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捭阖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翻译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古代圣人都是众生的先导。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他们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发现世上事物、人事的发展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到今,其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或归于阴,或归于阳;或以柔为特征,或以刚为特征;或以开放为主导,或以闭藏为主导;或松弛不固,或紧张难入。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周密的审查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度权量能,检验各种应对方案的的优点和缺点。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人们的品行和素质是千差万别的,所以,针对不同的人品素质,要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措施。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对某些人可以开导,对某些人可以压抑;对某些人可以擢用,对某些人可以黜退;可以让某些人富贵,可以使某些人贫贱。总归一句话,要顺应人们的自然品性去分别对待他们。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要起用一个人,首先要审定其品质如何,摸清其真假虚实,顺从其嗜欲愿望,发掘其志向意图,并要暗中排察他的言语,或启导他,或适当地贬抑、质疑他,以探知其真情实意,以明了其性格主流。得知对方实际情况后应缄默不语以挑动对方畅所欲言,以便了解对方所言是否于己有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要么开导他给他以启示,要么压抑他使他控制自己。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开导启发他,是为了让他畅所欲言以考察他在感情上与我们有无距离;压抑控制他,是为了观察他的反应如何,借此了解他对我们的诚心大小。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考察某人可用不可用,还要查明其谋略计划的优劣以及同自己谋略计划的差距大小。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若同我们的谋略计划距离较大,先纵容他,让他照自己的意志去办(而我们则暗中谋划)。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当然,这种谋划要周密。若要谋划周密,关键是行事要微暗、不露声色,这样做,就与阴阳之道暗合无隙了。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或开启引导他,估量出他的情志;或压抑控制他,摸准他的诚心。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此外,还要知道他的谋略措施,圣人因之作出测度与分析,若其谋略措施得当,与我们距离较小,合乎我们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据此帮他完善谋略措施;若其谋略措施失当,与我们距离较大,不合我们的准则,我们只好舍弃不用,自己另谋良策。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因此,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时,或开导他帮他引出决策,或启发他吐露决策以便纳为己用;或抑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或拒斥他弃而不用。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之术,以阴阳之道为主旨。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
捭阖,就是变动阴阳,用开闭之法构成四季轮回,使万物化生、万事兴亡交替。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纵和横,返和出,反和覆,反与忤,皆为阴阳之道的具体表现,都可用阴阳变动来区别、说明它们。

捭阖者,道之大化。
而使用捭阖之术使事物转化,正是阴阳之道的关键所在。

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
游说过程中的每一变化,都出自捭阖之术,所以要预先审知捭阖之术的阴阳变化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游说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所在。

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口,是表达内心思想的门户;而心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宰。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人的志向与意愿,喜好与欲求,思念和焦虑,智慧和谋略,都是由口这个门户出入从而表露出来的。所以,应该用捭阖之术来把守自己的口,用开闭之法来调控自己的言谈。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使用捭术,就是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说话,这就是阳之道;使用阖术,就是让对方闭口,让对方沉默,这就是阴之道。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懂得了阴阳之道的协调交替使用,就能够懂得“终”和“始”的意义了。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所以,我们把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归为阳类事物,称作人生向往;把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归为阴类事物,称作人生忌讳。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向往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动对方进行某事;凡是那些遵循、效仿、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说辞,可以叫作“人生忌讳型语言”,也就是说可以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去威胁、警醒对方中止某种计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游说中运用捭阖之术时,先用阴言和阳言去试探对方(以确定对方是喜欢阴言还是喜欢阳言)。

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
由此,与喜欢阳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阳类事物的崇高语言为主;与喜欢阴言的人论谈时,以使用涉及上述阴类事物的卑下语言为主。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卑下的阴言去打动小人,用崇高的阳言去说服君子。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照此而论,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就没有探测不出来的真情,就没有不听从我们决策的人,就没有不能说服的对象。用捭阖之术去游说,可以说动每个普通民众,可以说动每个有封地的大夫,可以说动每个诸侯国的国王,甚至可以说动天下的君主。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
若要成就小事,可以小到极限,没有更小的了;若要成就大事,可以大到极限,没有更大的了。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所有的裨益或损害、离去与接近、背叛和复归,都是阴阳之道的行为表现,可用阴阳之道加以掌控和驾驭。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
阳以动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进取;阴以静止为特征,故主要表现为闭藏。阳动必然显现出来,阴止必然潜藏进去。

