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知识库:# 分布式系统快速阅览:从理论到实践的架构思维
分布式系统快速阅览:从理论到实践的架构思维
概述
这是一份关于分布式系统的快速阅览文档,旨在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分布式系统的核心概念、架构演进和实践要点。文档采用"理论-实践-思考"的结构,既有基础知识的梳理,也有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总结。
核心要点速览
- 根本目的:性能需求驱动,一致性是衍生物
- 架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的动态粒度调整
- 理论基石:CAP理论的三选二困境
- 实践智慧:BASE原则的柔性平衡
- 设计哲学:因地制宜,动态调整
1. 分布式系统的根本目的
核心驱动:性能需求
分布式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日益增加的性能需求。这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业务压力。
gt的思考:性能需求往往来自两个方面:
- 业务增长带来的并发压力
- 数据规模膨胀带来的存储和计算瓶颈
一致性的地位
一致性、可用性等问题都是衍生物,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支撑性能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需要理解主次关系:
- 主要目标:满足性能需求
- 必要代价:维持一致性、处理网络分区等
️ 2. 分布式系统架构:动态粒度的艺术
架构演进的本质
分布式系统架构从来不是一个静态问题,而是一个动态粒度调整的过程。
A. 静态分析(教科书式)
传统的架构演进路径:
单体架构 → 垂直架构 → SOA → 微服务
⚠️ gt的提醒:这种线性演进模型过于简化,实际中很少按照这个顺序进行
B. 动态实践(因地制宜)
真正的架构工作区域:在单体和微服务之间的广阔空间
单体(粗粒度) ←→ 微服务(细粒度)
↑
工作区域
关键洞察:
- 大多数系统的架构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 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动态调整
-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3. 分布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CAP理论: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基石
历史演进
- 2000年:加州大学Eric Brewer教授提出CAP构思
- 2002年:MIT的Seth Gilbert和Nancy Lynch证明CAP理论
- 核心结论:三选二(理论上的理想情况)
理论vs实践的争议
理论层面:可以选择放弃分区容错性(P)
实践层面:P是必选项,只能在C和A之间选择
gt的观点:这种争议反映了学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差异,两者都有价值,但应用时要明确场景
CAP的实践智慧
BASE原则:柔性的平衡方案
提出者:eBay工程师Dan Pritchett(2008年)
核心思想:
- Basicly Available(基本可用)
- Soft state(软状态)
- Eventually consistent(最终一致性)
适用场景:大多数业务场景,需要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取得平衡
CAP的临界性理解
重要澄清:CAP讨论的是故障发生时的极端场景,不是正常运行时的常态
- 正常状态:CAP三个特性都能满足
- 故障状态:需要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
4. 实践案例:InfluxDB的架构选择
架构拆分策略
Meta节点:选择CP架构(一致性优先)
- 存储关键元信息
- 需要强一致性保证
Data节点:选择AP架构(可用性优先)
- 处理时序数据记录
- 需要频繁访问和高可用性
设计启示
gt的实践建议:
- 不要为整个系统选择单一的CAP策略
- 根据不同的业务模块和节点特性进行差异化设计
- 强一致性只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5. 设计哲学:符合业务场景的分区容错一致性模型
核心原则
- 业务驱动:架构设计必须服务于业务需求
- 动态调整:根据业务变化调整架构策略
- 平衡取舍: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决策框架
业务场景分析 → 性能需求评估 → CAP策略选择 → 架构设计实现
gt的架构师思考
关于标题的思考
"从分布式开始"这个标题确实值得商榷。我建议改为:
- "分布式系统快速阅览:从理论到实践的架构思维"
- "分布式架构实战指南:CAP理论与动态粒度设计"
对笔记内容的补充思考
-
性能需求的层次性
- 响应时间(用户体验)
- 吞吐量(业务处理能力)
- 扩展性(未来增长潜力)
-
架构粒度的动态性
- 业务复杂度变化
- 团队规模调整
- 技术栈演进
-
CAP选择的策略性
- 强一致性:金融、支付等核心业务
- 最终一致性:日志、统计等非核心业务
- 混合策略:根据业务模块特性差异化
实践建议
- 渐进式演进:不要一次性重构整个系统
- 监控先行:在架构调整前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 团队适配:架构设计要考虑团队的技术能力
- 成本控制:分布式系统的运维成本不容忽视
原始口述笔记
以下内容为用户的口述笔记原文,保留原始思路和表达方式:
第一点:分布式系统的根本目的
分布式系统的根本目的就是日益增加的性能需求,对性能需求是它的核心。还有它用了分布式之后衍生一些问题,你并不能讲这个问题,这个它的衍生问题就不重要,我觉得也重要。但是它的核心点你得把握住,就是性能。那至于说你为了这个性能你需要耗费一些代价,比如说你要维持一致性,你需要做一些这样的处理,我觉得这个属于衍生物。你可以这个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我们确实都得解决。
第二点:分布式系统的架构
这个其实我觉得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从这个单体到微服务的动态粒度,其实就是这个分布式系统架构的答案,它一直以来是一个动态的,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问题。我们从最开始的这种,我这边举几个例子,我首先是一个反例,就是A节点式,我也把这个称之为教科书式,这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手段,我其实并不很赞同这样的一个方式。因为我们实际的东西都是动态的。
