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java)

  GOF 《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设计的基础》中的模式,应当算是模式归纳的鼻祖(并非他们最早发现/使用了模式,而是将已有的模式进行了整合归纳),而我们现在对于模式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基于Gof的设计模式。今天主要说说行为型模式中的一个:策略模式。

模式定义

  意图: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动机:

  •   客户程序如果直接包含策略算法代码,将会变得很复杂。(策略算法本身足够复杂)
  •   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算法   (if....else....)

模式类图

阐述与讨论

  策略模式是我们在开发中常用的模式之一。网上关于策略模式也有很多介绍,这里再次提出,是期望给出“正规”的模式,在我初学设计模式时,也经常会被搞得不知所云,众说纷纭还给出代码,但几乎都不太一样,我也曾被策略模式搞得迷糊(主要是context),因此再次找出GOF原本进行分析- -

  最常见的疑惑问题:策略模式和简单工厂模式进行比较。两者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不管是从语义还是实现上。

  下面给出简单工厂的类图(GOF模式中没有简单工厂---只有抽象工厂和工厂方法):

  

  对比简单工厂和策略模式类图很容易发现区别: 工厂(Factory)是依赖Product接口,同时依赖于具体产品(ProductA和ProductB),而策略模式中,Context是包含了Stategy接口,同时并不依赖具体的策略类。

通过代码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区别:

  策略模式代码:

 1
 1 package strategydemo;
 2 /**
 3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4  * @todo   : 策略上下文
 5  */
 6 public class Context {
 7     // 包含关系
 8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 
 9     // 这个类中包含具体策略需要的其他参数,必要时可以将自己传递给策略类(GOF)
10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11         this.strategy = strategy;
12     }
13     
14     public int get(){
15         return this.strategy.algorithm();
16     }
17 }

 

 1 package strategydemo;
 2 
 3 /**
 4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5  * @todo   : 策略接口
 6  */
 7 public class 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
 8     @Override
 9     public int algorithm() {
10         // 这里的逻辑应当比较复杂,否则没有必要使用策略类
11         // 仅作说明
12         return 0;
13     }
14 
15 }
 1 package strategydemo;
 2 
 3 public class StrategyA implements Strategy {
 4     @Override
 5     public int algorithm() {
 6         // 这里的逻辑应当比较复杂,否则没有必要使用策略类
 7         // 仅作说明
 8         return 1;
 9     }
10 
11 }
 1 package strategydemo;
 2 
 3 /**
 4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5  * @todo   : 策略接口
 6  */
 7 public class StrategyB implements Strategy {
 8     @Override
 9     public int algorithm() {
10         // 这里的逻辑应当比较复杂,否则没有必要使用策略类
11         // 仅作说明
12         return 0;
13     }
14 
15 }
 1 package strategydemo;
 2 /**
 3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4  * @todo   : 客户端
 5  */
 6 public class Main {
 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8         // 具体策略类
 9         Strategy a = new StrategyA();
10         //Context
11         Context ctx = new Context(a);
12         
13         System.out.println(ctx.get());
14     }
15 }

代码结构和名称大体按照策略类图所给出的。可以看到客户端是“知道”(或者说依赖于)具体策略类的。而Context对于具体策略类并不存在任何依赖(无知),只是“包含”(类中属性)了策略接口。

下面给出简单工厂实现:

1 package simplefactory;
2 
3 /**
4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5  * @todo :产品接口
6  */
7 public interface Product {
8     // ...... 工厂模式中,工厂主要用于产生产品,并不涉及产品的操作,因此此处省略具体产品的操作
9 }
1 package simplefactory;
2 
3 /**
4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5  * @todo   : 产品A
6  */
7 public class ProductA implements Product {
8 
9 }
package simplefactory;

/**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 @todo   : 产品B
 */
public class ProductB implements Product {

