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etMQ架构原理解析(二):消息存储(CommitLog)

RocketMQ架构原理解析(一):整体架构
RocketMQ架构原理解析(二):消息存储(CommitLog)
RocketMQ架构原理解析(三):消息索引(ConsumeQueue & IndexFile)
RocketMQ架构原理解析(四):消息生产端(Producer)

一、概述

由前文可知,RocketMQ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broker 服务端,负责存储、收发消息
  • producer 客户端1,负责产生消息
  • consumer 客服端2,负责消费消息

既然是消息队列,那消息的存储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节我们聚焦broker服务端,看下消息在broker端是如何存储的,它的落盘策略是怎样的,又是如何保证高效

另:后文的RocketMQ都是基于版本4.9.3

二、写入流程

RocketMQ的普通单消息写入流程如下
消息写入流程

简单可以分为三大块:

  • 写入前准备
  • 加锁后消息写入
  • 消息落盘及集群同步

2.1 准备

其实消息的写入准备工作也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消息状态的检查以及各类存储状态的检查,可以参看上图中的流程

根据上图,在准备阶段前,RocketMQ会判断操作系统的Page Cache是否繁忙,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Java本身没有提供接口或函数来查看Page Cache的状态,但如果磁盘带宽已经打满,在Page Cache要将数据刷disk时,很有可能便陷入了阻塞,导致Page Cache资源紧张。而当我们的程序又有新的消息要写入Page Cache时,反向阻塞写入请求,我们说这时Page Cache就产生了回压,也就是Page Cache相当繁忙,请求已经不能及时处理了。RocketMQ判断Page Cache是否繁忙的条件也很简单,就是监控某个请求加锁后,写入是否超过1秒,如果超时的话,新的请求会快速失败

2.2 消息协议

RocketMQ有一套相对复杂的消息协议编码,大部分协议中的内容都是在加锁前拼接生成
rmq消息存储格式

大部分消息协议项都是定长字段,变长字段如下:

  • 1、born inet 产生消息的producer的IP信息 ipv4占用4byte,ipv6占16byte
  • 2、broker inet 接收消息的broker的IP信息 ipv4占用4byte,ipv6占16byte
  • 3、msg content 消息内容 变长字段(1-21亿)byte
  • 4、topic content 消息内容 变长字段(1-127)byte
  • 5、properties content 属性内容 变长字段(0-32767)byte

2.3 加锁

此处rmq提供了2种加锁方式

  • 1、基于AQS的ReentrantLock (默认方式)
  • 2、基于CAS的自旋锁,加锁不成功的话,会无限重试

无论采用哪种策略,都是独占锁,即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加锁成功。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可通过配置修改。

两种加锁适用不同的场景,方式1在高并发场景下,能保持平稳的系统性能,但在低并发下表现一般;而方式二正好相反,在高并发场景下,因为采用自旋,会浪费大量的cpu,但在低并发时,却可以获得很高的性能。

所以官方文档中,为了提高性能,建议用户在同步刷盘的时候采用独占锁,异步刷盘的时候采用自旋锁。这个是根据加锁时间长短决定的

2.4 锁内操作

上文提到,写入消息的锁是独占锁,也就意味着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进入,我们看一下锁内都做了哪些操作

  • 1、拿到或创建文件操作对象MappedFile
    • 此处涉及点较多,我们在文件写入大节详细展开
  • 2、二次整理要落盘的消息格式
    • 之前已经整理过消息协议了,为什么此处还要进行二次整理?因为之前一些消息协议在没有加锁的时候,还无法确定。主要是以下三项内容:
      • a、queueOffset 队列偏移量,此值需要最终返回,且需要保证严格递增,所以需要在锁内进行
      • b、physicalOffset 物理偏移量,也就是全局文件的位置,注:此位置是全局文件的偏移量,不是当前文件的偏移量,所以其值可能会大于1G
      • c、storeTimestamp 存储时间戳,此处在锁内进行,主要是为了保证消息投递的时间严格保序
  • 3、记录写入信息
    • 记录当前文件写入情况:比如已写入字节数、存储时间等

