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型项目开发个人总结(一)
认知模型项目开发个人总结(一)
| 博客班级 |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jcsxy/SE2020 |
|---|---|
| 作业要求 | https://edu.cnblogs.com/campus/zjcsxy/SE2020/homework/11436 |
| 姓名 | 陈哲炜 |
| 学号 | 31801138 |
| 院系 | 浙大城市学院计算分院 |
个人任务
1、研究pass模型背景及内容,编写PASS认知学习理论。
2、查找认知模型相关小游戏,并试玩。找到合适游戏后,记录游戏玩法。
3、编写项目功能需求,用户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
任务内容
-
PASS认知学习理论
基于PASS智力评估模型,评估孩子的认知能力。评估系统适用于5~17岁个体,内容包括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针对孩子的认知能力,搭配相关的认知训练,从而提高孩子的能力。
始于上世纪中期,Cronbach呼吁心理学研究将认知与智力的研究整合起来。20世纪90年代戴斯等人在”把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思想指导下,综合了神经生理学、认知生理学、社会文化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提出PASS认知加工理论模型。
这些认知加工过程形成了一个三级认知功能系统。三个功能系统是分层级的:计划为最高层次,它调控计划、监控、调节、评价等高级功能;注意-唤醒是基础,它主要功能是使大脑处于一种合适的工作状态;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中间层次,智能活动的大部分”实际的动作”都在该系统发生;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
1999年PASS理论被系统介绍到我国,经李其维教授的推荐和组织翻译,Das等的著作《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中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陆续出现介绍性文章及采用自编任务开展研究报告。 -
游戏介绍
-
舒尔特方格
舒尔特方格 (Schulte Grid) 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 1cm*1cm 的 25 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 1 ~ 25 等共 25 个数字。训练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 1 ~ 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 25 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
这是一个关于工作记忆的游戏,因一项研究而出名,该研究发现黑猩猩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一直比人类要好。在这项研究中,黑猩猩的表现一直比人类要好,一些黑猩猩在90%的时间里都能记住9个数字。
这个游戏是这个研究任务的变体,它从4位数开始,按顺序从1点到4,每通过一个回合加1,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你通过了一个等级,数字个数就会增加。如果你失败了,你就会失去一次机会,并重新尝试该等级。三次出局,考验就结束了。
-
连连看
《连连看》只要将相同的两张牌用三根以内的直线连在一起就可以消除,规则简单容易上手。与“找不同”类似,同为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的游戏。
-
这是一个测量反应时间的简单工具。在发现屏幕变色后,点击屏幕即可。
根据目前收集到的数据,人的平均反应时间可能在200-250ms之间,选择
-
找不同
通过寻找两张图片之中的不同,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
每一关,一些瓷砖将闪光白色。记住它们,并在瓷砖重置后再次选择它们!关卡逐渐变得更加困难,以挑战你的图形记忆能力。如果你点错了三块瓷砖,你将失去一条生命。当你失去三条命后,游戏结束。
-
四桥板
一种拼板智力游戏,源自中国,在日本叫“博士板”,因为这种板不仅用来作为课外活动的玩具,而且还用来测试智能,根据拼图的难易,分成九档:婴儿水平、幼儿水平、初小水平、高小水平、初中水平、高中水平、专科水平、大学水平和博士水平。也就是说,如果能拼出最难的图形,就能达到博士水平的智力。这种拼板在日本还有一个名称叫“吉四六之谜”,意思是“难解之谜”。中国古代称它为调合板,是拼出的图块很协调的意思;西方叫它为T字板,因为它能拼出一个T字来。
-
屏幕上会出现一串数字,记住数字,然后将他们写出来。从1个数字开始记忆,没通过一关,就会增加1个数字。一般人只能可靠地记住7位数字。
-
这个测试衡量的是你一次能记住多少个词语。你需要记住的词语数量在不断增加,知道你无法再把他们记在脑子里。游戏中每次会出现一个词语,如果它是第一次出现,就选择“新”按钮,如果曾经出现过了,就选择“出现过”按钮。有三次选择错误的机会,你的分数就是你选择正确了多少次。
-
-
功能需求
用户:
- 可以编辑个人资料
- 可以随时进行脑力测评,调整认知训练难度
- 根据测验和训练结果,查看个人能力图表,以及查看成长曲线
- 针对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四个方面自主选择训练
管理员:
- 管理后台
需求文档链接: https://www.showdoc.com.cn/1118455470296271
个人小结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认知模型一头雾水,在上网查找后,终于对认知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写软件需求说明书,看了网上的模板,还是不太懂,只能尝试写了一篇,写的肯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以后慢慢改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