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知识库:# ️ 不画一张架构图讲透架构思维
让利益相关者在付出最小的使用和维护成本的前提下,得到最高的生产力,创造最多的核心价值。
兵法里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永远会有新的业务模式出现,也永远会新的组织模式出现,商业组织里很难有稳定的架构。
软件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所以软件首先是对现实的抽象刻画
分工问题过于复杂,所以现在过少和过多的系统拆分都可能走火入魔。
大部分的 TODO 会变成永远的 TODO
怎样使用最小的维护成本来新增所需功能
我们不能处理所有问题(更谈不上拿到所有好处),只能应对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风险,做一些适可而止的设计
️ 不画一张架构图讲透架构思维
原文链接
不画一张架构图讲透架构思维 - 腾讯云开发者公众号
文章概述
标题:不画一张架构图讲透架构思维
来源:腾讯云开发者公众号
作者:梁川
核心主题:软件架构的本质与设计方法论
核心观点提炼
1. 架构的本质定义
- 架构即软件设计本身:架构不是架构师的专利,而是每个工程师都具备的天然能力
- 架构能力=分割能力:人类天生具备将复杂事物分解为可管理部分的能力
- 软件设计=架构设计:两者本质上是同一概念,不存在严格界限
2. 架构的根本目的
- 解决分工问题:架构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不同角色、不同技能水平人员的协作分工
- 回应业务用例:通过恰当的模块分工落地各种业务需求
- 为利益相关者负责:在最小成本下获得最高生产力和核心价值
3. 架构设计的现实困境
- 无银弹原则:架构无法完全解决分工问题,只能在"不好中寻找好"
- 抱残守缺:任何架构都有缺陷,需要接受不完美的现实
- 熵增定律:系统复杂度会持续增长,需要持续维护和演进
️ 架构设计三大维度
3.1 应对业务复杂度
3.1.1 现实抽象刻画
- 问题空间→解空间:正确理解现实问题,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
- 领域驱动设计:尊重领域专家意见,避免技术团队闭门造车
- 建模取舍:在"取"和"舍"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简化或过度复杂
3.1.2 适应协同者差异
- 多维度结构:通过横线和竖线切分,适应不同技能水平的工程师
- 沟通桥梁:解决工程师与非工程师、现在与未来程序员的沟通问题
- 可视化表达:使用图表语言让复杂结构"所见即所得"
3.1.3 包容所有用例
- 可扩展性:设计扩展点,支持未来业务需求
- 长期主义: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核心能力
- 适应外部变化:平衡短期机会与长期架构演进
3.2 技术复杂度考量
- 性能瓶颈识别:处理存储、计算、网络等性能约束
- 安全性设计:API安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
- 可管理性:可观测性、可演化性、健康度监控
- 可移植性:技术栈选择、云原生适配、合规要求
架构设计方法论
4.1 恰如其分的架构
- 适可而止:不追求完美,只解决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 渐进演进:从通用架构→提升架构→专注架构→参考架构→推定架构
- 实事求是:基于团队实际情况,而非盲目套用理论
4.2 成功评价标准
- 业务用例落地:各种业务需求能够通过恰当模块分工实现
- 成本效益最优:最小使用和维护成本,最高生产力
- 利益相关者认可:用户、维护者的一致认可
- 成败论英雄:最终以实际效果评判架构优劣
关键警示
技术流行陷阱
- 避免宏大叙事:警惕"高大上"架构理念的一窝蜂模仿
- 时间检验:MVC模式40年仍在使用,许多"新"模式却已消失
- 求全必毁:过犹不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现实约束认知
- 资源有限:无法推导出全部问题和答案
- 矛盾权衡:不同质量属性之间存在冲突
- 试错成本:架构决策需要承担风险和试错成本
核心洞察总结
架构设计的本质
- 架构=分工解决方案:核心是解决人员协作和业务落地问题
- 架构=现实抽象:正确理解业务领域,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
- 架构=沟通桥梁:连接不同角色,实现有效协作
成功架构的特征
- ✅ 业务导向:以业务用例为核心,而非技术炫技
- ✅ 团队适配:适应团队技能水平和组织架构
- ✅ 渐进演进:支持持续改进和扩展
- ✅ 成本可控:在资源约束下实现最优效果
架构师的职责
- 领域专家:深入理解业务领域,而非仅仅技术实现
- 沟通协调:连接技术与业务,促进团队协作
- 平衡权衡:在多个约束条件间找到最优解
- 长期视野:兼顾短期交付与长期演进
相关资源
- 参考理论:领域驱动设计、康威定律、AKF立方体框架
- 相关书籍:《人月神话》、《整洁架构》、《演进式架构》
报告生成时间:2024年
基于腾讯云开发者文章《不画一张架构图讲透架构思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