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持久化

Redis持久化

Redis是一种内存型数据库,一旦服务器进程退出,数据库的数据就会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提供了两种持久化的方案,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磁盘中,避免数据的丢失。

RDB持久化

redis提供了RDB持久化的功能,这个功能可以将redis在内存中的的状态保存到硬盘中,它可以手动执行。

也可以再redis.conf中配置,定期执行

RDB持久化产生的RDB文件是一个经过压缩二进制文件,这个文件被保存在硬盘中,redis可以通过这个文件还原数据库当时的状态。

即RDB文件存放的是数据(只是压缩成二进制)。

RDB(持久化)
内存数据保存到磁盘
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生成数据集的时间点快照(point-in-time snapshot)
优点:速度快,适合做备份,主从复制就是基于RDB持久化功能实现
rdb通过再redis中使用save命令触发 rdb


rdb配置参数:(默认配置如下)

dir /data/6379/
dbfilename  dump.rdb

save  900 1 # 每900秒内有一次操作就自动执行save持久化
save 300 10 # 每300秒内有10次操作就自动执行save持久化
save 60  10000 # 每60秒内有10000次操作就自动执行save持久化

 

RDB持久化示例

1.确定配置文件没问题(具体如上)

2. 启动服务器 redis-server redis.conf

3.此时检查目录,/data/6379底下没有dump.rdb文件

4. 启动 redis-cli

127.0.0.1:6379> set age 18
OK
127.0.0.1:6379> keys *
1) "age"


注意:
1. 可以通过save触发持久化,将数据写入RDB文件
2. 如果使用exit命令退出redis客户端,默认在退出时也会执行一次持久化
3. 如不想持久化则使用 SHUTDOWN nosave

 AOF持久化

AOF(append-only log file)
记录服务器执行的所有变更操作命令(例如set del等),并在服务器启动时,通过重新执行这些命令来还原数据集
AOF 文件中的命令全部以redis协议的格式保存,新命令追加到文件末尾。
优点:最大程序保证数据不丢
缺点:日志记录非常大

#AOF持久化配置
# appendonly 默认为 no 将其设为yes
appendonly yes

# appendfsync 默认为everysec
appendfsync  always    总是修改类的操作
             everysec   每秒做一次持久化
             no     依赖于系统自带的缓存大小机制

 

AOF持久化示例

1.确定配置文件没问题(具体如上)

2. 启动服务器 redis-server redis.conf

3.此时检查目录,/data/6379底下没有appendonly.aof文件

4. 启动 redis-cli

[root@localhost ~]# redis-cli -a 220202
Warning: Using a password with '-a' option on the command line interface may not be safe.
127.0.0.1:6379> keys *
(empty list or set)
127.0.0.1:6379> set name xiaoxia
OK
127.0.0.1:6379> SHUTDOWN nosave
not connected> exit


注意:
1.当配置目录下有aof文件时,redis启动时优先使用aof初始化数据库,即便dump.rdb有数据而aof文件为空

 

RDB持久和AOF持久比较

rdb:基于快照的持久化,速度更快,一般用作备份,主从复制也是依赖于rdb持久化功能;但是不能保证数据安全,还是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

aof:以追加的方式记录redis操作日志的文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redis数据安全,类似于mysql的binlog;但是极大消耗内存,日志的记录非常大。

 

不重启redis情况下,RDB切换到AOF

实现原理

命令: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通过CONFIG SET 命令临时设置配置文件上的参数。注意:该命令没有修改配置文件的内容!

实例

redis.conf配置文件相关参数

开启RDB备份,关闭AOF备份

daemonize yes
port 6379
logfile /data/6379/redis.log
dir /data/6379
dbfilename  dbmp.rdb
save 900 1                    #rdb机制 每900秒 有1个修改记录
save 300 10                    #每300秒        10个修改记录
save 60  10000                #每60秒内        10000修改记录
#AOF持久化配置
# appendonly 默认为 no 将其设为yes
appendonly no

# appendfsync 默认为everysec
appendfsync  always    总是修改类的操作
             everysec   每秒做一次持久化
             no     依赖于系统自带的缓存大小机制

为了方便展示实验结果,现将原RDB和AOF清空

启动服务端redis-server、登录客户端redis-cli

手动RDB持久化

127.0.0.1:6379> keys *
(empty list or set)
127.0.0.1:6379> set name xiaoxia
OK
127.0.0.1:6379> set age 11
OK
127.0.0.1:6379> set weight 60
OK
127.0.0.1:6379> save
OK
#此时RDB备份文件生成了
[root@localhost 6379]# ls
dump.rdb  redis-server.log

开启AOF持久化并关闭RDB持久化

127.0.0.1:6379>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OK
127.0.0.1:6379> CONFIG set save ''
OK

确保插入新的key,AOF文件会记录

127.0.0.1:6379> set height 170
OK

检查切换是否成功

#将RDB文件删除
[root@localhost 6379]# ls
appendonly.aof  dump.rdb  redis-server.log
[root@localhost 6379]# rm dump.rdb 
#重新登录redis-cli查看数据是否完整
127.0.0.1:6379> keys *
1) "height"
2) "weight"
3) "age"
4) "name"

#数据完整切换没问题

ps:由于CONFIG SET只是临时改变设置,并有实际上修改配置文件,所以当你重启服务端,CONFIG SET设置的参数是没有保留的!所以CONFIG SET设置完后有需要的要手动修改配置文件上参数。

 

posted @ 2019-03-27 22:28  小夏02  阅读(11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