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研发过程中如何评判软件产品质量的好坏?
经常听到有领导问:我们的系统产品质量怎么样?很多你都是凭主观来评判,主观的评判缺少数据支撑都是苍白无力的!!!
产品质量好不好数据来说话!!!
按照国家标准应该是这样子的:

但是实际公司内部是这样子的,以下为敏捷研发跑火车模式下的软件质量管理办法:
《产品宏观质量评价标准与预警汇报管理办法》
第一章 产品宏观质量评价标准
产品宏观质量评价标准主要由3个度量数据来体现:
① 疾管师们的线上bug反馈
② 内部人员使用过程中的bug反馈
③ 疾管师们使用过程中对使用不顺或者影响她们工作效率方面的 产品优化
现根据2022年1月开始至今得出的产品质量数据如下:

2022年第5-6-7-8月份bug较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敏捷研发流程体系存在不足(敏捷研发模式的起步阶段、开发周期短上线节奏快)以及 历史遗留的业务需求太多等问题导致
2023年2-3月份 bug较多主要原因是 新入职的前端开发人员对业务还不熟悉,产生的前端bug较多导致
根据线上外部反馈的bug产生的影响不同,特设定了 线上累积bug、内部bug、产品优化累积的分值依次为5、2、1
根据每个月 线上bug、内部bug、产品优化 质量高设定的数量分别为8、10、4,
月度质量分数(Monthly Quality Score)的计算公式 MQC= 线上bug数*5+内部bug数*2+ 产品优化*1
|
类型 |
分值 |
优秀月平均值(个) |
极差月度结果值(个) |
优秀 |
<=64 |
MQC小于64 |
|
线上bug累积 |
5 |
8 |
16 |
良好 |
(64,84] |
65到84 |
|
内部bug累积 |
2 |
10 |
18 |
合格 |
(84,105] |
84.01到105 |
|
产品优化累积 |
1 |
4 |
10 |
差 |
(105,126] |
105.01到126 |
|
月度质量得分(MQC) |
64 |
126 |
极差 |
>126 |
大于126 |
|
优秀(MQC)=8*5+10*2+4*1=64
极差(MQC)=16*5+18*2+4*1=126
月度质量得分数值越小 代表月度质量越好
当前划分了5个质量标准
0<= MQC<=64 代表 当前月度质量优秀
64< MQC<=84 代表 当前月度质量良好
84< MQC<=105 代表 当前月度质量合格
105< MQC<=126 代表 当前月度质量差
MQC>126代表 当前月度质量极差
宏观质量预警
|
预警等级 |
影响等级 依据 |
预警人 |
处理人 |
处理措施 |
|
低 |
MQC>64 |
测试组长 |
测试组 |
部门群内@吴总@技术经理预警,测试组长分析输出bug较多的模块图表;迭代中针对模块进行回归测试,测试结果 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
中 |
MQC>84 |
测试组长 |
测试组长 开发组长 |
部门群内@吴总@技术经理@开发组长预警,测试组长分析输出bug较多的模块图表;开发组长进行迭代监督优化,指出迭代过程中的不足 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
高 |
MQC>105 |
测试组长 |
测试组长 技术经理 |
部门群内@吴总@技术经理@项目经理预警,测试组长分析输出bug较多的模块图表; 组织站立会探讨质量现状,大家对迭代研发流程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每日预警汇报方式:
|
类型 |
6月9日 |
昨天新增 |
当前属于 |
质量是否下降 |
是否触发预警 |
是否站立会 |
|
线上bug |
2 |
0个 |
0<= MQC<=64 |
不明显 |
否 |
否 |
|
内部bug |
3 |
0个 |
||||
|
产品优化 |
2 |
0个 |
||||
|
MQC |
18 |
|
第一章 预警汇报管理办法
Bug预警机制是对跟踪当前的产品上线质量变化、研发过程质量、研发交付时效,我们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对产品业务进行重构优化、对技术方案设计进行重构、对测试对象进行梳理重点测试等)以此来规避我们产生bug的风险,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
这里我们分为了几大块:
① 对线上bug+内部反馈bug的模块进行预警
② 对迭代研发过程中出现的bug进行预警
③ 对研发阶段各个研发需求交付的时效性 进行预警
④ 对宏观产品质量变化进行预警
一.1. 线上内外部bug模块- 产品+开发+测试 预警
|
预警等级 |
影响等级 依据 |
预警人 |
处理人 |
处理措施 |
|
低 |
二级模块bug累积>=10个 |
测试组长 |
测试组长 |
预警:测试组长部门群里@产品@技术经理@项目经理@吴总 罗列出当前模块的bug情况以及bug明细条目 |
|
产品经理 |
改进建议:产品人员 关注当前模块的bug动态,提出改进建议 项目组群里公告 |
|||
|
开发组长 |
改进建议:开发组长及技术经理 关注当前模块的质量情况,指出改进建议 项目组群里公告 |
