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学习笔记(17)——Polygons
在PCB设计领域,Polygons(多边形覆铜)是指在电路板特定层上创建的大面积铜箔区域,主要用于接地、电源分配或信号屏蔽。其核心作用是优化电路性能、散热效率和制造可靠性。
一、功能解析
-
基本定义
- 多边形覆铜:通过绘制闭合多边形轮廓,在PCB层(如顶层、底层或内层)填充铜箔,形成连续导电区域。
- 常见类型:
- 地平面(GND Plane):提供低阻抗回流路径,减少信号干扰。
- 电源平面(Power Plane):为元件分配特定电压(如3.3V、5V)。
- 信号屏蔽层:包裹敏感信号线(如RF走线),降低EMI。
-
物理形态
- 实心铜(Solid Fill):完全填充的铜区域,散热和导电性能最佳。
- 网格铜(Hatched Fill):由网格状铜条组成,减少热应力,适用于手工焊接。
二、核心作用
-
改善信号完整性
- 地平面回流:高频信号沿地平面最短路径返回源端,减少环路面积。例如,差分信号线下方需保持完整地平面,避免阻抗突变。
- 降低串扰:相邻信号线间的地平面可抑制电场耦合,如DDR数据线与地平面的间距需≤5mil。
-
散热优化
- 热传导:铜的导热系数(401 W/m·K)远高于FR-4基板(0.3 W/m·K),覆铜可快速扩散元件热量。例如,功率MOSFET的散热焊盘通过过孔连接到大面积覆铜。
- 典型案例:某LED驱动板通过底层整面地平面覆铜,使LED结温降低15°C。
-
电源分配与阻抗控制
- 低阻抗路径:电源平面的大面积铜箔可降低电源网络阻抗,例如5V平面的阻抗需控制在≤50mΩ。
- 去耦电容布局:在电源平面与地平面间放置高频电容(如0.1μF),形成低阻抗回路。
-
增强机械强度
- 铜箔可提高PCB抗弯曲能力,减少因外力导致的基板开裂风险,尤其适用于薄板(如0.8mm厚度)设计。
三、设计与实现
-
操作流程(以Altium Designer为例)
放置 → 多边形覆铜 → 选择层(如Top Layer)→ 绘制闭合轮廓 → 设置网络(如GND)- 填充模式:通过Properties面板选择Solid或Hatched模式。
- 安全间距:设置与其他铜区域的距离(如10mil),避免短路。
-
过孔阵列(Thermal Vias)
- 在发热元件下方布置密集过孔(如0.3mm内径,0.6mm外径),连接顶层与底层覆铜,形成热通道。例如,某BGA封装IC底部需放置≥20个过孔。
-
孤岛处理
- 孤立的小面积覆铜可能成为EMI辐射源,需通过“移除死铜(Remove Dead Copper)”功能删除无连接的铜区。
四、注意事项
-
制造工艺限制
- 最小线宽/间距:国内PCB厂常规工艺支持≥4mil线宽,覆铜间距需≥6mil以确保蚀刻质量。
- 阻焊层设计:覆铜区域需添加阻焊开窗(Solder Mask Expansion),避免焊膏粘连。
-
热应力管理
- 大面积实心铜在焊接时易导致局部过热,可采用网格铜或十字形连接(Thermal Relief)减少热冲击。例如,电源平面与焊盘的连接采用45°十字桥接,桥宽≥10mil。
-
DFM检查
- 使用Gerber Viewer验证覆铜区域是否存在锐角(需≥90°)、未连接铜岛等问题,避免生产缺陷。
五、对比与扩展
| 参数 | 实心覆铜 | 网格覆铜 |
|---|---|---|
| 散热效率 | 高(铜覆盖率100%) | 中(铜覆盖率约60%) |
| 焊接可靠性 | 低(易造成虚焊) | 高(热应力分散) |
| EMI抑制能力 | 优 | 良 |
| 适用场景 | 高频电路、散热要求高 | 手工焊接、低频电路 |
合理使用多边形覆铜是PCB设计的关键技能,需根据电路类型(模拟/数字/RF)、散热需求和制造工艺灵活调整覆铜策略。现代EDA工具(如Altium、KiCad)提供了丰富的覆铜编辑功能,可通过DRC规则自动检查覆铜质量,确保设计符合电气和物理要求。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