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杭之争,到拉开差距,前有苏州,后有合肥,南京腹背受敌,长三角炼蛊场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南京和苏州存在竞争、合肥原本是没资格上桌的,过去十几年合肥快速崛起,有了竞争关系。

南京与苏州,一个是省会,一个是经济强城,常年在争夺省内话语权;

南京与合肥,相距不过150公里,有人戏称他们在争夺安徽省会的位置。

1990 年代,苏州拿到了工业园区的红利,再加上安心当上海的配套车间,省内操盘手也支持。

当时的苏南特指苏锡常,江苏把80%的资源都放到了这里,南京属于被压制的状态。

无锡GDP很长时间高于南京,本地人甚至有点瞧不上南京人。

他们真觉得,南京不如无锡发达。

这种发展倾向,被民间总结为【臭名昭著】的八个字:

板块划分,梯度发展。

之后高层认为江苏的发展模式,贫富差距太大,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

南京被划分进入苏南板块,苏北也拿到了很多对口帮扶项目。

例如苏州帮助的宿迁,是一个标杆案例。

无锡,因为2008年太湖蓝藻案,搬走了几万家污染企业。

之后来到2013年,无锡搬走企业的后遗症发作,再加上操盘手的保守思路,让本市经济落寞了几年。

南京拿到了江苏省内 GDP老二的位置。

南京和济南,强省会之辱,无锡被苏州夺走了城运

合肥,则是一个经济奇迹,是强省会的标杆案例。

从2008年后,安徽接收沿海的产业转移,养出了第一批好苗子。

即培养了熟练工人、优秀企业家、懂产业的操盘手;

又对接上了长三角的贸易网络、产业转移网络。

就说安徽的宣城,很多国企奉命拿地开发产业园,并打骨折出租。

每年收上来的服务费,甚至都不够贷款利息。

但就这,安徽的国企也不得不干,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筑巢引凤。

之后,一大批浙江的小老板,都被产业补贴政策吸引而来。

当他们看到本地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政策补贴的一致性,纷纷竖起大拇指,并转手在朋友圈里推荐了安徽。

这就是招商引资、区域合作,教科书式的案例。

可以看到,安徽紧抱着长三角的大腿,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了气候。

河北没落,安徽崛起,大哥不同,省份命运不同

之前文章里提到过,二线城市崛起的密码,无非是电子、汽车产业链。

若是对比苏州、南京、合肥的产业,你会发现:

苏州是王者级别,电子产业链全国第二梯队,产值是深圳的一半左右,和东莞是一个水平;

而南京与合肥,二者的产业链极其相似。

就说电子和汽车,以前是南京的长板,结果现在都被合肥反超了。

因为合肥压中京东方,面板产业,算是电子的一部分;

压中江淮汽车、蔚来汽车,引入比亚迪工厂,都是新能源车的龙头。

有人会说,南京靠近长江,能够发展石化产业,这是南京的优势。

南京这些老牌国企工厂,大船难掉头,操作系统老旧,南京人自黑的原因之一。

这批本地国企,能为南京本地家庭提供兜底岗位,是中流砥柱。

南京科教文卫又是一个庞大群体,本地有房家庭,支撑了南京了基本盘。

本地人把国企看作是泛体制内的一部分,能在婚恋市场上,产生【议价空间】。

现在,这种【议价空间】正在变得可疑。

苏州、南京、合肥,放在整个亚洲都是有竞争力的城市,但丝毫不妨碍,网友从各个角度黑:

提到苏州,就说外资撤退,就业崩盘;

提到南京,就说长三角小东北、外包之城;

提到合肥,就会说吸血鬼,大号县城。

一片骂声中,有妨碍苏州GDP 远超杭州么?

没有。

有妨碍合肥崛起么?

没有。

有妨碍南京城市排名提升么?

也没有。

合肥,十几年前就是个大号县城,人们对它的期待很低,现在的发展是意外之喜。

安徽人一边骂合肥吸血,一边身体很诚实,跑到合肥找工作、买房、完成迁徙。

从不理解、到理解【强省会】逻辑,完成利益绑定后,最终成为合肥坚定支持者,觉得虹吸安徽速度还不够猛。

南京,六朝古都,三省省会,人们对它的期望很高。

表现不够好,骂南京的烈度会无限高。

从利益结构进行分析,苏州、南京、合肥非常不一样。

苏州是三足鼎立之势。

外资、民企很强,占了绝大部分,国企占比极低,这种结构导致苏州民富较高。

合肥因为发展时间短,产业很多是长三角迁徙过来的,大致也是国企和民企相当,外资占比较低。

南京则不同,这张餐桌上大神很多,民企占比一般。

若是从空间俯瞰南京,你会依次发现:

J方、国央企、医生公人员、银行体系以及高校研究所。

这【五方大神】,是南京最核心的基本盘,几乎虹吸了整座城市的人才和资源。

从年轻人的选择就能看出来:

去杭州,那肯定是优先创业,人家是小老板文化;

去苏州,进入外企和民企打工,也是重要的选择之一;

在南京,【五方大神】才是第一优先级。

想进去?

