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种设计模式学习笔记之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将抽象部分与其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变化。又称为柄体模式(Handle and Body Pattern)或接口模式(Interface Pattern)。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
桥接模式,有些类似排列组合,下面先引用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理解桥接模式。假如某位画画爱好者去买画笔,他需要大、中、小三种型号且具有6种颜色的画笔,如果买彩笔,他需要买3×6=18枝;如果买水彩,他需要3枝笔和6种水彩颜料。如果将它们看做是程序世界里的对象的话,第一种方案需要3×6=18个对象;而第二种方案需要3+6=9个对象。如果增加一种颜色,第一种方案需要增加大、中、小三种型号的画笔,即增加3个对象;而第二种方案只需要增加一种水彩颜料,即增加1个对象,即可完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第一种方案将颜色和型号两个不同的变化维度耦合在一起,只要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另一个;而第二种方案,将型号与颜色进行分离,使得其中一方改变不能影响另一方,即将型号与颜色进行解耦
桥接模式通过抽象关联代替传统的多层继承,用动态的对象组合关系取代类之间的静态继承关系,从而更有效的控制了系统中类的个数,使系统更加灵活、易于扩展

实现桥接模式,至少要4个角色
抽象类(Abstraction):定义抽象类的接口,一般为抽象类,其中定义了一个实现类接口(Implementor)类型的对象,且与该对象具有关联关系
扩充抽象类(RefinedAbstraction):在系统中可能不止一个,扩充由抽象类(Abstraction)定义的接口。一般情况下不是抽象类而是具体类
实现类接口(Implementor):定义实现类接口
具体实现类(ConcreteImplementor):在系统中可能不止一个,具体实现实现类接口(Implementor)
优点:对抽象接口及其实现部分进行分离;提高系统可扩展性;符合开闭原则
缺点:增加对系统的理解和设计难度;要求正确识别出系统中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
适用场景:需要在抽象类和具体类之间增加更多灵活性;类中存在多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且这些维度都需要独立进行扩展;不希望使用多层继承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急剧增加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