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代码 “翻车”?人类程序员 “偷笑”?AI能应对我们的问题吗?人工智能到底是“智能”还是“人工”?真相有点意思!
AI 写代码 “翻车”?
人类程序员 “偷笑”?
AI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人工智能到底是“智能”还是“人工”?
真相有点意思!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 与人类程序员之间的 “较量” 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AI 究竟能否彻底取代人类程序员?这个问题犹如一团迷雾,笼罩在每一个从业者的心头。今天,就让我带你们走进那些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一同探寻 AI 与人类程序员在代码世界中的奇妙碰撞
创业公司里的 “AI 依赖症”
在一家正处于扩张阶段的创业公司里,有一位年过半百、拥有 30 年编程经验的老程序员。曾经,他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在公司里备受信赖,写代码水平一流,系统设计也游刃有余。然而,随着 AI 浪潮的袭来,他逐渐沉迷其中,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
他深信,AI 将在短短两年内取代所有程序员。于是,在退休前训练一个 AI 模型,完成公司开发流程自动化,成了他心心念念的目标。公司其实对 AI 持开放态度,早早引入了 GitHub Copilot,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位老程序员却走向了极端,他完全拒绝亲自提交代码 PR,将一切都交给了 Copilot Agent。他的操作简单粗暴,把 Jira 工单内容丢给 AI,坐等生成 PR,自己却连一个字符都不愿修改。若是生成的 PR 无法正常运行,他也不亲自动手,而是一遍又一遍地试图 “教” Copilot 如何调整,全靠在代码里写注释。
一次,一个原本预估 1 天就能完成的小任务,在他手中竟耗费了整整 5 天,而且代码里布满了 bug,严重拖慢了整个团队的进度。他总是自我安慰,现在慢点没关系,等 AI 成熟了,就能节省大量时间。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他对 AI 生成的代码缺乏理解,一旦出现障碍,他便束手无策,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修复。最终,他的直属上司忍无可忍,将他解雇。在离开公司时,他还在 Slack 上发了一条告别消息,宣称要带着自己的 “天赋” 去寻找真正欣赏他的地方,可这在同事们看来,不过是一场荒谬的闹剧……
“人工” 智能编程的惊天骗局?调查结果竟是人工的“智能”

builder.ai是一家曾经在 AI 编程领域备受瞩目的英国公司,喊出了 “让编程像订披萨一样简单” 的响亮口号。其创办人印裔英国人 Sachin Dev Duggal 履历光鲜,14 岁创办电脑公司,17 岁为德意志银行研发世界上第一个货币套息系统,大学未毕业就将公司以 1 亿高价卖出。2016 年,Duggal 怀揣着让 AI 替代人脑编程、使编程 “大众化” 的梦想,创办了Builder.ai,声称要开发能帮助人类编程的 AI。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推出了第一个 AI 编程大模型 Natasha。用户进入 Natasha 主页面,便能看到一句醒目的话:“我将帮助您创建自己的 APP 程序。” 它不仅能与用户聊天,还能根据描述生成程序。乍看之下,与如今的 DeepSeek 和 ChatGPT 并无太大差异。然而,Natasha 生成程序的过程异常缓慢。但投资人和客户并未过多在意,毕竟新生事物起步慢似乎是常态,只要能产出成果就好。
凭借着这看似美好的前景,Builder.ai名声大噪,屡获投资。2022 年到 2023 年间,卡塔尔主权基金豪掷 4.5 亿美元。2023 年,微软也对其产生兴趣,高调入股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日本软银集团也紧随其后寻求合作,公司市值一度高达 10 亿美元。但好景不长,《华尔街日报》的一则爆料,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将Builder.ai的虚假面纱彻底撕开。原来,Natasha 根本不是真正的 AI,它所生成的程序和对话,全是远在印度的程序员人工结束的!!!
当用户在 Natasha 上输入对话时,与之交流的并非 AI,而是印度写字楼里的程序员;当用户应用 Natasha 编程时,前脚提出要求,后脚便有大批印度程序员争分夺秒地写代码、打包和封装程序。所谓的人工智能,实际上只有 “人工”,毫无 “智能” 可言。随着丑闻曝光,Builder.ai陷入了重重危机,投资人纷纷撤资,公司财务问题也浮出水面。在印度,当局更是指控 Duggal 涉嫌洗钱。最终,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司无力支撑,宣告破产倒闭,只留下那些因相信其 AI 编程而投入大量资金,却只收获拙劣 “人工编程反馈” 的初创公司和中小企业在风中凌乱。
人类程序员的反击与坚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