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的多少

        对于一个人来说,修养总归是多一点为好。琴棋书画最好都精通,天文地理都明白,纵横五千年的文明,不说全知道,也该说得出个孔子荀子老子...... 
        不过,有的时候,修养太深,反而是件痛苦的事。我的朋友柴俊为,年纪轻轻,却是个京剧史方面的专家。碰巧,在下也是一个戏迷。无论我说起哪个健在的好演员,他都能够讲出一篮子缺点来,把我弄的很浅陋的样子。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悻悻然,觉得自己看了戏回来,激动的一团火似的,到他那儿,总是遭遇灭火机,淋一身冷水,多狼狈。时间久了,我倒是同情起他来了。 
        我得承认,梅尚程荀是高峰,余叔岩,言菊朋,杨宝森,孟小东空前绝后,还有袁世海......可是这些大师都谢世了,你上哪儿找去?可你还是喜欢京戏的啊?从此就不上剧场?去了就不叫好?当然,人家也不是估计拿派,绷着,硬不叫好,而是修养太深,太内行了,所以,要得到他的认同就不容易。跟我们这样的半吊子来比,他的快乐显然就少了许多。有时,在我们看来已经是艺术享受了,他却蹩起眉头,恨铁不成刚的样子,多惨。 
        哪天,去看纪念程砚秋一百周年诞辰演出,一个男旦唱得很工整,而且,具有程派特有的幽咽,我就拼命叫好。旁边坐一男士冷静地对我说:“他唱的虽好,可听得出是女老师教的。”得,又碰见一个道行深的。一场戏下来,他一次也没有叫好,而我,已经把嗓子叫哑了! 
        所以,我说,修养这东西,并不是越深越好。像我这样的,说不懂么,多少懂一点,这懂得的一电点正好是培养兴趣的土壤;要说懂,却只是皮毛——只要你稍微在行一点,我就满意了,这样,生活里的快乐就多了。 
        我还有一个作家朋友李,业余研究唱片,成了专家,我能够听出某张CD的“音质稍嫌干燥”,刚轻的“颗粒之亮爽”,还能听出某张唱片的“优点在于录音,场感极佳”等等。有的时候,我为了弥补自己的修养不足,会拿着他的《唱片经典》去对照着听。不过,大多数的时候,只要有好的旋律出来,我就激动开了,根本顾不上什么“音质”,“钢琴的颗粒”和什么“场感”了。[
posted on 2005-10-07 10:17  dfsdfdsf  阅读(22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