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五百年来王阳明

1. 传奇开始的地方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
公元1508年,龙场,栖霞山,阳明洞。王阳明顿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王云)出生的楼——瑞云楼,有云中送子的梦。我对这些离奇的故事不感兴趣,老师说是宿命论,成名后诉说自己来历不凡,知道有此一说就好。
老师根据王阳明一朝开口,一鸣惊人得出的家庭教育方式:

  • 陪伴教育
  • 上行下效,潜移默化

我偏信了唯心主义是封建迷信,唯物主义是客观真理。我的这种偏见才是迷信吧。看来这种愚蠢的偏见让我错失了很多优秀的思想。

2. 叛逆的儿子

主要讲述王阳明的奇和王华的正。
王华是宋明理学所培养出的完美知识分子的典范。而王阳明就是要打破这种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
这对优秀父子的碰撞,也是理学和心学的碰撞。

3. 父亲那座山

父亲那座山是必须要翻越的,但是踩在脚下时或许会发现这座山也很壮美,很温暖。
学习三境界:琢磨、揣摩、着魔
所以学习不能走捷径啊,一时走了捷径,以后就会发现自己是走了弯路。

4. 理学那道坎儿

宋明理学的流派:

人物 流派
二程兄弟 洛学
朱熹 闽学
周敦颐 濂学
张载 关学
邵雍 象数学
司马光 朔学
陆九渊 心学

原始儒学很尊重人性,二程在道德层面提出至高标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本来有合理的一面,但是有些理学家们过犹不及,走向极端,从“克己复礼”变成了“扼杀人性”。于统治者而言,这有利于统治,于是被官方推广,成为科举考试的标的。


阳明格竹对王阳明的影响:

  • 影响健康
  • 导致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怀疑
  • 驱使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理学的“格物致知”已经失去科学精神了,格物只剩下观察,没有了实验,就可能想当然,变成形式主义。所以王阳明对这种学说产生了怀疑。


王阳明两次落榜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王阳明对各家学说海纳百川,都有深刻认识。我却因课本里的一句话——王阳明是唯心主义——而对王阳明的学说弃之不理。由此可见,若我在王阳明的环境中,很难像他一样打破时代的束缚。

5. 宦官那个坑

王阳明为官后历经官场黑暗,便远离官场去寻找内心的光明。王阳明在思想上是先沧桑后纯粹,海纳百川,由博反约,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最终在阳明洞理解了儒家对人性的尊重,返回儒家。儒字拆开便是人之所需。

“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因循未决。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重回北京任职后便卷入宦官之乱。刘瑾乱政,王阳明卷入其中。
当所有人都上疏时,王阳明认为多我一个不多,当所有人都不敢出声时,王阳明认为少我一个便少了。
刘瑾看到奏疏后,直接脱裤子打板子,以前打板子只是对文官的羞辱而已,刘瑾却真打,打完后压入锦衣卫大狱,前途黯然,使王阳明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恐惧,最终王阳明在面对生死那道关时,超越了这个重要的阶段。

6. 生死那道关

王阳明挺过诏狱,被贬官龙场,刘瑾派锦衣卫杀手在半路暗杀。王阳明提绝命诗假装投江自尽,金蝉脱壳。


王阳明面临人生困境,写下此诗: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回到家里,父亲有大智慧,依然劝他去龙场,王阳明也是这样想的。
王阳明开始收徒,徐爱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徒弟。


王阳明到达龙场,语言不通,只能住在一个洞里,阳明小洞天。王阳明豁达的人生观使他度过一个个困难。比如唱歌来沟通苗族人民。王阳明以其人格魅力取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

7. 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石棺中顿悟。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音,不觉呼跃,从者皆惊”——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心学诞生:心既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的理解:

“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关键字解释:

家:宝盖头下面有猪(只有猪没有牛羊代表特牢),是祭祀的象征,早期的家不是人的居所,是祭祀场所。所以宝盖头代表祭祀场所。
寂:寂寞。宝盖头和叔,叔是手捡豆器和木杖(祭祀时)。
寂寞的寞:宝盖头和莫,莫代表太阳下山了,意思是祭祀完成了。所以祭祀完成,神灵退去,收拾祭祀的器物,这种状态叫作寂寞。所以光明退去,黑暗来临,神灵退去,精神依托消失了,叫作寂寞。
所以失去了内心的价值归属,失去了核心价值崇拜,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才叫寂寞。
所以寂的意思就是上述寂寞的意思。

