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梁祝,就像在荒漠中寻找到了甘澈的渊泉
喜欢梁祝,就像在荒漠中寻找到了甘澈的渊泉。。
——《梁祝》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先生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作品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则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显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听来别有风味。这部协奏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在国内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1):结拜 (2):共读 (3):相恋 (4):送别 (5):抗婚 (6):楼台 (7):哭坟 (8):化蝶
-------------------------------------------------------------------------------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钢作曲,写于1958年,翌年在上海首演。乐曲取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吸收了浙江越剧唱腔作素材,按戏剧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细腻地描绘梁、祝相爱、抗婚、化碟的情感与意境。
故事写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和梁山伯同窗共读三年,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分别时两人十八里长亭相送,难舍难离,英台在离别时,以妹(实际上是她自己)相许,要梁早日求婚。一年后,梁上门求婚,方知事情原委,但祝英台已被父亲许配给马家。两人楼台相会,肝肠寸断。梁回家后忧郁成疾,悲愤而死。噩耗传来,英台到梁的坟前哭祭,突然天昏地暗,一声巨响,梁的坟丘裂成两半,祝投身入坟······梁祝死后化为一双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乐曲为单乐章标题协奏曲,按乐曲结构及故事内容可简述如下:
(1-3)呈示部:引子与主题、同窗共读、十八里长亭相送。梁、祝在风光明媚的秀丽江南相遇、结拜,无独奏小堤琴奏出诗意的爱情主题。活泼的回旋曲刻画出他俩同读共玩的情谊,最后缓慢的曲调写两人十八里长亭相送,依依惜别。
(4-6)展开部:抗婚、楼台相会、山伯临终及英台投坟。祝的抗婚(小提琴独奏)强烈对抗,接着的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感人,如泣如诉的对答,像是二人楼台相会,互相倾诉;但音乐急转直下,作者吸收运用了京剧倒板、越剧嚣板的紧拉慢唱的手法,独奏小提琴在乐队急促的十六分音符中进行,板鼓紧张的节奏敲击,写出梁的病逝及祝的哭泣,最后悲愤的低音的锣声中,祝纵身投坟,音乐出现了全曲的最高潮。
(7)再现部:化碟、尾声。在轻盈飘逸的仙乐衬托下,梁、祝的爱情主题再现,象征梁祝化为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永不分离。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激昂壮阔的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它富于戏剧性的创作过程和演出史,以及它在中国普通听众中的普及程度,迄今没有任何一部其他中国钢琴作品可与之相提并论。
虽然在某些方面曾引起争论,但事实上,它几乎是唯一一部曾经反覆上演并流传于世界各地中国钢琴作品。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中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写成的。《黄河大合唱》是写于战火纷飞,中华民族面临日本侵略的生死关头,而《黄河》钢琴协奏曲则是写于另一个中国历史的错综复杂的关头——“文革”中国的1969年。
“文革”中,钢琴家殷承宗由于创作《钢琴伴唱<经灯纪>》,获得江青的赞赏,随即体会江青一次讲话中谈到“钢琴的表现力很强,像《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等都可以搞成钢琴协奏曲的精神,组织了一个创作班子,设有殷承宗、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等人、开始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创作。
-------------------------------------《梁祝》欣赏提示 ------------------------------------------------------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右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