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之OSI七层模型

一、OSI七层网络模型的由来

计算机网络本没有层,提供的服务越多,要求传输的质量、控制等就越复杂,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美国一批聪明人将各种协议分层,每层管好自己的事,下层对上层透明。

注意,高层都是依赖底层协议的,这就是最初的TCP/IP网络模型。

互联网发展超过了美国的国界,世界也需要一个标准,这样弥补了原来分层的不足,OSI下属的国际电话电报委员会提出了OSI七层网络模型。

分层的目的就是为了你的学习、理解、应用、发展。

二、物理层

物理层提供网络通信的物理线路。包括物理设备有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发送器、接收器、中继器、分线器。

物理层传输的是光电信号,可以称为比特流,但由于设备的不稳定性以及物理特性本身,并不能提供稳定的信息传递。

三、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通过数据校验、纠错、以及创建、断开链接来建立数据链路。物理设备主要就是网卡、以太网交换机、网桥。

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是帧。

四、网络层

通过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创建端到端的逻辑数据通道以构成网络,并进行网络管理。物理设备有路由器,第三层交换机。协议有RIP(路由选择)协议,BGP(边界网关)协议

网络层传输的是分组包(package)。

五、传输层

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TCP协议UDP协议,端口到端口。

六、会话层

提供会话的建立、保持、断开,域名系统运行在这一层。一般指的是各个应用的进程。

七、表示层

数据的编码、解码、加密、解密

八、应用层

各种网络应用以及服务

注意

1、上三层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下四层负责实际数据传输

2、传输单元  传输层(数据段 报文)、网络层(数据包 报文分组)、数据链路层(数据帧)、物理层(比特 位)

3、越上层越只能,可以识别当前层以下的数据;越下层越傻瓜,贴近硬件

4、数据传输时数据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接收时数据从下层向上层传输

5、数据不能跨区传输,每层之间通过逻辑的接口传递

6、物理层负责实际数据传输,其他层只是逻辑对应

 

posted @ 2020-07-01 12:11  卖雨伞的小男孩  阅读(4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