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构建之法》关于 教学的内容 和 老师的总结

《构建之法》读后

2019北航暑期软件工程培训班,周绪川

 

读了一遍《构建之法》,被作者对软件工程中各种知识“另类”的表达所吸引,受到很多启发,也对照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进行了反思。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我可以“拿来”用么?如果我校完全按照本书的方式来讲授《软件工程》,同学们的项目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只能部分采用,哪些内容和手段可以重点引入呢?

该书和传统的教材很不一样(比如我校《软件工程》课程采用张海藩老师的教材),不对传统的理论做过多的阐述,不纠结于生命周期的循序渐进。另外,该书尤其强调“人”和团队在一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作用,更贴近实际项目开发中的各种场景,对指导学生理解理论、感受实践具有更现实的意义。该书的写作风格不知道用做教材会不会通过教务处的审核?(有些影射性的内容,哈哈哈哈哈)

该书还对IT行业的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超级赞),这也是我在给学生讲授课程时缺少的部分。目前,在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界对双创的大方针影响下,同学们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对此我一直持中立态度,我觉得大学生做这些事情应该给予鼓励,这能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帮助,但又担心他们过多的投入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我一直不太愿意担任学校组织的各种双创活动的评委,担心自己无意中扼杀了一些“闪光的思想”。期待当面和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交流,最好能形成一点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可能比技能的传授对同学的影响更深远,这部分内容需要我在今后的课程中补上。

 

问题:

1、单一职责原则:singler 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实际操作中如何确定?

2、给学生布置作业,如何体现:需求的不断改变?我校《软件工程》课程的同学实际经验欠缺,在仅有的34个学时中,如何保证学生的投入时间?

3P397学生做项目的单个学生评价怎样避免人情因素?团队的分工如何监督?

4、书中有结论:敏捷流程欢迎需求的变化。通常变化是不能避免的,可是变化毕竟会对开发带来不利。我们所做的是尽量适应变化,但欢迎变化是一种什么状况呢?我们是预期变化,不是期望变化。(7.2.6

5P220 功能驱动的设计,第二步,构造功能列表,在构造列表时,需要估计一个功能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如何估计?开发团队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有确定下来,相应的开发计划也没有制定。

6P288测试人员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测试软件。用户的角度如何体现?

7、测试之“侵官之害甚于寒”:在敏捷开发中,角色缠绕是常态(我的理解),如何做到职责划分清晰?

8、为什么CMMI在互联网业务为主的中小企业里效果不确定?是因为此类企业的实施成本太高还是CMMI对互联网快速变化的业务适应性不够好?

 

题外:

有些名词字面意义不明确,比如“职业技能”-“技术技能”

P312-313,例子:疑惑,在ms,做一个重要的演示前,没有一个人把系统通跑一遍?

RASCISCI让人看了有压力,能不能改为RASIC,比较像BASIC~

可以把各种简写做一个附录么?虽然大多见过,但有些具体的单词不能确定:)

 

posted on 2019-07-16 22:53  adjadv  阅读(167)  评论(5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