|||
|
测试组长 |
测试检查:测试组长在生产环境对bug所在二级模块核心功能 进行精准 回归测试,测试结果项目组群里公告 |
|||
|
中 |
二级模块bug累积>=20个 |
测试组长 |
测试组长 |
预警:测试组长部门群里@产品@技术经理@项目经理@吴总 并通知站立会 罗列出当前模块的bug情况以及bug明细条目 |
|
产品经理 |
改进方案:产品 针对当前的bug 提出一些优化改进方案,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
|
技术经理 |
处理bug:开发组长及技术经理 安排处理禅道上的高优先级的bug,同时评估当前的一些技术实现方案,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
|
测试组 |
测试检查: 针对生产环境中当前bug所在二级模块全量进行回归测试,测试结果 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
|
高 |
二级模块bug累积>=30个 |
测试组长 |
测试组长 |
预警:测试组长部门群里@产品@技术经理@项目经理@吴总 并通知站立会 罗列出当前模块的bug情况以及bug明细条目 |
|
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 组织专项会议检查 当前模块业务设计的合理性,是否需要进行业务重构,并提出解决方案, |
|||
|
技术经理 |
开发组长及技术经理 对当前迭代研发过程进行监督加强,对出现的bug进行溯源分析;对bug出现的根源进行排查分析,及时改进研发过程;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
|
测试组 |
针对SIT环境中当前bug所在一级模块进行全量回归测试;测试结果 信息技术部群里公告 |
一.2. 迭代bug预警
|
预警等级 |
影响等级 依据 |
预警人 |
处理人 |
处理措施 |
|
中 |
迭代bug总数>10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测试人员 @开发组长@测试组长 @技术经理 @项目经理 项目组内截图bug |
|
开发组长 开发责任人 |
警示:开发组长项目群里通报谁的bug最多; 自查:组长让让开发责任人员写一份代码质量差的分析报告 发项目组内 @所有人 |
|||
|
高 |
迭代bug总数>15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测试人员 @技术经理 @开发组长@测试组长 @项目经理 项目组内截图bug |
|
技术经理 测试人员 |
警示:技术经理在部门内通报谁的bug最多; 测试检查:测试人员对SIT环境进行全量回归测试,并项目组群内 @所有人 通告测试结果 说明测试了哪些功能,测试结果如何? |
一.3. 迭代需求-延迟提测时效 预警
|
预警等级 |
影响等级依据 |
预警人 |
处理人 |
处理措施 |
|
低 |
需求延迟天数=1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计划:每天站立会上,测试人员提前1天确定要提测的需求,第2天没拿到提测需求,发项目组群里 预警:项目组群内 @开发组长、测试组长、项目经理 罗列已延迟的需求条目 并说明对测试及整体进度影响 |
|
开发组长 |
自查:开发组长监督好开发人员的开发进度及遇到的困难,责任人为 开发责任人 并项目组群内@所有人说明 |
|||
|
中 |
需求延迟天数=2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测试人员在延迟的第3天,项目组@开发组长、测试组长、技术经理 罗列已延迟的需求条目,并说明对测试及整体进度影响 |
|
开发组长 |
解决问题:开发组长找技术经理 沟通解决办法,开发组长在项目组群里公告,开发组长担责 |
|||
|
高 |
需求延迟天数>=3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测试人员在延迟的第4天,部门内@开发组长、测试组长、技术经理、吴总 罗列已延迟的需求条目,并说明对测试及整体进度影响 |
|
技术经理 |
解决问题:技术经理组织站立会给出解决方案,技术经理担责 |
一.4. 迭代需求-测试执行时效 预警
|
预警等级 |
影响等级依据 |
预警人 |
处理人 |
处理措施 |
|
低 |
测试完成延迟天数=1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自查:项目组内@开发组长@测试组长测试人员梳理罗列测试完成延迟的需求条目,并说明延迟原因。 |
|
中 |
测试完成延迟天数=2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自查:项目组内@开发组长@测试组长@技术经理 测试人员梳理罗列测试完成延迟的需求条目,说明延迟原因。 |
|
高 |
测试完成延迟天数=3 |
测试人员 |
测试人员 |
预警自查:部门群内@开发组长@测试组长@技术经理@吴总 测试人员梳理罗列测试完成延迟的需求条目,说明延迟原因。 |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