终向观众传递的史实也只是结合多部史书综合比较挑选他认为最符合客观事实的历史细节。
这也是阅读任何一部古书摆在读者面前的课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而这黄鹤楼早已不复当年摸样。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是古书还是今书,都得带着脑子读,随时质疑其真实性,合理性,方能人读书,而非书误人。
有趣的鉴别办法:根据文字中避讳帝王的名讳在哪几个之间来判断大概编写时间。
- 关联阅读
从先秦时期就有读者为《老子》做注,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280多个。诸如先秦时期韩非子,唐朝唐玄宗,宋代王安石,明代朱元璋,民国梁启超等等。
- 道是什么?
老子是相当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启发,老子没法直接告诉后人什么是道,但开始就提醒人们观察的重要性,“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后面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这似乎与佛教中的“觉”(观察自身)以及论语中的“格物”(观察事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在后面也解释了为什么命名为道的原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源自老子观察自然,社会中事物的规律,强行总结出来的一个名字。
- 关于平常心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现在叫屏蔽力,钝感力之类的。对来自外部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以平常心处之。
《金刚经》里也有类似思想的表达,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关于缺点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没有缺点。
这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情绪更加强烈,而且妥妥的防坑防骗指南。
这里的“是以不病”也就是没有缺点,更多的是在事情发生时较少的产生影响,而并非客观的缺点消失。
例如如果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水,那么首先就不常会去水边,其次,即使去了水边,也会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假设不会水算是缺点,但缺点是静态的,并不会造成问题或伤害,但一旦不觉得这是缺点,如果去了水边就会失去警惕性,危险程度就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