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组织系统方法的认识(《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五章)

阅读《系统科学方法概论》第五章——自组织系统方法,我了解了关于自组织系统方法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发展历史、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学、突变论以及自组织系统方法。对于它的发展历史,自组织系统理论的提出是由19实际中期以来热血与生物学矛盾发展的结果,是生命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的碰撞。在人们对于自组织现象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思考中,自组织系统理论诞生。自组织系统方法包括:开放性原则、远离平衡态原则、非线性原则、协同原则、涨落原则、突变原则。
耗散结构是在不断的消耗外界物质和能量,同时不断排除或扩散掉系统内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的有序结构,因为其能量要素的不断更新,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的联系使得它具有动态性、有序性、宏观性的特点。而它的形成条件则需要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机制。耗散结构的意义体现在它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并且提高了系统的功能。
协同学作为自组织运动过程的内在根据,它分为两种情况的协同。第一种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第二种协同是系统各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是系统组织性产生的直接根源。在临界过程中,涨落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推动力量,开放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系统学应用于多领域,其成果也会被逐步揭开。
突变论的诞生推动了自组织系统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变论是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的。突变论认为,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只有稳定态才能存在下去,而非稳定态是不能维持的。突变的过程是系统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它具有多稳定性、中间非稳定性、突变点是一个范围、突变结果带有随机性的属性与多样化的特征。

posted @ 2024-02-26 21:03  航H  阅读(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