三、文件开辟及写入

3.1 文件开辟

文件的开辟是异步进行,有独立的线程专门负责开辟文件。我们可以先看下文件开辟的简单模型
异步创建MappFile

也就是putMsg的线程会将开辟文件的请求委托给allocate file线程,然后进入阻塞,待allocate file线程将文件开辟完毕后,再唤醒putMsg线程

那此处我们便产生了2点疑问:

  • 1、putMsg把开辟文件的请求交给了allocate file线程,直到allocate file线程开辟完毕后才会唤醒putMsg线程,其实并没有起到异步开辟节省时间的目的,直接在putMsg线程中开辟文件不好吗?
  • 2、创建文件本身感觉并不耗时,不管是拿到文件的FileChannnel还是MappedByteBuffer,都是一件很快的操作,费尽周章的异步开辟真的有必要吗?

这两个疑问后文将逐步说明,接下来我们看一下commit log的文件命名及构成

commit log虽说是单文件结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message都存储在同一个物理文件中,Rocket MQ设定了单commit log的文件大小为固定1G,而命名则与kafka相似:总长度20位,标记当前文件的物理偏移量,高位用0补齐,如下:

  • 00000000000000000000 第一个文件,物理偏移量为0
  • 00000000001073741824 第二个文件,物理偏移量为1G
  • 00000000002147483648 第三个文件,物理偏移量为2G
  • 00000000003221225472 第四个文件,物理偏移量为3G
  • ......

问:为什么要每个文件设定1G大小呢?

答:虽然FileChannel在映射文件时,size的入参是long值,但FileChannel内部会判断size是否超过了`Integer.MAX_VALUE`(2147483647),如果超了,会扔出`IllegalArgumentException`异常,而2147483647正好小于2G,所以文件映射无法一次性映射一个大于等于2G的文件,再加上减少理解投入及文件过期等因素,故设定commit log文件均为1G

问:因为消息都是变长字段,假如第一个文件还没写满1G,但新的消息又写不进去时,怎么处理呢?

答:其实这种情况一定会存在,解决策略是在每个文件的结尾会写入“尾部空余大小(4byte)”,以及“结束标记魔法值(4byte)”,此魔法值为固定值-875286124

3.1.1 开启堆外缓冲池

至此我们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配置变量transientStorePoolEnable,该配置项只在异步刷盘(FlushDiskType == AsyncFlush)的场景下,才会生效

如果配置项中,将transientStorePoolEnable置为true,便称为“开启堆外缓冲池”。那么这个变量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

transientStorePoolEnable类型创建MappFile

系统启动时,会默认开辟5个(参数transientStorePoolSize控制)堆外内存DirectByteBuffer,循环利用。写消息时,消息都暂存至此,通过线程CommitRealTimeService将数据定时刷到page cache,当数据flush到disk后,再将DirectByteBuffer归还给缓冲池

而开辟过程是在broker启动时进行的;如上图所示,空间一旦开辟完毕后,文件都是预先创建好的,使用时直接返回文件引用即可,相当高效。但首次启动需要大量开辟堆外内存空间,会拉长broker的启动时长。我们看一下这块开辟的源码

/**
 * It's a heavy init method.
 */
public void init() {
    for (int i = 0; i < poolSize; i++) {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fileSize);
        ......
        availableBuffers.offer(byteBuffer);
    }
}

注释中也标识了这是个重量级的方法,主要耗时点在ByteBuffer.allocateDirect(fileSize),其实开辟内存并不耗时,耗时集中在为内存区域赋0操作,以下是JDK中DirectByteBuffer源码:

DirectByteBuffer(int cap) {                   // package-private
    super(-1, 0, cap, cap);
    ......

    long base = 0;
    try {
        base = unsafe.allocateMemory(size);
    } catch (OutOfMemoryError x) {
        Bits.unreserveMemory(size, cap);
        throw x;
    }
    unsafe.setMemory(base, size, (byte) 0);
    ......
}