  1. 颜色:

是你眼中的颜色,比如狗眼中只有灰白色和黑色。
所以颜色是此花对你而言的一种价值。

  1. 明白:

明:日月,光明的意思。
白:一口多舌,形容一个人在极尽表达,反复阐释。比如“白话”。
明白就是:把神的意旨,把部落的精神归属,把这种价值宣示给大众,明白起来。
所以明白的意思就是:明白了这种价值。

所以心外无物的意思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价值存在。


由此可见大家是凭物理存在批判王阳明的价值存在,而王阳明的价值存在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用那些批判唯心主义的陈词滥调来看待王阳明的学说,是大错特错。王阳明借物谈价值,而批判他的人却把眼光停留在物上。我也曾愚蠢的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不见花,世界上就没有花。此花非花呀。所以站在所谓“唯物”的立场上看所谓的“唯心”本来就是一个错误吧,或许二者的语言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王阳明首先悟到的是”心外无物“,这为他的心学奠定一个庞大的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石之后,才有后面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才有整个的心学的大智慧。
获得“心外无物”的价值存在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其实这种价值存在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

一个人的生命,不仅是他个人的生命,还是他家人的生命,友人的生命,族群的生命。
老师说:“古代儒生基本没有自杀的,屈原投江以明志,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更高的价值去死。这种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支撑生命的所在,当需要为它殉道的时候,眉头都不皱一下。”

对于挫折和磨难: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
孟子说:“虽千万人我往矣”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不朽,每个人就像一滴水,放入长江大河中才不会被蒸发,这就获得了一种价值存在,就是心外无物。有了这种价值支撑,人生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老师最后的这句话可不可以理解为“当我没融入大海中时,大海与我同归于寂,当我进入大海中时,大海的颜色便一时明白了起来,便知大海不在我的心外“。

8. 心学的正能量

王阳明大悟后的三个表现:

  1. 写《五经臆说》
  2. 不住小洞天石棺了,重建屋子,龙冈书院
  3. 处事风格变了,有担当,达则兼济天下

他不是简单的自我解脱,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是一种巨大的胸怀,本质上是儒家的胸怀,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张载所说的”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9. 知行合一

人生三大困惑:欲望、情绪、习性
习性是很难克服的,知行合一克服了习性问题。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堕”


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 -> 行 理论联系实际
行 -> 合 沉浸式体验。孔子学音乐得例子。学习三境界:琢磨、揣摩、着魔。取消个体独立性,融为一体。
合 -> 一 致良知。有一个价值归宿。
知 -> 知行合一 再出发。产生了自我价值塑造,而且获得了一种思想得塑造。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传习录》
“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王阳明《传习录》

心上学,事上炼,达于道,合于一。


心上学就是在心中沉浸式的学习吗,比如练字的时候,下笔前在心中反复运笔。

10. 事上炼

世事皆修行。
静坐: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事上磨:

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王阳明《传习录》
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王阳明三年流放期满,任庐陵知县,第一天上班就有千人来喊冤,原因是当地乱收税——葛布税。
王阳明的做法:

  1. 安抚情绪。
  2. 了解情况,洞悉全局。
  3. 免除葛布税,知行合一的魅力。

葛布税不是国家要求收的,而是一个太监要收的。于是王阳明写了封信,不是写给太监的,但是他知道太监能看到:

比巷连村,多至阖门而死,骨肉奔散,不相顾疗,幸而生者,又为征求所迫,弱者逃窜流离,强者群聚为盗,攻劫乡村,日无虚夕。

  1. 百姓到了造反的边缘
  2. 你收税不合理
  3. 要是因为你收不合理的税而导致官逼民反,全是你的责任

垂怜小民之穷苦,俯念时势之难为,特赐宽容,悉与蠲免。
其有迟违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即行罢归田里,以为不职之戒,中心所甘。
——王阳明《庐陵县公移》

于是太监把葛布税免了。


庐陵县长期治安不好,王和尚犯罪,王阳明感化了他,让他供出两个头目——多氏兄弟,结果头目的母亲能量很大,上级政府要求王阳明重审此案,说多氏兄弟是良民。王和尚把所有罪行都承担下来。

王阳明第一步先了解情况,知道了是怎么回事,然后使出一计。先制造轻松的氛围,再借机离开,其实暗中爬回到桌子底下,时间一长,王和尚就跟两个头目串供了,王和尚跟两个头目说让他们一定挺住,自己把罪行全担下来,结果王阳明从桌子底下出来了,铁证如山。


