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 3.x搭建项目以及其中vue.config.js文件的配置

1、项目的基本创建(官方文档:https://cli.vuejs.org/zh/guide/

  • 安装@vue/cli
    1、卸载vue-cli 2.x版本
         npm uninstall vue-cli -g
    
    2、安装@vue/cli 3.x版本
         npm install  -g @vue/cli

    3、查看版本号
    vue --version 或者 vue -V
  • 特点
    • 移除了配置文件目录,config 和 build 文件夹;
    • 移除了 static 文件夹,新增 public 文件夹,并且 index.html 移动到 public 中;
    • 在 src 文件夹中新增了 views 文件夹,用于分类 视图组件 和 公共组件;
    • 部分命令行发生变化:创建项目、运行项目
  • 创建项目的步骤
    • 创建项目文件
      vue  create 项目名称     在2.x版本中  为   vue init webpack
    • 选择配置(第一个第二个为你之前安装的项目配置,第三个为默认配置(什么配置都没有,例如路由),第四个为自行配置,建议选第四个)

                     

    • 自行选择安装配置(如果不熟悉模块代表了什么,可以先按照下图选择)
      这个自行选择配置,按上下键切换目标选项,按空格键勾选和取消,按a全选,按i反选,选好后回车确定
      
      1、Babel,转译成浏览器可识别的语言,可以让你的项目支持最新的语法,如es6\es7等
      2、TypeScript,新增的选项卡
      3、PWA,模拟原生app,渐进式网络应用程序(渐进式增强WEB应用)
      4、路由
      5、vuex管理模式
      6、css预处理语言
      7、代码规范
      8、组件单元测试
      9、端对端测试,模拟用户真实场景

                     

    • 选择路由模式(一般选择hash  yes代表history)

                     

    • 选择css预处理语言

                     

    • 选择代码规范配置

                     

    • 是否保存当前配置信息(第一个为保存,由于我是演示一下,所以就不保存了)

                    

    • 选择babel,postcss,eslint配置文件存放位置(建议第一个)
    • 最后状态为:

                     

    • 最后是否将配置项保存为预设,配置完成,生成项目;
    • 运行项目:
      npm run serve    vue 2.x中的启动方式为npm  run  dev

2、vue.config.js文件

  • 前言
    在使用vue-cli3创建项目后,因为webpack的配置均被隐藏了,当你需要覆盖原有的配置时,则需要在项目的根目录下,新建vue.config.js文件,来配置新的配置。
  • 基本配置:这里贴一个我常用的
    'use strict'
    const glob = require('glob')
    const userConfig = require('./src/config/user.config.js')
    const os = require('o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pages = {}
    //获取本机ip
    const network = os.networkInterfaces()
    let localhost = ''
    Object.keys(network).forEach(outerKey => {
        if (outerKey == 'WLAN' || outerKey == '以太网') {
            Object.keys(network[outerKey]).forEach(innerKey => {
                if (network[outerKey][innerKey].family == 'IPv4') {
                    localhost = network[outerKey][innerKey].address
                }
            })
        }
    })
    glob.sync('./src/pages/**/app.js').forEach(path => {
        const chunk = path.split('./src/pages/')[1].split('/app.js')[0]
        pages[chunk] = {
            entry: path,
            template: 'public/index.html',
            filename: `${chunk}.html`,
            chunks: ['chunk-vendors', 'chunk-common', chunk]
        }
    })
    module.exports = {
        baseUrl: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dossierConfig.PRO_PUBLIC_PATH : dossierConfig.DEV_PUBLIC_PATH,
        outputDir: `dist${dossierConfig.PRO_PUBLIC_PATH}`,
        pages,
        runtimeCompiler: true,
        productionSourceMap: false,
        lintOnSave: false,
        devServer: {
            host: localhost,
            port: 8022,
            open: true,
            proxy: {
                '/user': {
                    target: 'http://10.0.0.0:8899',
                    ws: true,
                    changeOrigin: true,
                    pathRewrite: {
                        "^/user": "/",
                    }
                }
            }
        },
        css: {
            loaderOptions: {
                sass: {
                    data: '@import "@/styles/index.scss";'
                }
            }
        },
        configureWebpack: {
            plugins: [
                new webpack.ProvidePlugin({
                    $: "jquery",
                    jQuery: "jquery",
                    "window.jQuery": "jquery",
                    _: "lodash"
                })
            ]
        },
        chainWebpack: config => {
            config.module
                .rule('iview')
                .test(/iview.src.*?js$/)
                .use('babel')
                .loader('babel-loader')
                .end()
            Object.keys(pages).forEach(page => {
                config.plugins.delete(`preload-${page}`)
                config.plugins.delete(`prefetch-${page}`)
            })
        }
    }
    View Code