我们发现在开辟完内存后,开始执行了赋0操作unsafe.setMemory(base, size, 0)。其实可以利用反射巧妙地绕过这个耗时点

private static Field addr;
private static Field capacity;

static {
    try {
        addr = Buffer.class.getDeclaredField("address");
        addr.setAccessible(true);
        capacity = Buffer.class.getDeclaredField("capacity");
        capacity.setAccessible(true);
    } catch (NoSuchFiel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static ByteBuffer newFastByteBuffer(int cap) {
    long address = unsafe.allocateMemory(cap);
    ByteBuffer bb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0).order(ByteOrder.nativeOrder());
    try {
        addr.setLong(bb, address);
        capacity.setInt(bb, cap);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e) {
        return null;
    }
    bb.clear();
    return bb;
}

3.1.2 关闭堆外缓冲池

关闭堆外内存池的话,就会启动MappedByteBuffer

常规类型创建MappFile

  • a、首次启动
    • 第一次启动的时候,allocate线程会先后创建2个文件,第一个文件创建完毕后,便会返回putMsg线程并唤醒它,然后allocate线程进而继续异步创建下一个文件
  • b、后续启动
    • 后续请求allocate线程都会将已经创建好的文件直接返回给putMsg线程,然后继续异步创建下一个文件,这样便真正实现了异步创建文件的效果

3.1.3 文件预热

我们再回顾一下本章刚开始提出的2个疑问:

  • 1、putMsg把开辟文件的请求交给了allocate file线程,直到allocate file线程开辟完毕后才会唤醒putMsg线程,其实并没有起到异步开辟节省时间的目的,直接在putMsg线程中开辟文件不好吗?
  • 2、创建文件本身感觉并不耗时,不管是拿到文件的FileChannnel还是MappedByteBuffer,都是一件很快的操作,费尽周章的异步开辟真的有必要吗?

第一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即allocate线程通过异步创建下一个文件的方式,实现真正异步

本节讨论的便是第二个问题,其实如果只是单纯创建文件的话,的确是非常快的,不至于再使用异步操作。但RocketMQ对于新建文件有个文件预热(通过配置warmMapedFileEnable启停)功能,当然目的是为了磁盘提速,我么先看下源码

org.apache.rocketmq.store.MappedFile#warmMappedFile

for (int i = 0, j = 0; i < this.fileSize; i += MappedFile.OS_PAGE_SIZE, j++) {
    byteBuffer.put(i, (byte) 0);
    // force flush when flush disk type is sync
    if (type == FlushDiskType.SYNC_FLUSH) {
        if ((i / OS_PAGE_SIZE) - (flush / OS_PAGE_SIZE) >= pages) {
            flush = i;
            mappedByteBuffer.force();
        }
    }
}

简单来说,就是将MappedByteBuffer每隔4K就写入一个0 byte,然后将整个文件撑满;如果刷盘策略是同步刷盘的话,还需要调用mappedByteBuffer.force(),当然这个操作是相当相当耗时的,所以也就需要我们进行异步处理。这样也就解释了第二个问题

但文件预热真的有效吗?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基准测试

public class FileWriteCompare {

    private static String filePath = "/Users/likangning/test/index3.data";

    private static int fileSize = 1024 * 1024 * 1024;

    private static boolean warmFile = true;

    private static int batchSize = 4096;

    @Test
    public void test() throws Exception {
        File file = new File(filePath);
        if (file.exists()) {
            file.delete();
        }
        file.createNewFile();
        FileChannel fileChannel = FileChannel.open(file.toPath(), StandardOpenOption.WRITE, StandardOpenOption.READ);
        MappedByteBuffer mappedByteBuffer = fileChannel.map(FileChannel.MapMode.READ_WRITE, 0, fileSize);

        ByteBuffer byte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batchSize);
        long begin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mappedByteBuffer.position(0);
        while (mappedByteBuffer.remaining() >= batchSize) {
            byteBuffer.position(batchSize);
            byteBuffer.flip();
            mappedByteBuffer.put(byteBuffer);
        }
        System.out.println("time cost is :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eginTime));
    }
}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MappedByteBuffer写入1G文件,在我本地电脑上,平均耗时在 550ms 左右

