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手册》读书笔记
《问卷设计手册 市场研究、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健康调查指南 (诺曼•布拉德伯恩 希摩•萨德曼 布莱恩•万辛克) (Z-Library)》
47个笔记
点评
◆ 2025/06/20 认为好看
为了写论文,被迫看的
细微的措辞变化会造成显著的差异
◆ 有倾向性的措辞导致有倾向性的回答
◆ 政治性问题的细微差别
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提问
◆ 将回答人视作自愿的交谈者
◆ 为何有些敏感的问题不再敏感
◆ 一般的评论员和那些并不熟悉调查的研究者有时会注意到,他们或许不会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调查问及的某些事情,如性行为或收入情况。但访谈员是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所以他们的顾虑就相对较少,而这一事实正是访谈情境所具有的特殊性的一部分。因为回答人一般再也不会遇到这一陌生人,也因为自己的名字不会与相应的资料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宁愿将那些不愿透露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的资料,透露给陌生人。当你将自己可能会令人尴尬的行为或关乎自己生活的私密细节告诉某位朋友时,你可能会为此所产生的反响忐忑不安。例如,罗杰·布朗(RogerBrown),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自传体回忆录的序言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因为他不希望长期共事的秘书为他在自传中披露的有关其个人生活的隐私面感到震惊或哀伤,所以他故意不让秘书打印手稿中的有关章节,虽然这位秘书为他打印了手稿中其他所有的章节。他宁愿请一位与其没有任何私人关系的人来为他打印这些章节(Brown,1996)。只要有适当的动机以及隐私有可靠的保证,人们将愿意在调查访谈中披露自己的私人资料。
提问过程中的道德原则
◆ 提问过程中的道德原则 在问卷调查研究中,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集中于下列三项原则:隐私权、充分知情权和保密权。在某种意义上,问卷调查研究是具有侵入性的(intrusive)。当回答人被选中作为问卷调查的参与者,并被问及一系列问题时,回答人的隐私权就会受到侵犯。意识到回答人的隐私权是至关重要的。韦斯廷将隐私权定义为“除了因社会利益而发生的极少的例外之外,个体有权为其自身确定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样的条件下,向一般公众公开其行为。”(Westin, 1967:373)从社会调查的日的看,除了行为之外,我们还应该扩展韦斯廷的概念,以包含态度、意见和信仰。
◆ 为什么隐私权不是绝对的 就问卷调查的伦理而言,隐私权有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隐私并不被视为一 种绝对的权利。尽管法律的论定有利于保护隐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时出于对社会利益的考虑,而会认定对隐私的侵犯是正当的。第二,就信息问题而言,隐私权是指人们有权利决定是否将那些关乎他们自身的信息透露给他人。虽然他们一定会有可能被请求透露有关信息,且可能是相当敏感的资料,但是他们有权决定是否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存在什么有关个人行为和信仰的秘密的法律论定。相反,人们却有权利决定对谁,和在什么条件下透露有关自己的信息。也就是说,隐私权并不阻止某人问及关于另一个人行为的问题,然而在某些情形下,这种做法可能被视作粗鲁的表现。然而,隐私权还是会保护回答人的,只要不愿意,他们就可以不必透露自己的信息。不仅如此,隐私权还要求对在保密条件下才透露的信息必须加以保密。 信息保密的规范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在有些情形下,譬如在把医疗和法律信息方面的信息告知第三方时,就需要得到明确的授权(例如,“你可以告诉某人”)。在其他情形中,譬如一般的对话,除非对保密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要保密”),潜在的规范是允许把谈话内容告知第三方。在研究性访谈中,例行地明确作出保密保证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克服研究性访谈中与陌生人谈话和日常对话中与陌生人谈话本质上的相似性,不保密是后者的潜在规范。
