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AI四小龙,热潮是怎么完蛋的?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上一轮以CV算法为代表的AI热潮,失败的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技术没法产品化,只能卖算法,这个能力很容易被硬件公司取代。
2016到2021年,商汤、旷视、依图、云从这些AI公司融资总额超过百亿,技术实力确实强。但到今天,商汤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其他几家几乎没人再关心。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算法,独立成不了产品。
这些公司会说,我的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99%了,我的肺结节检测准确率超过主治医生了。这都是真的。
但问题在于,准确率高不等于能卖出去。医院要的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台自带AI功能的CT机。企业要的不是一套算法授权,而是一个能直接装上去用的摄像头。
所以最后发生了什么?
西门子、联影这些做医疗设备的,把算法集成进了CT机和X光机。海康威视、大华这些做安防的,把人脸识别直接嵌入了摄像头。客户拿到的是完整的产品,算法只是里面的一个功能模块。算法公司的技术价值确实存在,但商业价值被拿走了。
道理很简单。以医疗AI为例来看,法律规定AI只能做「辅助诊断」,不能替代医生的最终决策。这意味着,无论算法多准,医生还是要自己看片子,AI提示错了医生还得负责任。所以它不是刚需。
更麻烦的是工作流的问题。很多AI工具要求医生打开一个新软件,改变原来的看片习惯。这本身就是额外负担。
而且医院的采购逻辑也不支持单独买软件。医院更看重整机解决方案——买设备的时候,AI功能最好是自带的,而不是另外花钱买一个第三方软件接入。
正是因为这些困境,医院才会选择买设备商的整机方案,而不是单独采购算法。当然也不是说医疗AI注定失败,阿里达摩院前段时间就做出了一个闭环的产品,但这是行业吸取教训之后的改进。
而当时,医疗AI遇到的这些问题,无法独立成为产品、必须依附硬件或集成方案。在其他AI落地场景同样存在。
安防领域最典型。海康威视和大华提供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安防摄像头,它们背靠供应链和政府项目,可以直接在摄像机里集成深度学习算法。
医疗影像也是一样。西门子医疗、联影这些设备商,在2020年前后获得了几十项AI算法的FDA许可,全部集成进自己的CT、MR、X射线系统。
这里面的逻辑很清楚。传统巨头通过收购团队、集成算法,迅速获得了AI能力。而算法公司没有硬件、没有渠道、没有终端控制权,无法形成独立的产品。
它们只能被整合进别人的产品体系,成为一个可替代的模块。技术价值确实提高了行业水准,但商业价值被拿走了。
这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
美国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AI独角兽,结局也不太好。Magic Leap是增强现实领域的明星,估值一度超过60亿美元,但消费级市场根本打不开。2020年它裁掉了一半员工转向企业市场,结果2024年又出现新一轮收缩,开始做技术授权和光学方案输出——说白了,就是给别人做供应商。
Element AI更典型,研究团队很强,2019年B轮融资后估值六七亿美元,但产品化和销售一直落不了地。2020年被ServiceNow收购,价格有不同说法,有说2.3亿美元,也有说约5亿美元,但无论哪个版本都是折价并购。最后并入ServiceNow这个大型工作流平台,成了人家的一个功能模块。
这些公司的核心问题是:既没做成超级app,也没能力做集成商,只能被整合。技术领先不等于商业成功,这是全球AI公司的共同困境。
那么算法要怎么才能成为产品?其实有三条路。
一条路是2B,自己做集成商。注意,不是被硬件商整合,而是你自己去整合别人,掌握渠道。但这不是小生意。你需要有政府或大企业关系、需要有渠道能力、需要有重交付能力,或者和有渠道的传统巨头深度合作。
Palantir走的就是这条路。它做的是重交付平台型产品,深度绑定政府客户。这条路很烧钱,它的S-1文件显示,2018和2019年分别亏损近6亿美元,上市前从没实现过年度盈利。
直到2023年,也就是上市三年后,才实现GAAP标准下的年度盈利。好处是,这一两年借着MAGA西风,股价扶摇直上,成为了承载美国复兴梦的股市典型😆