}
 1 package simplefactory;
 2 
 3 /**
 4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5  * @todo   : 简单工厂
 6  */
 7 public class Factory {
 8     // 返回值为产品接口
 9     public Product get(int i) {
10         if (i == 0) {
11             // 返回具体的产品(有依赖)
12             return new ProductA();
13         } else if (i == 1) {
14             // 返回具体的产品(有依赖)
15             return new ProductB();
16         } else {
17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不支持");
18         }
19     }
20 }
 1 package simplefactory;
 2 
 3 /**
 4  * @author : xiaolu 2018年2月6日
 5  * @todo   : 客户端
 6  */
 7 public class Main {
 8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9         Factory f = new Factory();
10         // 客户端不知道(不依赖)具体产品
11         Product p = f.get(1);
12         // 执行p的操作
13     }
14 }

对比类图和代码实现,应该从结构上很容易区分两者。更重要的是:策略模式是行为型模式,而工厂模式是创建型模式!通俗的说,工厂模式只负责产生“按你所需”的产品,至于你如何使用,工厂是无知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在产品接口中定义方法,因为不固定)。而策略模式中,具体的策略类是客户端“知道”的(这也是是否需要直接使用策略模式的一个选择【也可以规避它-策略+工厂】),而Context则负责“转发”(只是转发吗?)这里不妨想想,为什么需要Context,如果没有Context会如何呢?如果没有:

1 Strategy strategy = new StrategyA();
2 strategy.algorithm();

好像还反而简单了?Context是Strategy和Main(客户端)之间的一个间接层,可以用来封装需要传递给Strategy的数据结构和参数。

 

  相对于普通的多态结构,策略模式强调的是【算法】的可相互替代性。再次强调:如果具体策略类并不复杂就不要用策略模式(自找烦恼)。而策略类的一个弊端:客户端类需要“知道”具体策略类------可以通过加一个工厂解决。简单工厂的意义是什么呢? 符合SRP,单一职能,降低耦合 ,还有一个作用---------转换。大部分的if....else代码我们并不能规避,只是从“这里”移到了“那里”,好处是代码更明确,更清晰,更容易扩展,而简单工厂做这种转换非常的合适。使用简单工厂+策略模式的类图如下:

  (上面的线条有点多?是的,我画出了所有的依赖关系)。在这里,可以看到Client端不再依赖于具体的策略类(策略A/B),.而是依赖于工厂,而工厂在这里可以做出转换。假设测试都是关于打折的,现在要求是3-9月份,使用打折策略A(打8折),其余时间采用B策略(打9折)......那么就存在一种映射关系:

  3-9月份--------------策略A

       1-2和10-12月份---策略B

  在工厂中就是进行进行这种转换的最好地方(什么?工厂中存在了if.....else.....嗯是这样的【使用Map来替代,换汤没换药】),同时工厂仅做了一件事,而没有将映射策略放在客户端(客户端往往还有很多其它的处理,并非说放在客户端不能实现,只是本身客户端就很复杂了,不想再给它增加复杂性),到这里基本上可以结束,但是有人说了,不符合OCP(开闭原则),有新的映射到来呢,还需要修改工厂,于是简单工厂会升级为工厂方法.......拒绝模式的诱惑和过度优化,我个人理解:代码写的自己觉得舒服,容易阅读就好,过犹不及!不要一看到if.....else就深恶痛绝---然后去考虑某个(例如策略)模式去替代,这样做之前,请多多三思。在写代码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复杂性和灵活性大多时候成正比(相对有模式的引入,没有模式引入的代码更为简单-----如果是很习惯模式可能除外,但是请考虑新手)。

  最后再提一个经常误导我的:有人将Factory和Context进行了“糅合”(就是Context直接依赖了具体策略,看图吧)

  这不是和简单工厂的类图“一模一样”吗?是的,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会将工厂和策略模式搬出来做对比!这种用法不做好坏评论,从GOF来说偏离了模式本意(所以看到策略这种实现,不要觉得疑惑【这是人为的做了修改-----不过改的好与不好......呵呵】),更像是工厂的形,“策略”的神。个人感觉:在简单的时候(Context用来为Strategy准备参数,如果只是很简单的情况---转发/委托,我觉得这种方式也无不可------相对于上面的工厂+策略,确实简单了很多),但是如果Context本身就很复杂,我个人还是建议还原为工厂+策略。只是我们在看到这种很“亲密”的且称为策略的模式时,不要被迷惑和搞混就好。

 

  

 

posted @ 2018-02-06 23:06  一粒粟  阅读(83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