◆ 何谓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意味着可能的回答人应该被给予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他们实际上会被问到什么以及他们的答案会被如何使用。其目的是要他们能够据此判断他们的回答是否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后果。它假定人们在被恳请提供有关自身的某些情况时,仅当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可能后果时,才能给出明智的回答。获得知情同意的程序的评价标准,通常与提供要求的信息或参与某项研究的回答人被伤害的风险有关。正因为如此,在讨论合适的知情同意程序时,所谓的“有风险”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怎样才算"知情"同意呢?遗憾的是,对此问题并无一致意见。一般认为,给予回答人的信息量应当与其要冒的风险成比例。那么你必须问自己,“研究中回答人实际要冒多大的风险?在将要获取的数据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我怎么才能完整地描述自己的研究?一个一般的回答人将对研究计划能有多少了解?如果回答人不理解我对他们说的那些话,那么他们的参与是否是真正知情的?” 在研究者试图确定自已对于回答人负有的责任时,这些问题及相关问题就会困扰他们。
◆ 有时一项调查可能包含了会引起回答人焦虑和不舒服的问题。如一项研究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回答他们的战争经历对其后来的态度和长期的行为有什么的影响(Sudman and Wansink,2002)。即使事情发生在50多年前,很多人还是选择跳过问及他们战争经历部分的那些问题。如果这些调查采用的是个别访谈,那么小心谨慎的、经过严格训练的访谈员会有助于消除此类焦虑、不安。专业访谈员善于创造一种能让回答人畅所欲言个人事务的环境。实际上,这种专业的、不加评判的提问是调查访谈区别于一般对话的一个方面。可是,如果由于个人的原因,问题引起了回答人的焦虑,那么访谈员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尽量充分地告知回答人调查的主题和内容。
◆ 清晰地陈述研究的具体目的 研究的目的,无论是为了检验一个社会科学的理论,还是去估计某种态度或行为在总体中的分布,间卷设计的程序都是相似的。首先你需要确定研究问题中的概念。然后你要系统地陈述具体的问题,通过对它们的综合或分析可以测量研究问题中的主要概念。举例来说,如果你想要了解选民对某个候选人的态度,就必须确定哪种态度对你正在研究的主题是重要的;是对于候选人现在所处位置的态度,还是对于候选人个人品性的评价,或是对于候选人是否具有魅力的认定。研究问题陈述得越系统、精确、清楚,具体问题的编写和整个问卷的设计也就越容易。
◆ 给新手的建议 创作问题的过程是很有趣的,好的问题可以迅速引起参与者回答的兴趣。问卷创作者间的竟争在不断发展,关键是看谁能提出最巧妙、最吸引人的问题。因为存在着对更多信息的偏爱,问卷的创作者们会因此而争相问道“难道知道这些不好么?"然而不久就会因为设计出来的问题过多,使预算难以负担,或者让回答人无法忍受。问卷的创作者太容易沉醉在设计问题时的兴奋状态,以致他们在还没有充分、系统地说明研究的目的,透彻地理解研究间题之前,就匆匆忙忙地投身于问题的创作。没有经验的人设计出的问卷给他人的印象是,似乎研究者在看到自己所设计出的问题之前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发现什么。
◆ 从以前的调查中发现好的问题 我们假定研究者为有助于确定研究问题,已经进行了非常细致认真的文献检索。如果参考文献是一本完整的书,通常在书的附录上会载有问卷的副本。可是,对于期刊来说,限于篇幅,常常会将间卷舍去。这时合适的做法是写信给研究的作者,请求得到一份问卷的副本。更一般性的问题来源开列如下:
◆ 回答误差的来源 因为设计问卷的目的是要从回答人那里获取信息,所以可以通过衡量问卷能够获得研究者想得到的信息的程度来测度问题的质量。这个标准即所谓的效度。直接测度问题的效度常常是很困难的,同时还要依赖问题本身的性质。 问题类型不同,误差也不同 DG 我们认为把问题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是有效的: (1)问行为或事实的问题;(2)问知识的问题;(3)间心理状态或态度的问题。 行为或事实性的问题问的是人们的特征,他们做过的事,或者在他们身上发生过的事,从原则上说,借助于一位外部的观察者,这些都是可被证实的。换句话说,有关 1提问的社会背景|15 行为的问题所关注的特征、事件或行动是表现于个体之外的,并且可以被某位第三者观察到的(当然,认为这些行为在原则上是可以被证实的并不意味着能够很容易的去证实,或者,在某些情形中,能够得到法律或伦理上的允许去证实,例如去证实投票记录或性行为)。 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测度的是回答人对某个感兴趣的主题知识的认知能力。在抽样调查中,知识问题常常与态度或行为问题结合在一起,以测量某个问题的显著度或某个项目的成果。有些知识问题,有时被当做态度问题来使用。测量知识的更加严谨的形式,比如在知识测验中呈现的形式,更多地是用来测量教学成果的。在心理测量学中,探讨了更为高深的测量信度和效度的统计方法。对这些方法的讨论超出了本书的范围。研究者若需要更为严格的知识测度,可在设计问卷时请教心理测量学家。
