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颜宁的科研能力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颜宁的科研水平究竟如何?”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哪个组不想要她们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和横向能力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还跑这来质疑了”,也有人质疑:“网红科学家,老是上热搜!”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小红书
更有甚者,把她的成就简单归因为 “会用冷冻电镜”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小红书
实际上,争议几乎一直伴随着颜宁的科研之路。她的科研水平究竟如何?相信在了解她的故事以后,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不是“天才”,是肯下笨功夫
1977 年出生的颜宁,最初压根没想过走理科路。
高中分班时,她本来选了文科,是化学老师关仪把她从文科班 “拉” 了出来。谁也没想到,这个偶然的决定,竟让中国多了一位顶尖结构生物学家。
1996年,颜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三年后,正读大三的颜宁趁着暑假空闲的机会,进入饶子和教授(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实验室学习。在饶教授的实验室里,颜宁接受了初步的结构生物学训练,并决定申请出国留学。
2000 年,带着 “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 的荣誉,颜宁远赴普林斯顿,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西湖大学官网
可刚到美国,她就被泼了冷水:语言生疏、知识断层,为了跟上进度,每天只能睡 6 小时。
后来她回忆那段日子,说第一学期自己满脑子都是读论文,“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在床上读着论文睡着了。论文掉在一边,早晨醒来,捡起来接着读”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互联网
这种 “死磕” 的劲儿,让她在普林斯顿硬生生闯了出来:
2004年12月,颜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此后,她继续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后岗位上深造,研究方向也从博士期间的抗肿瘤研究转向了膜蛋白。
2005年,颜宁获得了Science杂志2005年度(北美)青年科学家奖。
2006年10月,颜宁带两个师弟师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实验室的第一个膜蛋白结构。
2007年,颜宁顺利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出站。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Science官网
这些看似顺理成章的进步背后,是无数个泡在实验室的深夜,是把实验步骤改了又改的耐心,是读破百篇论文才攒下的底气。
就像颜宁后来跟学生说的:“2003 年 1 月 11 日,我才被导师夸‘终于会做实验了’。前两年都是在磕磕绊绊里摸爬滚打,把能犯的错都犯了个遍。”
科研没有 “速成班”,颜宁的科研起点,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光环”,而是愿意花时间打基础的踏实。
5 年发 6 篇 CNS,把 “不可能” 变成 “我能行”
2007 年,29 岁的颜宁做了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放弃美国的工作机会,回清华当教授。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彼时的她,刚从普林斯顿博士后出站,正是国外科研机构争抢的人才。可她偏要回到母校,从零开始建实验室。有人觉得她 “傻”,放着现成的平台不用;但颜宁心里清楚,她想做的事,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完成。
回国任教清华后,颜宁致力于利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手段,对重要膜转运蛋白的功能机理以及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信号传递机理展开研究。
之后的 5 年,成了颜宁科研生涯的 “爆发期”:
在2007到2011年间,颜宁带领科研团队共解析出了5个膜蛋白结构,并且在世界顶刊CNS这三本期刊上累计发文6篇(图中的第7篇是07年时她和导师施一公联合发的综述)。
2011年8月,颜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12年,颜宁获得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资格。此外,2009年和2012年,Science两度在介绍年度十大进展时均引用了颜宁的论文。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Science
真正让她站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是 2014 年那项 “打破半世纪僵局” 的研究—— 对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解析。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互联网
要知道,GLUT1 是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 “关键通道”,搞清楚它的结构,就能为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可从 1970 年代开始,全球几百个实验室啃了 40 年,都没啃下这块 “硬骨头”。
颜宁团队用了 6 个月,每天泡在实验室调整条件、优化晶体,终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 GLUT1 的清晰结构。
这项成果发表在 Nature 上时,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Brian Kobilka 评价:“这是极富挑战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膜转运蛋白专家 Ronald Kaback 更直言:“这是 50 年来的重大突破”。
