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过孔、盲孔和埋孔的区别

微孔、过孔、盲孔和埋孔在PCB设计中均用于实现层间电气连接,但在结构、工艺和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造价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区别

  • 定义与结构
    • 微孔:通常指直径小于等于6Mils(约0.15毫米)的过孔,是一种特殊的过孔类型。它一般通过激光钻孔工艺形成,可以直接打在焊盘上,常用于HDI(高密度互连结构)设计。
    • 过孔:是多层PCB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连接不同层的导线,通过在电路板上钻孔并在孔壁镀铜形成导电通道。常见的过孔有通孔、盲孔和埋孔等类型,通孔是贯穿整个PCB厚度的过孔,从最上层延伸到最底层。
    • 盲孔:位于印刷线路板的顶层或底层表面,具有一定深度,用于表层线路和下面的内层线路的连接,不穿透整个板子。
    • 埋孔:位于印刷线路板内层,是连接内层之间走线的过孔,从PCB表面无法看到,在层压前利用通孔成型工艺完成。
  • 工艺难度
    • 微孔:需激光钻孔技术,对设备和工艺要求高,要精确控制激光能量与钻孔位置,工艺难度大。
    • 过孔(通孔):一般采用机械钻孔,工艺成熟,钻孔设备常见,操作相对简单,工艺难度低。
    • 盲孔:可采用机械钻孔或激光钻孔,若为激光钻孔,工艺与微孔类似;若采用机械钻孔,需控制钻孔深度,且可能涉及分层压合等工艺,工艺难度适中。
    • 埋孔:制作时需在层压前完成钻孔和镀铜等操作,对层压精度要求高,要确保各层之间连接准确,工艺难度高。
  • 应用场景
    • 微孔:多用于高密度、高性能PCB,如手机主板、高端显卡等,可减小PCB面积,提升信号传输速度,利于实现小型化与高集成度。
    • 过孔(通孔):广泛应用于各种PCB,尤其对密度要求不高的电路板,可用于信号连接,也可作元件安装定位孔,如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源板。
    • 盲孔:常用于HDI设计、刚挠结合板以及高频应用电路,可提高布线密度,减少信号干扰,如笔记本电脑主板。
    • 埋孔:主要用于高层数、复杂结构的PCB,如服务器主板、航空航天领域的电路板,可在不占用表层空间的前提下实现内层信号连接,优化布线布局。

造价

  • 微孔:因采用激光钻孔工艺,设备昂贵,加工成本高,且对材料和工艺控制要求严,通常单个成本在$0.05 - $0.15/个左右,在几种孔中造价最高。
  • 过孔(通孔):由于工艺简单,设备普及,成本较低,是造价最便宜的孔类型,大量生产时单个成本可低至几分钱甚至更低。
  • 盲孔:造价因钻孔方式和填充材料而异,机械钻孔的较大孔径盲孔成本较低;激光钻孔的微孔盲孔成本较高,与微孔相当。若需导电填充,成本还会增加
  • 埋孔:制造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成本略高于盲孔,常用于高端PCB,整体造价较高。
posted @ 2025-06-15 17:50  叉叉星  阅读(20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