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矩阵
引入
杨氏矩阵(\(\text{Young tableau}\)),又名杨表,是一种常用于表示论和舒伯特演算中的组合对象。
杨表是一种特殊的矩阵。它便于对称群和一般线性群的群表示和性质研究。杨表由剑桥大学数学家阿尔弗雷德·杨(\(\text{Alfred Young}\))于 \(1900\) 年首次提出,于 \(1903\) 年被德国数学家弗罗贝尼乌斯(\(\text{Ferdinand Georg Frobenius}\))应用于对称群的研究。
定义
杨表
杨图由有限个相邻的方格排列而成,其中,各横行的左边对齐,长度从上到下递增。分为英式画法和法式画法,这里只讨论标准杨表。
标准杨表:在杨图的 \(n\) 个方格中任意填入 \(1\) 到 \(n\) 中的相异正整数,各行和各列中的数字皆严格递增。
勾长、臂长、腿长
- 臂长:该格正右边的格子数量;
- 腿长:该格正上方的格子数量;
- 勾长:该格的腿长加臂长再加上 \(1\);
定理
\(\text{RSK}\)
排列的性质可以由杨表直观地表现出来。\(\text{RSK}\) 插入算法 就提供了一个将杨表和排列联系起来的途径。它由 \(\text{Robinson}\),\(\text{Schensted}\) 和 \(\text{Knuth}\) 提出。
令 \(S\) 是一个杨表,定义 \(S\leftarrow x\) 表示将 \(x\) 从第一行插入杨表中,具体如下:
- 在当前行中找到最小的比 \(x\) 大的数 \(y\)。
- 如果找到了,用 \(x\) 去替换 \(y\),移到下一行,令 \(x\leftarrow y\) 重复操作 \(1\)。
- 如果找不到,就把 \(x\) 放在该行末尾并退出。记 \(x\) 在第 \(s\) 行第 \(t\) 列,\((s,t)\) 必定是一个边角。一个格子 \((s,t)\) 是边角当且仅当 \((s+1,t)\) 和 \((s,t+1)\) 都不存在格子。
钩子定理
给定一个杨表 \(S\),一共有 \(n\) 个方格。那么把 \(1\) 到 \(n\) 这 \(n\) 个数字填到这个杨表中,使得每行从左到右都是递增的,每列从下到上也是递增的。用 \(dim_S\) 表示这样的方法个数。所以可以得到:
\[dis_S=\frac{n!}{\Pi_{x\in S}hook_x}
\]
其中 \(hook_x\) 表示 \(x\) 的勾长。对于每个杨表之间也有规律:
\[f(n)=
\begin{cases}
1& n\le 1\\
f(n-1)+(n-1)\times f(n-2)& n>1
\end{cases}
\]
所以 \(n\) 个格子的杨表个数为:
\[1,1,2,4,10,26,76,232,764,2620,9496,\cdots
\]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