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谈与DeepSeek梁文锋聊完后印象最深的两点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压缩版:
李想只见过梁文锋一次,印象最深两点:
1.梁文锋认为应该让年轻人搞研究,很多经验对于搞研究反而是一个障碍。
李想有点在暗示理想本身也是类似思路,听了梁文锋有同样的观点后更加坚定了。理想智能驾驶团队与模型团队校招生占比都是百分之六七十。
2.问梁文锋做强化,如何有效反馈?梁的回复是中国教辅是一个很好的做强化的体系。
李想认为梁文锋是一个特别自律(锚点是坚守反人性的自己相信的东西)与研究学习最佳实践效果很好的人。
此外李想提到理想管工厂、操作系统、研发车、研发智能驾驶都是不同的管理方式。做端到端自动驾驶团队200人。
李想认为自己AI科学方面有可能被手下忽悠,AI工程方面不会被忽悠。锚点是自己从小有很好的工程师思维,汽车之家的网站架构就是最先进的,增程架构也是最先进的,后面的人都只是小的修修补补。工程能力很多时候是如何去问结构性的问题。
备注:李想再次提到成长这事,总得来说,挑战成长的极限就是李想这个人的主线。
更详细版:
张小珺:你怎么看梁文锋,你觉得他是怎么找到你说的人类最佳实践的?
李想:我只跟他聊过一次,是去年的九月份,印象特别深,应该是在 ChatGPT O1 发布前的几天。我自己个人感觉,两个特点。第一个我觉得他是个特别自律的人,比较明显的,跟他沟通的过程中其实能够看到。第二个是我觉得其实他会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去研究和学习最佳实践和最好的方法论这样的一个人。
张小珺: 怎么理解自律?
李想: 自律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坚守这些你相信的东西,能够坚守这些最佳实践,能够跟人性的一些懒惰、走捷径这些方面其实能够做对抗。这是我的一个判断,也正是如此,反而我觉得让我们更加敬佩他。包括我们的开源,我觉得 DeepSeek 的出现对我们加速做 VLA 是巨大的帮助。
因为 language 就是语言模型这一块对我们而言,其实本身过去我们打算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做出一个像样的、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语言模型。但 DeepSeek 开源,整个的加速了九个月的时间,所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帮助。这是我们受到了那么大的帮助,我们在想我们能对社会做点什么贡献,所以我们就把这个操作系统也开源了,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就完全我自己内心,包括谢炎的内心,就是 DeepSeek 给我们带来那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给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
张小珺:DeepSeek 的组织团队都是一群很年轻的人,他们可能有更少的职级,分工也没有那么的精细化,跟你们这样的组织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觉得需要像他们这种组织去靠近吗?做 AI一定要是这样的组织吗?还是说你需要在内部也有做一些 lab?
李想: 不需要这么纠结。比如说我们管工厂的其实是一种组织方式,我们做操作系统的就是另外一种管理方式。我们研发车的是一种管理方式,我们研发智能驾驶的就是另外一种方式。 其实挺有意思的一点,其实我们真正在做端到端的团队,其实只有200人。我们虽然公司内部有七八百人,因为他有搞研究的,有做数据的,但真正做端到端的其实只有200人,跟特斯拉规模差不多的。
但你知道我们的竞争对手做规则算法的都是2000人、3000人、4000人,甚至是5000人、6000人。 但是如果从最终产品体验上来讲,其实我们的200人做的端到端的,至少今天看到的体验其实更好的。要做更多别的工作,比如他要去做 VL的训练,去做多模态的训练。但这个团队规模也是一百多人,就跟 DeepSeek 团队规模其实差不多的。他没有 DeepSeek 在语言这边做那么深,但他要相对做的更宽一点点。
其实也是大概这样的一个模式,包括我们的这个无论是我们的智能驾驶团队,还有我们的模型团队,校招占比极高。现在应该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校招了,整个团队的占比里边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校招。他有很多最佳实践其实非常好的。我当时跟他聊完以后,我印象特别深的两点。 一点是怎么去搞研究,他认为应该让年轻人搞研究,因为很多经验对于搞研究而言反而是一个障碍。所以我们也是大胆的用校招,我们很少招什么行业大拿。这是你肯定看得到的,对吧?
张小珺: 你说的是梁文锋跟他聊完是吧?
