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渐渐失空

导航

为自己的成长营造良性环境

    人的命运是否是把握在自己手里,还是命中早已注定,这个存在已久的讨论,就像大学辩论队的论题一样,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有时你觉得正方是对的,有时又觉得反方是对的。且不要去谈论它,人类是有局限性的,大家也承认了人类的局限性,既然我们都在极限以内,讨论极限以外的命题的目的就不是得到那个答案,而是思考正反方的说辩过程隐含的一些思维逻辑。为自己的成长营造良性环境,听起来似乎也是在为这个论题中的一方说话。那你就索性一读,也不求答案,就看个热闹,说不定能引起你其他有意义的思考。能主动的为自己营造良性环境,自己未来就可以在这个环境里面很好的成长,生活越来越好。而少了这个良性环境,可能要多吃很多苦头。你问一个优秀的人为何生活如此的好,是不是他吃了很多苦才达到的。并不是,在良性环境里,只需要很少的努力就能做到更多。如果目前没处在良性环境里,完全可以自己去营造。

    我感到成长最快速的年龄,就是从本科一年级到本科毕业工作满4年期间,一共8年时间。当然,未来自己可能还会有其他成长,但我目前无法预知,就讲一下这8年的感觉吧,如何给自己营造良性环境,来促进自己的生活水平变得越来越好。其实从高中开始,我就认为我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毕竟高考的口号就是如此。高三时,我发现了我所在的环境可能是影响或者阻碍我考高分的因素。当时所有同学都是住校,8人间上下铺,我在的学校也比较普通,不是所有同学的目标都是高考考个好分数。宿舍里的有几个同学玩的比较开,他们午休时会在宿舍聊天、打电话,晚上断电睡觉了,他们也会三四个人聚在宿舍里打牌、看电影、嗑瓜子,偶尔还会半夜FQ出校去玩。现在回想他们这样的生活挺有意思的,比起高中枯燥的课堂、写不完的作业、自习课、做题有趣多了,但是我当时却认为我睡不好、睡不够,全是因为和他们这群人在一个宿舍。高三时我约到了几个和我有同样想法的好友,一起搬到了学生公寓-豪华一点的学生宿舍,4人间带个阳台和卫生间,睡在上铺,下面是个书桌和衣柜,好在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重视教育,给我花了1年的住宿费。我开心的搬出了原来的宿舍。我非常喜欢新的宿舍,能让我安静的午休和晚睡,睡够了还能在书桌打个台灯看书。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由我主动营造的环境给我带来的好处。你是否为自己营造过让自己将来受益的环境呢?

    到了大学在北方,宿舍是4人间,睡上铺,下面也是书桌和衣柜,书桌上都摆上了笔记本电脑,但是没了高考,大学室友4个人的目标更加不一致了,混社团、看剧、玩游戏、做生意,我们宿舍唯独没有学霸。大学1年级我也跟着玩了1年的游戏,偶尔也尝试学同学做生意、参加社团。我高中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做《中国合伙人》,主角在大学图书馆读了800本书让我记忆犹新,我大一也模仿他去图书馆借读了几本书,培养起了我喜欢读书的习惯。其实如果你实在不太会营造良性环境,看电影也能给自己营造良性环境,看到电影里大学期间读800本书,那我大学也定个小目标 读200本吧。虽然大一一整年只读了2本,但是我学会了读书,大一那一年,我不再厌恶高中读教科书,而是喜欢上了读书,读书能学到东西,引起我思考,还不用参加紧张的考试。当然我大学的课程也上的马马虎虎,大部分时候都是去图书馆借书看,喜欢看什么就借什么,没有压力,看了没意思或者看不懂就换一本。如果你在上大学,那图书馆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环境。

    大一末,我宿舍虽然只有4个人,但是依然让我感到嘈杂、烦心,室友在宿舍语音玩游戏,看剧哈哈大笑,讨论社团里的人情世故。我显得不太合群,当然我偶尔也会加入。我经常在晚饭后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运动场旁边的椅子上,运动场就在图书馆旁边。我看着运动场上的人,有人跑步锻炼身体,有人三三两两散步聊天,也有情侣牵手或坐或走。我喜欢这份宁静,也喜欢图书馆里大家安静的坐着各顾各的看书的热闹场景。我也会为自己的前程感到迷茫,喜欢走出宿舍,看看其他陌生人,能放缓我因为迷茫而产生的压力。