2015 年,颜宁及其科研团队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 GLUT3 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凭借着这些对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解析的成果,2016年颜宁被Nature评为中国科学之星。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Nature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百度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再度赴美,荣誉加身
2017 年,颜宁又一次 “出圈”——她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这样的头衔在美国教授序列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互联网 当时有人揣测:“是不是在国内待不下去了?”
颜宁的回应很坦诚:在清华待得太舒服了,怕自己的才智浪费了,想换个环境挑战自己。
“从2014年开始,不仅是我,有几位教授都传出新闻,说被美国顶尖大学,比如MIT聘过去做教授。对于我回普林斯顿任教,很多人有各种议论、猜测,甚至觉得这件事有一点悲情,认为我是被‘挤压’走的。其实真的不是。我去普林斯顿确实有点自讨苦吃,我在清华这个我最爱的母校待得太舒服了,害怕自己的才智不知不觉浪费了,想换一个环境重新挑战自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是做学生,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批人被请回去,而且是到了顶尖的学校做先生。这是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梦想。”
在普林斯顿的 5 年,她果然又交出了新答卷:2020 年,首次解析 NPC1/2 复合物结构,揭开了胆固醇分子在细胞内转运的神秘面纱;2019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 年再获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两个头衔,是全球科学界对学者的顶级认可。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Cell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她的能力,从不止于 “发论文”
为了科研而折腾——似乎是颜宁科研路上的注脚。
就在所有人以为她会留在美国时,2022 年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宣布:辞去普林斯顿教职,回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互联网
据悉,早在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提出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目前颜宁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深圳市政府官网
她的梦想,不止是做科研,更是要在中国建一个 “不一样” 的科研平台。
2023年10月深圳医学科学院获批正式成立。她受市政府委托管理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完成首年评审与立项,资助总金额近2亿元。
从 “做出成果” 到 “搭建平台”,颜宁的科研能力早已超越了 “发论文、解结构” 的层面。她能看到科学的未来方向,更能把方向变成现实,这无疑是顶尖科学家的格局。
2023年11月,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中科院官网
2024年,颜宁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六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在颁奖典礼上,她特别感谢了当年让自己改读理科的化学老师:“我非常幸运,在中学时代就遇到了鼓励我的榜样。她个子不高,留着灰白色的短发,戴着一副眼镜,总是面带自信的笑容。她常常告诉我们:‘女孩子善于学习科学,要相信自己。’她是对的!”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图源澎湃新闻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什么是科研能力?
评价一位科学家的科研能力,到底看什么?
看论文?颜宁从博士到现在,CNS 主刊发了 20 多篇,每一篇都解决了领域内的关键问题;
看突破?她解析的 GLUT1、NPC1/2、RyR1 等结构,每一个都填补了空白;
看影响力?她带出来的学生,现在很多成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骨干。
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她的故事,看到 “永远敢挑战新领域” 的勇气。
2024 年,颜宁团队又搞出了新动静:他们开发了 CryoSeek 研究策略,把冷冻电镜和 AI 结合,去寻找自然界中未知的 “生命暗物质”—— 那些人类还没摸清的糖类、脂类。并且为致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验证这个策略时,颜宁及其科研团队还专门选择从清华大学的荷花池中采集水样做实验,像当年在实验室里死磕 GLUT1 一样,把 “冷门” 领域的大门一点点推开。最终成功从这一著名荷塘中发现了多种新的生物实体。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她还在继续深耕电压门控钠通道(Nav)—— 这个和癫痫、心律失常等疾病密切相关的领域,她已经研究了十几年。
有人问她 “为什么总盯着难的做?”,颜宁的回答很简单:“科学的意义,就是把‘不知道’变成‘知道’。”
 
就像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礼,最后的致辞一样:“成为女科学家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还不足以阻碍你前行的脚步。所以,请勇敢做自己!”
 
这句话,不仅是说给女性科研者听的,更是她自己 27 年科研路的写照: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参考文献链接
 
posted @ 2025-09-24 08:23  吴建明wujianming  阅读(3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