然后在MappedByteBuffer写文件前加入预热操作

private void warmFile(MappedByteBuffer mappedByteBuffer) {
    if (!warmFile) {
        return;
    }
    int pageSize = 4096;
    long begi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j = 0; i < fileSize; i += pageSize, j++) {
        mappedByteBuffer.put(i, (byte) 0);
    }
    System.out.println("warm file time cost "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egin));
}

耗时情况如下:

warm file time cost 492
time cost is : 125

预热后,写文件的耗时缩短了很多,但预热本身的耗时也几乎等同于文件写入的耗时了

以上是没有强制刷盘的测试效果,如果强制刷盘(#force)的话,个人经验是文件预热一定会带来性能的提升。从前两天结束的第二届中间件性能挑战赛来看,文件预热至少带来10%以上的提升。但是同非强制刷盘一样,文件预热操作实在是太重了

整体来看,文件预热后的写入操作,确实能带来性能上的提升,但是如果在系统压力较大、磁盘吞吐紧张的场景下,势必导致broker抖动,甚至请求超时,反而得不偿失。明白了此层概念后,再通过大量benchmark来决定是否开启此配置,做到有的放矢

3.2 文件写入

经过以上整理分析后,文件写入将变得非常轻;不论是DirectByteBuffer还是MappedByteBuffer都可以抽象为ByteBuffer,进而直接调用ByteBuffer.write()

四、刷盘策略

4.1 异步刷盘

异步刷盘策略

4.1.1 异步+关闭写缓冲

对应如下配置

FlushDiskType == AsyncFlush && transientStorePoolEnable == false

异步刷盘,且关闭缓冲池,对应的异步刷盘线程是FlushRealTimeService

上文可知,次策略是通过MappedByteBuffer写入的数据,所以此时数据已经在 page cache 中了

我们总结一下刷盘的策略:

  • 1、固定频率刷盘

不响应中断,固定500ms(可配置)刷盘,但刷盘的时候,如果发现未落盘数据不足16K(可配置),那么将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果满16K的话,会将所有未落盘的数据落盘。此处补充说明下,不论是FileChannel还是MappedByteBuffer都不提供指定区间的刷盘策略,只提供一个force()方法,所以无法精确控制落盘数据的大小。

如果数据写入量很少,一直没有填充满16K,就不会落盘了吗?不是的,此处兜底的方案是,线程发现距离上次无条件全量刷盘已经超过10000ms(可配置),那么此时就会无条件触发全量刷盘

  • 2、非固定频率刷盘

与「固定频率刷盘」比较相似,唯一不同点是,当前刷盘策略是响应中断的,即每次有新的消息到来的时候,都会发送唤醒信号,如果刷盘线程正好处在500ms等待期间的话,将被唤醒。但此处的唤醒并非严谨的唤醒,有可能发送了唤醒信号,但刷盘线程并未成功响应,兜底方案便是500ms的重试。下面简单黏贴一下等待、唤醒的代码,不再赘述

org.apache.rocketmq.common.ServiceThread

// 唤醒
public void wakeup() {
    if (hasNotified.compareAndSet(false, true)) {
        waitPoint.countDown(); // notify
    }
}

// 睡眠并响应唤醒
protected void waitForRunning(long interval) {
    if (hasNotified.compareAndSet(true, false)) {
        this.onWaitEnd();
        return;
    }

    //entry to wait
    waitPoint.reset();

    try {
        waitPoint.await(interval, TimeUnit.MILLISECONDS);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log.error("Interrupted", e);
    } finally {
        hasNotified.set(false);
        this.onWaitEnd();
    }
}

综上,数据在page cache中最长的等待时间为(10000+500)ms

4.1.2 异步+开启写缓冲

对应如下配置

FlushDiskType == AsyncFlush && transientStorePoolEnable == true

异步刷盘,且开启缓冲池,对应的异步刷盘线程是CommitRealTimeService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当前配置下,在写入阶段,数据是直接写入DirectByteBuffer的,这样做的好处及弊端也非常鲜明。