 大二我决定再次着手改变自己的环境,让自己处在良性环境里。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目标很简单:尽量不要呆在宿舍里。爱去哪去哪,就是不要在宿舍里,对于不擅长结交陌生人的我,也没有花不完的零花钱,我能去的地方只剩下图书馆、自习室了,偶尔也能去一次咖啡厅,当然大学附近或者大学里的咖啡厅都是点一杯喝的能坐上半天的,手中的书也是图书馆拿来的。我尽量每天早上准点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在图书馆开馆时进入,甚至上课都懒得去了,吃饭的时候去附近食堂吃点,然后继续去图书馆看书。偶尔晚上能坐到图书馆闭馆的钟声响起,催促大家离开图书馆。室友经常打电话给我让我在回去的路上给他们带点吃的。当然我也不是每天都如此,只是大部分时候如此。对我而言,大学图书馆比大学课堂更加重要。其实我整个4年也没读超过100本书。目标和现实差距的确很大,电影里说800本,我目标是200本,结果100本都不够。但是至少我让自己处在这个自己营造得环境里了。

    大四实在是课少,有朋友在校外实习赚到了钱。我呆不住了,也想去赚点钱,想给自己营造一个环境,能够赚到钱养活自己的环境。这对于学生来说真的很难。营造一个从无到有的环境。我陆陆续续投了很多简历,参加了10多次面试。一直觉得简历没写好,自己会的不够多,不断调整简历内容,学习一些面试官问到的知识点。当时觉得要去创造一个有钱赚的环境真的好难,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永远做不到。但事情就是很突然,没人要你的时候就是一个都不要,有人要你的时候突然发现去哪都行,还能按喜欢去挑一个。其实到了实习公司,周围都是工作了多年的同事,比起他们,还是觉得自己会的太少。但至少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给自己。每个月能赚个生活费,不用伸手给家里要钱。上学时喜欢的东西都能自己攒钱买到。时常也会在工作日不想起床去公司面对工作。但这一年的实习让我慢慢适应了工作,适应了每天早起面对工作,周末放松自己的生活节奏。直到离开学校。大多数毕业生都过着和我一样的生活。

    我们的工作环境是一个良性环境吗?不一定!工作了之后,大部分人的活动范围从宿舍移到了公司。公司会不会就是上学时那个嘈杂的宿舍?有的公司还真是这样。并且很难察觉出来。要是你察觉出来了,那得赶紧想办法给自己营造个良性环境。要是你察觉不出来是不是良性环境怎么办,那我说一下我的环境吧,有了实物对比更能看清楚一些事实。

    实习期间,没有工作经验,领导也不放心把紧急的事情交到我手上,于是我多出了很多”摸鱼“的时间,你别瞧不起”摸鱼“,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摸鱼时间太重要了,我在那段时间把领导同事推荐给我的一些好书全看了一遍,就在工位上,带薪摸鱼。分给我的工作也是那种重要但是不紧急的,或者是简单的。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怎么做,学习怎么做。甚至告诉领导我实在不会,然后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他们就很耐心的听我说我的想法,然后再告诉我一些更好的方法。团队也不会觉得我拖后腿,一个团队就是需要这样的梯度,有老手,有中间小伙,还有新人。我就是那个新人。重要但是不紧急的活到我手里,要是我做不好,那也没什么,毕竟只是个新人,要是我在别人的帮助下做的好,那就能得到赞赏和奖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良性环境,能够快速学习,把书本上学到的文字慢慢学会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我当时一直觉得我很差劲,在团队里做的事又少又慢,还占用别人的时间来帮我,我还在工作时间摸鱼学习。但是吃饭的时候有个同事跟我说:”你已经很好了,我当年毕业的时候,连代码都不会写。“,这倒是安慰到了我,让我继续心安理得的摸鱼学习。