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印奇在接受晚点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所有不能闭环的辉煌都是暂时的」。这是他从旷视的经历中得出的教训。
所以,吸取教训的印奇这次选择了做大、做集成商的路径。印奇创办的千里科技,和吉利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千里智驾」。这是典型的和有渠道的传统巨头深度合作的模式,做得更重、更大、更集成,给传统巨头提供一揽子AI解决方案。
这就是2B做集成商这条路的打法:Palantir靠深度绑定政府和大企业,印奇靠和传统车企巨头成立合资公司,都需要AI公司有做集成商的能力。而上一轮那些CV算法公司,没有足够强的渠道能力,也没有重交付的基因。所以这条路,它们走不了。
另一条路是2C,做超级APP。ChatGPT就是典型,它不依赖任何硬件商,就是一个独立的产品。你打开ChatGPT,可以语音对话、可以让它写代码、可以问问题、可以生成图像,现在还在和亚马逊合作接入购物功能。
这是独立的产品闭环。夸克、豆包这些产品也在走类似的路。
编程场景也是一个好例子。Anthropic的Claude Code在编程上实现了产品闭环。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就是在Claude Code里完成的。它可以读取文件、搜索内容、编辑文档,完成从理解需求到输出内容的整个流程。
而且Anthropic还做了SDK,像Cherry Studio这些应用,集成了Claude CodeSDK之后,就能在自己的界面里提供编程能力。Claude Code正在成为很多应用的核心引擎。
还有第三条路,是做垂直场景完全闭环的产品。比如浙大一院和达摩院做的医疗AI产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筛查系统iAorta。它分析的是患者本来就要做的普通CT平扫,不需要医生额外安排检查。系统在后台自动运行,不需要医生打开新软件或改变操作习惯,只在发现高危情况时弹窗预警。
结果是漏诊率从48.8%降到4.8%,确诊时间从4.3小时缩短到1.7小时。设计的关键在于,它完全不妨碍原有工作流。不需要医院买新硬件,不需要医生改变工作流,甚至不需要额外的人力投入。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可以独立运行的产品。
这类尝试在垂直场景里确实能行得通,但也限定在了垂直场景。
三条路,对应三种能力:2B做集成商、2C做超级app、或者在垂直场景做完全闭环的产品。
而本轮AI热潮和上一轮最核心的区别就在这里:上一轮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都没找到这三条路径中的任何一条。本轮在发展的中早期,已经有产品在这三条路上跑通了。
2C超级应用方面,ChatGPT、夸克等产品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用户生态。2B集成商方面,印奇选择了和吉利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这是从上一轮的教训中学到的——不能闭环的辉煌都是暂时的。垂直场景方面,像iAorta这样完全不妨碍工作流的闭环产品,也在验证这条路的可行性。
上一轮那些CV算法公司,到死都没形成独立的产品。它们的算法必须依附在别人的产品里才能用,必须被硬件商、集成商整合才能交付给用户。它们既没能力做集成商,也没做成超级APP,更没做出垂直场景的闭环产品。
而本轮的这些产品,不依赖传统的硬件巨头,不依赖传统的集成商,它们自己就形成了闭环的产品体验。
这是本轮AI热潮和上一轮最核心的区别。
当然,实现产品闭环不等于实现商业闭环。OpenAI和Anthropic 2024年依然巨额亏损。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 2025年上半年营收43亿美元,同时净亏135亿美元。
但至少在产品层面,它们已经证明了用户愿意用,愿意为此付费,而且不需要通过传统巨头的渠道。这是上一轮AI公司到最后都没做到的事情。
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从来就不是一回事。但如果连独立的产品都形成不了,商业价值就更无从谈起。这是上一轮AI热潮留下的最大教训。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参考文献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