  • 好处:数据不用写page cache,放入DirectByteBuffer后便很快返回,减少了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开销,性能非常高
  • 弊端:数据可靠性降为最低级别,即进程挂掉的话,就会丢数据。因为数据即没有写入page cache,也没有落盘至disk,仅仅是在进程内部维护了一块临时缓存,进程重启或crash掉的话,数据一定会丢失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刷盘模式,写入动作使用的是FileChannel,且仅仅调用FileChannel.write()方法将数据写入page cache,并没有直接强制刷盘,而是将强制落盘的任务转交给FlushRealTimeService线程来操作,而FlushRealTimeService线程最终也会调用FileChannel进行强制刷盘

在RocketMQ内部,无论采用什么刷盘策略,都是单一操作对象在写入/读取文件;即如果使用MappedByteBuffer写文件,那一定会通过MappedByteBuffer刷盘,如果使用FileChannel写文件,那一定会通过FileChannel 刷盘,不存在混合操作的情况

疑问:为什么RocketMQ不依赖操作系统的异步刷盘,而费劲周章的设计如此刷盘策略呢?

个人理解,主要是考虑以下2点:
  • 1、依赖操作系统异步刷盘,操作系统可能会在page cache上积累了大量数据后才会触发一次flush动作,这就可能会造成曲线上的毛刺现象,所以自己把控刷盘节奏,可有效避免毛刺现象的发生
  • 2、作为一个成熟开源的组件,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还是要尽可能保证数据稳步有序落盘;OS的异步刷盘固然好使,但RocketMQ对其把控较弱,当操作系统crash或者断电的时候,造成的数据丢失影响不可控

4.2 同步刷盘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FlushDiskType配置的是同步刷盘的话,那么此处数据一定已经被MappedByteBuffer写入了pageCache,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真正的落盘操作。与异步落盘相似,同步落盘要根据配置项Message.isWaitStoreMsgOK()(等待消息落盘)来分别说明

同步刷盘的落盘线程统一都是GroupCommitService

同步刷盘策略

4.2.1 不等待落盘ack

当前模式如图所示,整体流程比较简单,写入线程仅仅负责唤醒落盘线程,然后便执行后续逻辑,线程不阻塞;落盘线程每次休息10ms(可被写入线程唤醒)后,如果发现有数据未落盘,便将page cache中的数据强制force到磁盘

我们发现,其实相比较异步刷盘来说,同步刷盘轮训的时间只有10ms,远小于异步刷盘的500ms,也是比较好理解的。但当前模式写入线程不会阻塞,也就是不会等待消息真正存储到disk后再返回,如果此时反生操作系统crash或者断电,那未落盘的数据便会丢失

个人感觉,将FlushDiskType已经设置为Sync,表明数据会强制落盘,却又引入Message.isWaitStoreMsgOK(),来左右落盘策略,多多少少会给使用者造成使用及理解上的困惑

4.2.2 等待落盘ack

相比较上文,本小节便是数据需要真正存储到disk后才进行返回。写入线程在唤醒落盘线程后便进入阻塞,直至落盘线程将数据刷到disk后再将其唤醒

不过这里需要处理一个边界问题,即旧CommitLog的tail,及新CommitLog的head。例如现在有2个写入线程将数据写入了page cache,而这2个请求一个落在前CommitLog的尾部,另外一个落在新CommitLog的头部,这个时候,落盘线程需要检测到这两个消息的分布,然后依次将两个CommitLog数据落盘

五、线程模型

2_线程模型

RocketMQ中所有的异步处理线程都继承自抽象类org.apache.rocketmq.common.ServiceThread,此类定义了简单的唤醒、通知模型,但并不严格保证唤醒,而是通过轮训作为兜底方案。实测发现唤醒动作在数据量较大时,存在性能损耗,改为简单的轮询落盘模式,性能提高明显

六、结束语

本章我们聚焦分析了一条消息在broker端落地的全过程,但整个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有些部分没有提及(比如说消息在master落地后是如何同步至salve端的),主要是考虑这些部分跟存储关联度不是很强,放在一起思路容易发散,这些部分会放在后文专门开标题阐述

posted @ 2021-11-17 10:16  昔久  阅读(3208)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