    在工作时,每周五下午到了4点,大家便无心工作想着周末,索性整个团队10个人左右都没心情工作了,大家一起到楼下咖啡厅点个咖啡,围坐在一起,玩玩手机,聊聊家常或者八卦,或者聊聊工作,周末去哪玩,最新有什么趣事,集体摸鱼,当然领导也一起,喝咖啡也不用自己出钱,这是得到公司默许的。这样的环境能让我了解到前辈的一些经验、工作和生活,更好的融入他们,也明确了一些我未来可能走的路。

    另外每年有一些机会,也花不了公司几个钱,但是公司给我创造的环境很好,1是旅游:每年有点旅游经费,可以去附近玩几天长长见识,也可以自己再加点,出国去玩一趟,当然也能带上家里人。2是学习:公司有买书经费,喜欢的书不用自己花钱买,公司创建了自己的小图书馆,每年要采购什么书全由我们说了算。3是专业培训:聘请一些讲师或者培训师,讲一些团队合作的知识,讲一些管理知识等等。4是互相学习:鼓励大家把自己摸鱼学到的有用知识分享出来,这也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5是”外交“:有一些外部活动机会,周末可以去参加,例如:开源社区活动、技术讲座、企业沙龙等等,扩宽外部视野。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良性环境,不算是我营造的,算是公司营造的。但是我要是没选择入职这个公司,就没有了这个环境。要是入职后我没把这些东西当作良性环境的营养去滋润自己,一头扎进工作和其他,什么也不参加,那这些对我来说也算不上良性环境。

    如果你工作环境没有类似这些东西,而是成天干活,你只有干不完的活。连你的生活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了,也没得到同行两三倍以上的报酬。那你的确身处在非良性环境中,这样对自身的危害是什么呢?三句两句也说不清,总之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机会,但是你的那些机会全部因为工作白白舍弃掉了,没有机会改变,不管是好的改变还是坏的改变,总之是没时间,没机会。那你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时间腾出来,利用这点时间来营造个良性环境,把自己放到这个环境中。拿我来说,之前工作4年在环境中不断成长,我没有花什么力气,生活和工作总体来说很轻松。直到我家庭生活变动换了城市,换了工作,也到了梦寐以求的一线大厂,我以为那会是个更好的环境,我感谢我过去4年的工作环境,为我营造了一个更大更好的环境。在一线大厂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这个环境不太适合我生长,我很难看清团队和产品的全局面貌,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临时收到业务需求,临时加班加点的完成工作,然后又临时通知我不能按时上线。一线大厂纵有百般好处,但我根据我的过往经验,识别出了这对我而言不是一个良性环境。在这里草木皆兵,大厂螺丝钉形容得很贴切,我就像一颗螺丝钉,掌控全局的工匠和买产品的客户的谈话我完全听不到,组装产品的创意图和设计图我也看不到,我只是被工匠捏在手里的一个螺丝钉,被这里拧一下,那里拧一下的。当我意识到我可能5年10年后还是个螺丝钉,可能被新的螺丝钉顶替掉的时候,果断辞职了。当时我询问了好多亲戚朋友的建议,他们都劝我别离开一线大厂,给我的建议是即使憋屈点,也至少留下,等待机会。当然我咨询的这些人,很多人站的比我高,看得比我远。最终我还是辞职了。我还是喜欢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之外,学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即使这样不能在简历上标记我为一线大厂的顶级产品做过多少努力,那都是写给外人看的。我还是希望自己心里能装更多工作以外的知识。

    离职之后,我给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呢?不用再担心一线大厂的顶级产品因为我的工作疏忽而出问题,只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创建和打磨小体量的产品,剩下一些时间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大学时一样,看到感兴趣的学,看了看不懂的就弃。有这样的时间和环境,让自己的心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再用成长之后更好的自己,去创造小的价值、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总之,天上不会掉馅饼,主动想办法为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利用这些时间和空间,来丰富自己认知。这也算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剩下的,只需要安心在良性环境中生长,静待开花。你需要做的就是辨别你所处的环境是否足够良性,改变环境让自己处于良性环境中,剩下的也不需要过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posted on 2024-02-05 16:32  心渐渐失空  阅读(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