3、环境变量(NODE_ENV)

  • 开发模式 development、测试模式 test、生产模式 production
    • 注解:我们通常用环境变量NODE_ENV来进行区分;

4、@vue/cli中最大的特点:可视化

  • windows + R 打开命令行,输入命令vue ui

          

  • 在本地浏览器将自动打开一个服务,出现一个非常舒服的界面

          

  • 创建项目
    • 填写项目名称 -----> 选择项目的目录 -----> 选择包管理器 -----> 点击 ‘下一步’

                      

    • 下面的操作跟cmd命令行大致一样,不在具体阐述
  • 管理项目
  • 导入项目

5、vue3.0的性能提升主要是通过哪几个方面体现的???

  • 编译阶段的优化
    • Diff算法优化(静态标记并提升)以及事件监听缓存
      1 vue.js 3.x中标记和提升所有的静态节点,diff的时候只需要对比动态节点内容;
      2 Fragments(升级vetur插件): template中不需要唯一根节点,可以直接放文本或者同级标签
      3 静态提升(hoistStatic),当使用 hoistStatic 时,所有静态的节点都被提升到 render 方法之外.只会在应用启动的时候被创建一次,之后使用只需要应用提取的静态节点,
      随着每次的渲染被不停的复用,
      同时patch flag的值为-1,表示永远不会用于DIff;
      4 patch flag, 在动态标签末尾加上相应的标记,只能带 patchFlag 的节点才被认为是动态的元素,会被追踪属性的修改,能快速的找到动态节点,而不用逐个逐层遍历,提高了
      虚拟dom diff的性能。
      5 缓存事件处理函数cacheHandler,避免每次触发都要重新生成全新的function去更新之前的函数 6 tree shaking 通过摇树优化核心库体积,减少不必要的代码量
  • 源码体积的优化:移除了一些不常用的API(inline-template、filter等),再重要的是Tree-shaking
    • 什么是Tree-shaking???
      • 其实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通过工具“摇”我们的JS文件,然后将其中的无用代码“摇出去”,其实是一个性能优化的范畴;
      • 工作流程:webapck有一个入口文件(相当于树干),这个文件所依赖的所有模块(相当于树枝),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有些模块虽然引入了,但是只用到了其中的一些功能,有些功能未使用,因此通过Tree-shaking这个工具,可以将无用的代码“摇掉”,从而起到删除无用代码的目的
    • Tree-shaking的工作原理
      • 传统的DCE(dead code elimination),dead code 一般有以下特性:
        • 代码不会被执行,不可到达;

          代码执行的结果不会被用到;

          代码只会影响死变量(只写不读);

      • Tree-shaking消除原理依赖的是ES6的模块特性,而ES6模块的特点:
        • 只能作为模块顶层的语句出现
        • import 的模块名只能是字符串常量
        • import binding 是 immutable的
      • 三大工具的Tree-shaking
        • rollup
          • 无用函数消除:消除无用代码,最终结果比较简洁           无用类消除:无法消除
        • webpack
          • 无用函数消除:消除无用代码,结果比较复杂                  无用类消除:无法消除
        • Closure Complier
          • 无用函数与无用类都可以消除,但是应用了google的侵入式约束规范,会在代码里面添加一些代码,并且是由JAVA编写的,所以使用复杂,与我们日常的基于node的开发流很难兼容
      • 缺点:目前处于发展阶段,还有一些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 响应式系统的原理:代码解析
    function trigger() {
        console.log("触发视图更新")
    }
    
