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模型转换正确性所想

--模型转换正确性

--如果不能意识到建模者的意图(领域意图),就谈不上语义,也谈不上模型转换的正确性。

模型转换正确性--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就是规范的满足性,在转换前后得到(以某程现象的)保持。如:按代数语义的model定义:t1=E=t2 -> eval(t1)=eval(t2)--(1),其中eval相当于一个转换函数,将语法域(串空间)-映射到->语义域(函数域),公式(1)通过=(代数等价)来模拟=E=(串等价),注意:=E=(串等价)反映的是领域意图,是规范建立者的意图而不是语义域的意图,而转换函数就是“寻找一个模型解释、捕捉该领域意图”---参见UML2003的paper(关于两种意图)。在这种说法来解释“模型转换的正确性”才有意义。

-语法域是站在语义域角度来看的,但传统语义方法教育忽视的一点是:语法域站在使用者角度来看,使用者使用语法域的词汇构造他/她的领域意图,而编译器内置的语义域仅反映了编译器制作者的意图,而语义转换的任务就是:如何将使用者意图-(正确?)翻译到-编译器制作者意图。

IP的出现就是将传统的这种语义转换任务丢给使用者解决罢了。

所以传统语义方法根本不可能捕捉使用者意图,因为该方法所谓的语义本质上是编译器制作者的意图(函数域,FOL,递归函数论,动作域),这在编译器开发出来之后就已固定,使用者根本没有选择,只有服从,所以传统语义方法所谓的语义转换-只是表像而已。

posted on 2004-10-18 18:19  阿飞外传  阅读(828)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