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几千年来,多情的中国人一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你在干什么。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情不自禁的開始想家了。想的那么厉害,差点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心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管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种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顾。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临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无数骚人墨客,他们毫无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和文章。而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旧离不开思乡。游子,家,乡愁。

      而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由于他们小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父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所以直到如今,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种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庸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是啊,这就好像中国人得了一种思乡病,我们无时不刻地在思乡和故乡的父老啊。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代表家乡的信物时,那种情怀就格外强烈。于是李白就写了《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不用多说,可谓妇孺皆知。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虽不太了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通常白天还好,可是一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想想别人都在合家团聚,自己却孤独无助。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我又有点纳闷了,为什么家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啊,能够吸引无数游子为之动容,为之拼搏。后来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寻到了答案,那就是: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由于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

那里还有家,有温暖,而这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都能够让自己放松、歇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

在这里你能够放弃一切。来享受你亲人的温暖。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还包括乡愁,思念,等等。乡愁是一种怀旧心态,是对自己人生过程的回想,是美的积淀。它包括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深沉的爱。对那些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它作为精神食粮伴你走进新的人生旅程。

       就像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如今,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他写的这首诗《乡愁》诉说着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的亲情。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割断了母子、夫妻、亲人、同胞的联系。可是血缘的联系是割断不了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怎能改变得了?

      而我们也应该知道也正是由于有无数爱国爱家的人。中国才得以走出黑暗,迎来黎明,实现了我们的理想和愿望:天下人都将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家人团聚。安居乐业。这些都是多少年来中国人所苦苦追求的,永不老去的乡土情结。

      总的说来。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来源应该归因于我们古老的前辈,是他们教会我们要思乡。念土。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乡土情结继续有保留的传下去,让世世代代都铭记在心!

                 很多其它乡愁的诗词

posted @ 2017-07-17 13:32  wzjhoutai  阅读(29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