李想: 对,跟他聊完以后,我觉得他就是他怎么来看待这些校招、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其实怎么用?所以我们是这么做的,但是别人会质疑你们没有这个大拿。对,没有这个大拿,没有那个大拿,但我们后来就坚持这么做了。所以我们自动驾驶也没进什么大拿,我们的模型也没进什么大拿, 但我们自动驾驶,其实我觉得可能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比我们这个自动驾驶团队被猎头盯得更紧。
另外一个方面,其实对我们当时也是个很重要的一个启发,当时我和谢炎一起见了他,我说如果做强化的话,怎么做有效的反馈?当时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他说中国的教辅——就是中国的教辅材料——是一个具备反馈的、非常好的做强化的一个体系。后来想想发现这事儿是对的,对吧?因为教辅的解题过程,中国的教辅就是有完善的解题过程的,其实连公务员的考试都有的。
那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思路。其实也包含我们自己在做很多训练的时候,然后也在就这么想了。就是说其实交通规则、人类判决的舒适度、人类的接管,对,然后都是让强化其实有了一个非常有效的一个训练体系,所以我觉得这个其实对我都是有非常好的启发的。
张小珺: 他还有给你过什么 input没有?你对他整体的印象,那次你有预感到 DeepSeek 会很强吗?因为你们见到很早。
李想: 我们我觉得他们很强,但没想到他那么强。因为当时跟他聊的时候,他认为其实和 OpenAI 的差距还得有一年的时间。
张小珺: 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做 R1。
李想: 对。从 O1 还没出到R1推出,其实这个距离大概九月到一月,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就一个季度,我觉得这个还是非常之厉害的。
张小珺: 你觉得理想今天的人才密度够高吗?你怎么跟 DeepSeek字节去抢人才呢?
李想: 我觉得 DeepSeek 跟我们是个不同的方式。但是如果正常的抢这些人才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吸引力在变得越来越好。因为真正做 AI的人都知道,场景、数据和持续的资金,然后还有这个公司到底是真相信,还是只是嘴上说一说。这几个关键点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小珺:刚才梁文锋他为什么一开始就觉得应该让年轻人做研究?他有说原因吗?就是因为成熟的研究者都有自己的框架了。
李想: 我始终认为他自己就是个最佳实践。可能从他在上浙江大学的时候,包括他上的那个学院(竺可桢学院)。
张小珺: 他是一个最佳实践。
李想: 对,我觉得他自己可能是个最佳实践,就是他把这个最佳实践在组织里放大。
张小珺: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最佳实践?他这个最佳实践跟你是不一样的吧?
李想: 就是做任何事情先搞研究,先搞分析,然后再做,成功率又很高。他是一个成功率很高的最佳实践。无论是大家说的当年炒股票,还是做量化,这个成功率很高的最佳实践,只是他把这个最佳实践在组织里内化了。
张小珺: 那你是把什么样的最佳实践内化?产品?
李想:成长。
张小珺:现在你觉得还能说你是一个超级产品经理吗?你觉得这个标签对你来还合适吗?
李想:我是通过成长,然后去实现用户的价值,是这么一个循环。成长是我的驱动力,然后变成用户的价值,变成商业价值,其实是是一个结果,是个因果关系。
张小珺: 你不是技术型的CEO,就是你不像梁文锋那样,你担心手下的AI的高管忽悠你吗?
李想: 我觉得如果是科学,他可能忽悠我,但如果是工程,他忽悠不了我。对,所以幸好AI不是科学,AI是工程。
张小珺: 为什么工程忽悠不了你?
李想: 我觉得我从小就有很好的工程思维。
张小珺: 就直觉是吗?你的工程思维是一种直觉。
李想: 你看我在设计网站的架构的时候,当年我们设计的这些汽车之家架构,汽车之家架构是最先进的,这个架构成为了所有的垂直网站统一的架构,到今天为止都没变过。包含我们在设计增程的架构,今天大家都没变过的。增程的架构只能做小的修修补补,然后局部的变化,但是那个架构至今为止都没变过。
包括当时讲大家在讨论控制器的如何去控制增程的这种架构,当时的方式是另外一种方式。我给我们在讨论出来一个架构方式以后,其实这个方式也要到今天为止,大家都没变过。 我是比较喜欢物理的,,只要是一个工程问题,他就骗不了我。工程能力很多时候是你怎么去问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能给团队带来一个帮助。我虽然不去做那些事情,但我通过问一些更好的问题,帮他们呈现一些更好的问题,呈现一些更好的架构,他们可以变得效率更高。他们在内部推动各种事情,然后进展上有时候变得更快。我觉得这个其实就是我能给团队带来的一些帮助。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参考文献链接
posted @ 2025-11-07 07:18  吴建明wujianming  阅读(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