王阳明这种智慧的背后是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传习录》

这种知行合一和静坐有关系,这种静坐是进入思维上的高屋建瓴,精一,惟精惟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不仅要静坐(精一)还要在事上磨练,事是精神的磨刀石。使自己的智慧、思维、精神越来越强大。

11. 致良知

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王阳明《传习录》
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沢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良知耳。——王阳明《传习录》


庐陵老百姓爱打官司,诉讼成风,讼棍成群。
王阳明先做调查研究:

莅任初,首询里役,察各乡贫富奸良之实,而低昂之。——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解决问题的三步走:一限、二拖、三改变。

一限:一事一告;每份状纸不许超过两行,每行不许超过30字。
二拖:身体不好,先处理重要的。
三改变:

稽国初旧制,慎选里正三老,坐申明亭,使之委曲劝谕。——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爱讲学,亲自施行教化:

在县七阅月,遗告示十有六,大抵谆谆慰父老,使教子弟,毋令荡僻。——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便民惠民措施:教化的根本就是便民惠民。

因使城中辟火巷,定水次兑运,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弭盗,清驿递以延宾旅。——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由于王阳明的便民惠民,教化的润物细无声,老百姓都开始后悔诉讼成风了:

民胥悔胜气嚣讼,至有涕泣而归者。由是囹圄日清。——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之所以能有这个成就是因为致良知,合于一的一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的理论里说人人都有良知。
个案:致良知;群体:良知致人。

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
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12. 最爱是讲学

刘瑾事败后,王阳明开始接连升官。但王阳明最爱的还是讲学。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夫志,犹木之根也,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王阳明《传习录》


人生应该怎么学习成长?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正。溺与专,癖与精,是技与道的区别。

世人多巧,心茫茫然。


朱熹的观点是博而反约,陆九渊的观点是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王阳明赞成陆九渊的观点。
朱熹的路容易跑偏:

  1. 物先心后,渐渐失去人本精神
  2. 表面格物,形式主义
  3. 逞口舌之利,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现在的教育就是朱熹这一套,格各种试卷,格到最后迷茫了,不爱学习了。所以我还是喜欢陆王心学,先做人。
王阳明的观点是:

仆尝以为晦庵之与象山,虽其所以为学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为圣人之徒。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惟象山之学,则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使若由、赐之殊科焉则可矣,而遂摈放废斥,若之与美玉,则岂不过甚矣乎?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此得罪无恨。——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公开反理学,不受重用了。被贬滁州,依旧讲学,吸引了大量有识之士。

日与门人遨游琅琊、瀼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13. 心学也是心理学

朝廷重新重用王阳明除匪患。

是时汀、漳各郡皆有巨寇,尚书王琼特举先生。——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拒绝任命的三个理由:

  1. 年龄大
  2. 陪家人,要回家配奶奶
  3. 不跨界,我是文官,不打仗

既地方有事,王守仁着上紧去,不许辞避迟误,钦此。——《王阳明全集》
王思舆语季本曰:“阳明此行,必立事功。”本:“何以知之?”曰:“吾触之不动矣。”——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带几个仆人上任,路上遇到流寇劫船,王阳明先亮身份,说大军随后而至,安排周围的商船排队前进,喊打喊杀。流寇听说巡抚大人派官军杀来了,纷纷跪下说自己是流民,王阳明派人上前法外开恩,就地解散流寇,让他们回家等待政府安置,并说自己知道他们是流民,就是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的。王阳明打仗特别擅长心理战。

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王阳明发现官府所有打击流寇的行动都失败了,断定一定有内奸,把间谍揪出来后,把他发展为双面间谍。


王阳明把地图撕碎让徒弟拼起来,徒弟拼不出来,让书童拼却很快拼了出来,因为地图背后是画像,书童是照着画像拼的。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往往会忽略掉最原则的东西。
禅宗故事:一人很苦恼,学什么都不得法。禅宗请他喝茶,一直倒水直至溢了出来。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最原则的反而装不进去了。
纷繁复杂的表象困住了一双慧眼,你就看不到背后的规律、真理。


立道,术因道而在。失去了道,人生就失去了根本,那个道就是你的心。

posted @ 2020-12-23 12:24  qianbuhan  阅读(214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