先拿到好的学历,当敲门砖才行。

【五方大神】,不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但这是城市历史以及经济机构决定的。

南京自古是江南重镇,承担安全责任、以及【政策性负担】。

高层不愿看到南京坐大,也不愿看到上海旁边的苏州坐大,所以才设计了这样的结构:

让江苏左右开弓,没有一个核心点,从而无法形成铁板一块。

若是让南京甩开膀子发展,以南京的经济底蕴、行政级别,估计早就吞并土地、虹吸人口,走强省会那一套了。

周围的马鞍山、滁州,甚至是镇江,估计都会被南京消化吸收。

哪怕是削弱版的南京,若是仔细研究数据,你会发现:

南京人均个税收入,甚至比苏州更高。

这说明【五方大神】的含金量很足,为南京提供了高质量就业岗位。

纵观南京最近15年的发展,一个词就能概括:

城运不济。

现在很多人说:

南京培养新产业的力度不够,被杭州、合肥,甚至是北京上海,挖走了不少好苗子。

许多细分赛道的独角兽,需要一致性的政策,以及大量的投资。

南京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

但要知道,在2015年左右,无论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半导体还是生物医药,南京都曾尝试过。

养出了一批有潜力的企业。

若是把这股劲头保持下去,在某一两个领域实现突破,是能培养出更多本地的巨头,从而打破【南京无大厂】。

但10年过去,南京的目标只实现了一半。

核心还是人员变动频繁。

无论是板块的发展,还是给企业的政策补贴,南京这方面高度依赖于人。

人变了,其他的也就变了。

南京城运如此,只能说可惜了。

若是像苏州、合肥那样,城市发展战略定力更强,南京不至于和杭州差太多。

苏州就是当上海的小弟,哪怕被全省骂,操盘手也愿意继续把钱砸入苏南;

合肥就是要推强省会,哪怕把全省的发展动力都吸走,也在所不惜。

而南京,从发展的板块上,就能窥得一丝天机:

最早发展河西区,15年时间成功了;

之后发展江北新区,10年过去,发展了一半,估计还需要 5-10年才能成熟;

之后又去发展紫东板块,雨核板块,甚至是江宁板块,分散了很多资源。

若是从一而终,发展完河西,全力搞江北,早就打造出了一座新城。

杭州为了发展第二中心、拥江发展,把市府从西湖边搬到了钱塘江边,钱江新城+奥体板块彻底崛起;

合肥为了拉开骨架,把市府从老城搬到了天鹅湖边、把省府搬到了滨湖新区;

南京如果有魄力,把市府或省府,搬到江核,集中发力,不要追求多点开花,效率会好很多。

还有人说,【五方大神】模式,不如苏州或合肥的模式。

这不够客观。

因为每个城市历史不同,注定会走不同的发展路线。

南京的产业发展,以国央企、高校研究所为主,需要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看。

不能用短期的利益得失,去否定一种模式。

另外,南京楼市之所以有未来,就是因为有这批人,他们才是楼市的中流砥柱。

提两个细节:

1,南京某些群体的孩子,面对父母时,总是抬不起头。

因为自己在外面拼命赚钱,一个月也就1-2万,还不如父母一方的退休金多;

有人对此的评价是:

爸妈随便一根腿毛,都比自己腿粗。

2,南京某些群体的退休金,最开始按照最后一个月计算,之后逐渐递增。

所以很多单位,临退休会把员工提半级,从而提高工资基数,算是顺水人情。

这就是为什么南京多孝子的原因。

宁愿让父母住ICU,也要继续领这笔高额退休金。

若是真能理解这两个小故事,你也就会明白:

为啥江苏人均GDP比浙江高,但民间收入不如浙江。

天宫一角,无非如是。

当然,达叔团队不是为了批评南京,只是说南京错过了很多机会,本可以更好。

毕竟从科教文卫水平来看,南京是江苏第一梯队,甚至放在全国,都有极强竞争力。

能持续虹吸苏北、安徽人。

现在南京只有960万人,10年后规划是1300万,中间还有300-400万的空间。

这意味着,南京还能拿到300-400万个家庭资产转移。

即使在全国人口停滞、甚至下跌的前提下,苏州规划还要增长 509 万,南京要抢 351 万,合肥要抢 337 万人口。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参考文献链接

从宁杭之争,到拉开差距,前有苏州,后有合肥,南京腹背受敌,长三角炼蛊场

posted @ 2025-11-05 06:53  吴建明wujianming  阅读(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