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阳发展到极致就成为阴,阴超过了极限就变为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用阳去拨动事物,是为了让它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用阴去安定事物,是为了让它巩固自己的形态。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用阳去统括阴,就要用内部规律去规范外在形态;用阴去辅佐阳,就要用外在形态去影响内在本质。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集中体现在捭阖之术上。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这就是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游说人主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既定法则,也即所谓的天地万物运行的关键。

感悟

捭阖之术就是在利用阴阳之道来影响事物。

反应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翻译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从古到今,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通过对大道的掌握运用,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反观过去,检验现在;熟悉这类事物,了解那类事物。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
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

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自己沉默听辞,是静。

因其言,听其辞。
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探听其中蕴含的深意。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如果发现对方言辞有矛盾之处,就要马上提出诘难探求其真意,对方的真情必然在应对中有所透露。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所谓“象”就是言辞中涉及的事物实质的外在表象,所谓“比”,是言辞中事物可以类推出的同类事物。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

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来等待野兽落入。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

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

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了解自己开始。

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
只有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够去了解别人。这样,我们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

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
我们窥探别人的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响那样应声而得;别人自己现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样光一亮影子就出现。用这种方法去探查别人的言辞,就会像磁石吸取铁针那样可以不失厘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情实意,又像舌头舔取烤烂了的骨头肉那>样可以轻易地一探即得。

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

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
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

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

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

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总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考察别人的准则去考察其决策、计划,就会无形无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着我们的门路,而觉得我们像天神那样已经达到难测难知的至高境界。

感悟

我通过“反”来观察你的“应”,就叫“反应”。

内楗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 ,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 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 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 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 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翻译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君主很远关系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君主很近关系却很疏远。有的投奔君主却不被起用,有的在离开以后却被四处诏求。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得不到信任和任用,有的君主遥闻其名便朝思暮想他的到来。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有的靠道德相连结,有的靠朋党相连结,有的靠财务相连结,有的靠艺术相连结。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并善于迎合其意,那么想入仕就能入仕,想出世就能出世;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让君主疏远就能疏远;想投奔君主就能投奔,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诏求就被诏求,想被思念就能被君主思念。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 ,入无朕。
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

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
所谓“内”就是进献说辞让君主接纳;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想要说服他人,就必须要暗中揣度对方的心意;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暗中分析做的决策是否符合时宜,公开严明决策的所得所失,以邀宠于君心。

方来应时,以和其谋。
我们的决策必须既合乎时宜,又合于君意。

详思来楗, 往应时当也。
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以适应形势。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 以求其变。
就要揣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用善于变化来进献说辞,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采用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能自如地改变决策的人,必须审知地理形势,明于天道,又有随顺、运用固有法则的能力,善于应变,且能契合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驾驭天下百姓。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就能从中洞悉其意愿志向。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若我们所办的事情不合君主之意,那是因为我们对君主的意图掌握得还不够。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若表面上我们的决策得到了同意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得到施行,那是因为君主与我们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亲密,实际上却很疏远。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若决策不合君意,圣智之人也难以将决策付诸实践。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反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投;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决策不得君心;革职离去而能再被诏求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后来的现实证>明是可行的,合乎君意的;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不得君心;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与决策都与君主相合,君主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有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所以圣人先掌握实情再制定谋略。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所以,圣智之士行事成大业,都是凭着预先全面把握信息而驾驭、控制世间万物,进而顺合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的种种规范。对于君主的决策,我们可以先引用《诗经》《尚书》中的立论、教诲为其论证,笼统地说些添添减减的修改意见,同时在内心里衡量一下此决策与自己决策的差距大小,以决定离去还是留下。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 。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就先迎合他的心意再设法逐步掌握他。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若觉得某位君主实在不堪凭依而想离之而去时,就趁乱离开,伺机退隐,以保全自己不受伤害。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要圆转灵活地根据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换我们的手法,让外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进用和退居的根本原则。

感悟

内楗就是使用合理的说辞施行合理的计谋。合理的就是无为的,就是自然而然的,就是符合规律的。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posted @ 2020-12-23 10:12  qianbuhan  阅读(126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