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共建团队,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创企估值已达6亿美元!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往期,小编有梳理两家中美两地同时组建团队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大疆系”【Mondo Tech】(妙动科技)和“硅谷系”【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
正如当时小编早期所说:中国和美国同时组建团队,可充分发挥两国优势,美国在算法层面有绝对优势(人才、芯片等),国内在硬件层面有绝对优势(供应链层面);结合两国优势,有利于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具身智能赛道取得优势。
因此,两家公司成立至今皆备受资本青睐,[Mondo Tech](妙动科技)官宣成立首月就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经纬创投、美团龙珠和红杉资本;有消息称,首轮融资额高达5-6千万美金,而新一轮融资额已经到了2-3亿美金。[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于2025年3月26日完成由硅谷著名VC CRV 和 First Round Capital领投,真格基金参投的2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约1亿美元。
其中,“大疆系”[Mondo Tech](妙动科技)由原[大疆]技术总监、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博士、原[特斯拉]Optimus团队工程师杨硕与原[大疆]高级总监、大疆教育负责人、市场部负责人高建荣于2025年1月联合创立[Mondo Tech](妙动科技),今年7月份,原[大疆]飞行系统技术中台核心元老李昊南加入。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高建荣(左)杨硕(右)
从早期融资来看,相较于“大疆系”[Mondo Tech](妙动科技),[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国内知名度会弱一些,硅谷文化更浓一下,并依托创始团队海外往期创业成功经历更受国外资本青睐;当然,两家公司产品定位和商业化策略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小编重点聊一下[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
最新资讯,[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正进行新一轮融资,预计融资额超1亿美元,目前正在考虑多个投资报价,估值达6亿美元(含本轮投资),也意味着相较于上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已翻6倍。
[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于2024年9月硅谷-redwoodcity(红木城)注册成立,上海设立硬件研发中心,致力于打造低成本,单一任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机器人通过「一次专注一个任务」的方式,从折叠到备餐等各类任务入手,让其具身智能基础模型能在真实生产场景中以高性价比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迈向通用型具身智能的目标。
国内主体公司[上海达纳灵动科技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2月上海注册成立,目前多岗位、多HC招聘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核心创始团队和中美两地团队构成:硬核科研+极致工程+硅谷文化+中国速度
三位创始人分别为: Lindon Gao、York Yang(杨世远) 和 Jason Ma;其中Lindon Gao和York Yang是连续创业者,两人于2016年曾创办智能购物车公司Caper Al,并于2021年以3.亿美元被Instacart收购。
  • (联创兼CTO)杨世远(York Yang):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辅修竺可桢学院信息技术专业(ITP),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于2016年创立CaperAI并任CTO,于2020年入选北美福布斯30U30;
  • (联创兼CEO)Lindon Gao:原Caper Al联合创始人,成功主导Caper AI完成并购,拥有很强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
  • (联创兼首席科学家)Jason Ma:知名具身智能学者、原谷歌DeepMind研究科学家;博士毕业于宾大GRASP实验室,师从Dinesh Jayaraman和Osbert Bastani,专注于机器人学习与强化学习,特别是机器人基础模型研究;毕业后先后在NVIDIA AI、Meta AI和谷歌DeepMind任职,专注于构建机器人基础模型,主导多个突破性算法的开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中美两地共建团队,目前已组建了一个科研、工程、硬件兼备的强大团队;其中国内更侧重硬件侧,已吸引Apple、云深处、ABB以及浙大、交大等高校的尖端人才加入,专注于结构设计与低成本量产;软件算法和商业化团队都在美国本土,目前已有多家合作伙伴展开项目合作。
  • 科研方向:由来自知名AI公司,包括DeepMind、OpenAI、英伟达、Cruise等以及哈佛、MIT、宾大的科学家领衔;
  • 工程方向:由来自Google、Amazon、Meta、X等硅谷一线科技公司的多位资深工程师组成,建立了类似DeepSeek 的大规模高效训练与数据平台;
团队布局层面跟开文提到[Mondo Tech](妙动科技)基本一致。
公司产品路线、定位:做实惠且实用的AI机器人
公司不同于其他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公司通过专注细分赛道的方式,采用一对固定机械臂的简洁硬件设计,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
杨世远(York Yang)表示:我们相信 AGI 不会一蹴而就,ChatGPT 的成功离不开海量、高质量且“相对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可机器人领域主要依赖图像和本体传感器数据,当下有效数据远远不够;只有先踏实落地一个个具体场景,积累海量并且有价值的真实数据,才能让这个“AGI 宝宝”逐步成长,不至于陷入“没完没了烧钱却不盈利”的死循环。
杨世远还表示: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个“实验室项目”,而是要“把机器人真正落地于实际场景”。并强调,作为创业公司,找到长期可持续、能落地的商业场景,而非短期吸引眼球的方向,才能让公司可持续发展。
Lindon Gao表示:所以我们选择聚焦在:1)真实世界可部署的低成本机械结构;2)兼顾客户需求与长期可扩展性的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3)直接创造商业价值、产生现金流的落地路径。并表示,我们不是为了演示一个机器人能跳舞、能跑步,而是让它真的能替你切土豆、洗盘子、叠毛巾,并且比人更稳定、更省钱。
2025年4月底,公司正式发布第一款全天候、高效且稳定的自主灵巧操作模型DYNA-1(Dynamism v1),是世界范围内首款可落地于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
First Round Capital合伙人比尔·特伦查德指出:“单个类人机器人,目前市场价格可能超过六位数,甚至无法全面供货;Dyna Robotics的策略则尤为清晰有效,不仅降低了机器人硬件的复杂性,也显著减少了成本,能够立即为客户带来实际价值。”
目前,公司机器人已处于小规模试生产阶段,已实现超过100万美元的年化收入。
小编视角:目前人形机器人形态并没有形成共识,当然人形机器人不应该是机器人的唯一形态,不同场景下的机器人都会有自己形态的最优解。
Dyna Robotics路线,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现阶段大火的人形机器人赛道,诸多“炫技式”人形机器人产品,是不是已远离需求,过于搞形式?
从产品和技术层面考量,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企粗略可分为两大阵营,以[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为代表的以运动能力为亮点的“硬件派”和以[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为代表的以具备强大AI能力为亮点、全栈自研的“软件派”。
小编往期文章: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之争:“大脑”优先,还是“运动”优先?有提到: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人形机器人创企自研机器人大模型,构建自身技术闭环,才能在大厂林立的具身智能赛道掌握主动权。
“硬件派”公司定位更像硬件卖铲人,本身没有产生真正技术层面突破,客户群体优先选择教育、科研场景落地,其次是展示、表演场景;商业化逻辑是凭借机器人令人印象深刻、惊艳的动作表现和低价策略,凭借流量迅速拿下订单,实现“爆单”,后续市场可持续性存疑;忽略实际有效商业化场景落地,单靠“炫技”而一时“出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能火多久?
当然,号称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技术壁垒仍旧有待商榷,目前来看众多具身智能领域创企并没有哪家实现真正护城河,作为核心瓶颈的机器人“大脑”要想实现突破,仍旧道阻、路长。
 
 
微信视频号:sph0RgSyDYV47z6
快手号:4874645212
抖音号:dy0so323fq2w
小红书号:95619019828
B站1:UID:3546863642871878
B站2:UID: 3546955410049087
参考文献链接
posted @ 2025-09-19 07:45  吴建明wujianming  阅读(2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