    /**
     * @description isObject 判断是否是对象
     * @param {*} target 
     * @returns {Boolean} true - 是对象  false - 不是对象
     * @author wxh
     */
    function isObject(target) {
        return typeof target === "object" && target !== null
    }
    
    /**
     * @description 设置一个hash表 存放代理后的对象
     */
    const toProxy = new WeakMap()
    /**
     * @description 设置一个hash表 存放代理前的对象
     */
    const toRaw = new WeakMap()
    
    /**
     * @description reactive 
     * @param {Object} target 
     * @returns {Object} 一个响应式对象
     * @author wxh
     */
    function reactive(target) {
        if (!isObject(target)) {
            return target
        }
        if(toProxy.get(target)){
            return toProxy.get(target)
        }
        if(toRaw.has(target)){
            return targe
        }
        let handlers = {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
                 * 改变属性触发方法,而Proxy可以监听到数组的索引和length属性,所以设置是私有属性才会触发视图更新
                 */
                if (target.hasOwnProperty(key)) {
                    trigger();
                }
                /**
                 * 
                 */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 获取属性触发方法
                le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if (isObject(target[key])) {
                    // 使用递归生成响应式对象
                    return reactive(res)
                } else {
                    return res
                }
            },
            deleteProperty(key) {
                // 删除属性触发方法
                return Reflect.deleteProperty(key)
            }
        }
        /**
         * Proxy这个构造函数,在目标对象之前架设一层“拦截”,外界对该对象的访问,都必须先通过这层拦截(也就是说目标对象一旦发生变化,就会触发拦截器)
         * 因此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对外界的访问进行过滤和改写
         * target 表示目标对象
         * handlers 是一个对象,用来定制拦截行为
         */
        let observers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s);
        toProxy.set(target,observers)
        toRaw.set(observers,target)
        return observers
    }
    
    
    let obj = {
        name: 'andy',
        age: '18',
        certificate: ["cet-4", "cet-6"]
    }
    let proxyObj = reactive(obj)
    proxyObj = reactive(obj)
    proxyObj = reactive(obj)
    proxyObj.certificate.push('ntce')
    console.log(obj)
  • 响应式系统提升
    vue2使用object.definepropery()方法来劫持整个对象,然后递归遍历data中的每个属性,为每个属性添加getter和setter使之变为响应式对象。如果属性值为对象,还会递归
    调用object.definepropery()使之变为响应式对象。 vue3使用proxy对象重写响应式系统。proxy的性能本来比defineproperty好,因为proxy可以对整个对象进行监听,拦截属性的访问、赋值、删除等操作,不需要初始化的时候遍
    历所有属性,另外有多层属性嵌套的话,只有访问某个属性的时候,才会递归处理下一级的属性。
    优势:
    • 可以监听动态新增的属性;
    • 可以监听删除的属性 ;
    • 可以监听数组的索引和 length 属性;

        

      proxy相比于defineProperty有哪些优点???

      proxy的性能本来比defineproperty好,proxy可以拦截属性的访问、赋值、删除等操作,不需要初始化的时候遍历所有属性,另外有多层属性嵌套的话,只有访问某个属性的时候,才会递归处理下一级的属性。

    • 可以* 监听数组变化
    • 可以劫持整个对象
    • 操作时不是对原对象操作,是 new Proxy 返回的一个新对象
    • 可以劫持的操作有 13 种

6、遇到的问题

      暂无

posted @ 2019-07-30 17:35  北栀女孩儿  阅读(1357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