那么这个静态的东西我也给他列一下,从这个单体架构到垂直架构,到SOA到微服务,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思路,我觉得也可以参考一下,但是并不很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动态理解。其实他的思想就是实践,然后因地制宜,我觉得这个非常符合我的思路了。
那我们先从架构来说,架构你从最粗的一个架构,我们称之为单体到最细的一个,这样我们称为微服务,这个其实它的架构的一个方向。那么的粒度呢也是从粗到细,单体是很粗的,微服务是很细的,而我们真正的落地实现的工作区就在粗这个单体和微服务之间这个粗和细之间,它并不会指向某一个极端。更多的问题在他们俩之间,当然也会有一些很适合用单体或者说很适合用微服务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情况我们的工作区域之间,所以我讲它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它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它是一个需要你去因地制宜的事情。
第三点: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个是大名鼎鼎的CAP理论。关于CAP理论的东西呢它的一个历史,首先是第一个,2000年加州大学的一个Eric,一个叫Eric的教授,我都不知道是不是教授,他是个什么东西的一个演讲,但是这个演讲其实是这个CAP的一个构思。然后呢两年之后,2000年MIT麻省理工的这个Seth和Nancy去证明了这样的一个构思,最后的结果是叫三选二。
我有一个印象就是关于CAP的,就是我觉得就是对于这种学术的东西,他们可能更多的强调的是理论,所以对于CAP来讲,他们的三选二在理想的情况下是可以选择CA就完全放弃分区的这个东西,那这个当然就是理论嘛,对吧?所以这叫三选二。
那么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一个争议,就是我们在讲CAP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以P为前提,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去选。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理论性或者这就是一个实践性的东西。因为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你不可能去也就是在一个分布式的场景,你不可能去放弃这种分区的。我不信。
所以这个误区其实你去看他的出处,其实就很容易发现它是一个论文或者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类似冲突吧,所以我觉得也没必要好争他到底是不是三选二还是二选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区别而已。
那么在CAP之后,所以我干点叫CAP理论。那么CAP之后叫CAP的实践,对于CAP的实践来讲,P就是必选项,分区容错性就是必选项,那么用户需要在C和A二选一。在CAP之后有一个BASE的实践,这个BASE的实践是eBay的一个工程师,2008年叫Dan,这个人他去发明的,他的这个BASE的实践呢其实是介于C和A之间。他既不完全实现一致性,又不完全实现可用性,这个其实就嗯他的一个说法叫基本可用,最终一致,其实这这也是一个柔性的解决方案。
因为在实践当中你就是不可能,就是在大多数的场景,你可能就是需要在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当然我觉得对于一些极端的场景,你可能需要强一致性,那么对于另一些场景你可能对一致性不那么care,你可能是需要高可用性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更多的场景,就像那个分布式系统架构一样,是需要动态的去调整它,你可能对吧,就是需要一个基本可用,然后最终一致就可以了,是更适合你的解决方案的。所以对于落地来讲,这个方案是被广泛使用的。
BASE的解释,这个叫嗯基本可用,然后软状态和最终一致性就是它的几个缩写。那么再往后呢,我觉得对于这个CAP的sense,我就需要一个纠正,就对于系统,就是CAP其实讨论的是一个极端的场景,就是当你的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你要去如何做出取舍。那么其实在更多的时候你们系统是正常运行的,所以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系统,它的CAP是都满足的,那么只有当发生故障的时候,比如说分区故障和这个网络有问题,你才需要CA选一,所以它其实是一个临界问题。
所以我觉得这个sense或者是常识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在讨论的并不是一个在任何时刻都需要做选择的这么一个事情,而是在一个临界时刻需要做的一个选择。那么再往后看,这个有一个CAP的一个example一个例子,这个那说明这个这篇别墅我看了一本书,我写的因为时间有点久了。他这个叫InfluxDB,这个是这个作者是开发了这样一个数据库,然后呢它有一个data节点和一个meta节点。
Meta节点的去存储关键的元信息,所以他觉得对于这个节点来讲,他选择的是CP架构,它就是一致性是更重要的。那么对于data这个节点来讲,他做的是一些时序的数据记录,然后需要频繁的访问,所以他只能是AP。嗯,所以其实这个例子其实也能说明你在设计具体的软件架构的时候,你是需要去拆分,哪些部分是需要你去做强一致性的,哪些部分是需要你去做高可用性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并不是说你整体的选择只有一个,他CAP其实好像真的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某一块节点,某一块业务的具体的趋势。
那么最终就是设计符合业务场景的分区容错一致性模型,这个其实就是你去做这样的分布式设计或者或者说或者说叫CAP取舍的一个思路,你需要对应的业务场景去选择。
相关资源
- [分布式事务深度解析](https://zzk.cnblogs.com/my/s/blogpost-p?Keywords=《深入理解分布式事务 肖宇,冰河著》手稿笔记 )
- 同构系统与异构系统对比
- 架构综述
本文档由gt整理,结合用户口述笔记和架构师实践经验,旨在为分布式系统学习提供快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