◆ 偏倚和可变性的区别 在考察效度问题时,我们已经使用了回答效应(response effect)这一概念,包括偏倚(bias)和可变性(variability)。偏倚指对于真实值的高估或低估。可变性衡量的是问题措辞的差异对测量的影响。这种变异性有时又被称做测量的信度,因为随机误差可能来源于测量方式自身(而不像系统误差要归之于某个样本的偏倚或测量工具的某些方面)。 为阐明回答效应的来源,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行为问题。在调查中一般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去年一年您全家包含所有来源的总收入是多少?”即便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它究竟是多少,但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却是的确存在的。因为即使我们可以拿到所得税记录,但它也会有误差源。尽管真实的答案的确存在,但却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回答人忘记了自己收入的确切数字,而使我们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例如回答人可能少算了某些收入,特别是那些不是很显而易见的收入(诸如来自股 票的分红或储蓄的利息),或者将一笔收入归错了年份。
◆ 有意的偏倚和无意的偏倚 另一类型的误差可能是对收入故意的或有意的不报。比如回答人希望隐瞒它们的非法所得或者没有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申报的所得。也有的误差来源于回答人故意的高报或低报他们的收入,以给访问者留下一种印象。一般而言,这种类型的误差会使收入有所夸大,但是也会有某些回答人,特别是那些高收人的回答人,则可能会少报他们的收入。还有些误差则来源于回答人没能按照研究者所希望的方式去理解问题。譬如,回答人没有汇报礼品收人,可是这种收入却是研究者希望他们算人总收入中的。最后,回答人也可能只是因不知晓某些收入(也许是家庭成员领取的收入),而未给予报告,但这部分收入也是调查要求报告的。 这些彼此纠缠在一起的误差可以通过与回答误差有关的四个基本方面来加以识别:记忆、动机、沟通和知识。事情可能被遗忘,或者有些事情发生的时间可能被记错。回答人可能因为害怕引起不良的后果或者希望呈现自己闪光的一面,而有意地不告诉真实的情况。回答人也可能没有理解问题,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来回答。最后一种原因,可能只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回答了问题,但却没有予以说明。这章之后,我们将更加细致地探讨以上四个方面以及它们影响问卷设计的方式。
提问的谋略
◆ 最直接的、可能也是最常见的问题是向回答人询问他们的行为。对一个问卷设计的新手来说,很难看出像“您现在的住房是购买的还是租用的?"或"您最近一次购买的是什么牌子的咖啡?”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不妥。然而,此类问题其实并不像乍一看来那样简单明了。问及行为的问题可能被视为有威胁性的,进而导致偏倚的报告。显然,问回答人有关虐待儿童或虐待配偶的问题比起问他们是否拥有电视这类问题更加困难。但是即使像近期选举中的投票行为或是否拥有借书证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威胁性,也足以中断访谈员和回答人之间顺畅的交流。这种中断的发生,可能是因为问题使回答人感到不安,或是因为回答人认为真实地回答问题可能会暴露他们不光彩的一面,进而认为访谈员会因此而看低他们。
◆ 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如何提出具有威胁性的问题,这里我们仅限于讨论不具威胁性的(或者,至少不那么有威胁性的)问题。比如这类问题可能与工作活动、消费品的所有权或购买、某些健康行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休假及旅行活动有关。与家庭成员构成、收入、就业及其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