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地区现代化的空间分布

(1)中国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根据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把中国34个地区分为4类:(1)发达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超过80点、第一次现代化已经完成;(2)中等发达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超过世界平均值、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超过世界平均值;(3)初等发达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低于世界平均值但高于30点、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高于80%;(4)欠发达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小于30点、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小于80%。

2000年,中国有1个发达地区、5个中等发达地区、11个初等发达地区和17个欠发发达地区。其现代化水平分别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初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例如,2000年,香港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北京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意大利相当,上海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中等发达国家的葡萄牙相当,天津第二次现代化指数高于世界平均值;辽宁和陕西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初等发达国家的巴西、墨西哥和埃及等相当,浙江、黑龙江、江苏、吉林和广东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土耳其和南非大致相当;重庆等17个欠发达地区与世界欠发达国家水平大体相当。全国34个地区中,有6个地区达到第一次现代化过渡期,5个处于成熟期,14个处于发展期,9个处于起步期。

(2)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关于中国自然和经济地理特征的分析有大量论著。例如,北京大学胡兆量教授在《中国区域发展导论》中就有比较系统的分析。他认为:

南北差异是我国最重要的地区差异。南北凝聚是我国最重要的凝聚方向。秦岭淮河是我国划分南北的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显著差别。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在我国东西差异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欠发达。我国是世界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国家。东西之间差幅大,反差强。我国东西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叠加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在不断探索和提出中国区域划分的方法和方案。例如,建国初期的沿海和内地两分法、出于国防考虑的“三线”划分、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基础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带划分、以经济地理为主要基础的六大经济区(东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和西北)、七大经济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八大经济区(东北、环渤海、黄河中游、长三角、长江中游、东南、西南和西北)划分等。200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和侯永志研究员等完成的“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报告,提出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的八大社会经济区域划分。

如果考虑南北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如果考虑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如果同时考虑南北和东西差异,中国地区可以分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区。如果考虑管理要素,中国地区的区域划分要尊重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报告采用“三大片、八大区”的两层次区划方案(图3-2):

 

第一层,将全国分为北方(东北和华北)、南方和西部等三大片(或四大片);其中,西部地区是将北方的西北地区、南方的西南地区集合在一起。

第二层,将北方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地区、华北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将南方分为三个区域:华东沿海、华南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将西部分成两个区域:西北和西南地区。

第二层次的划分,也是参考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进行的。其中,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四大区域:东北地区(包括东部的辽宁、中部的吉林和黑龙江)、华北沿海、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地区;将中国中部地区分为两大区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将中国西部分为两大区域:西南和西北地区。

 

 

 

 

 

(3)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密切关系。这里分析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不平衡。

首先,中国北方、南方和西部三大片的现代化水平不平衡。

如果把港澳台计算在南方片的华南沿海地区内,那么,南方片现代化水平高于北方片,北方片现代化水平高于西部片(图3-3)。如果不把港澳台计算在南方片的华南沿海地区内,那么,北方片现代化水平高于南方片,南方片现代化水平高于西部片。

 

其次,中国八大区域的现代化水平不平衡。

如果不把港澳台计算在华南沿海地区内,在全国八大区域中,华北沿海和华东沿海是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东北地区、华南沿海、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是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是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如果把港澳台计算在华南沿海地区内,那么,华南沿海地区将是中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其三,中国三大地带的现代化水平不平衡。东部地区现代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现代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这与中国三大地带的平均海拔高度形成一个“剪刀差”。

2、中国地区现代化空间结构的变化

同样,中国地区现代化空间结构变化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有密切关系。这里分析地区现代化水平结构的变化。

(1)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差距的缩小和扩大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内地地区之间,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地区差距缩小,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扩大。

在1980~2000年期间,中国大陆内地北方和南方之间,平均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缩小;大陆内地北方与西部、北方与中部、南方与西部、南方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之间,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扩大。

(2)中国地区现代化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

如果以中国现代化水平的平均值为100,分别计算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相对指数,然后根据其大小把地区分成四组(其中,高水平组现代化相对指数大于120,中等水平组为100~119,初等水平组为90~99,低水平组小于90),就可以计算地区现代化水平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

在20年里,大约63~75%的高水平地区仍然是高水平地区,大约80%的低水平地区仍然是低水平地区,中等水平和初等水平地区保持原地位的约占33~67%;大约25~38%的高水平地区降级,大约25~60%的中等和初等水平地区降级;大约17~33%的初等水平地区升级,大约20%的低水平地区升级。由于地区样本数较少,这种计算只有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是:地区现代化进程是不同步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是明显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结构是基本稳定的,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地位是可以变化的。这表明中国地区现代化进程,符合地区现代化的四个基本原理,即进程不同步原理、空间不均衡原理、结构稳定性原理和地位可变迁原理。总体而言,中国北方片和南方片现代化水平大体相当,东部现代化水平高于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