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国内海外游戏买量的差异

现在越来越多买量员国内转海外,海外转国内,还有很多双修的。
同时,随着买量平台操作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同时做国内外主流平台,来放大投手的能力边界,也成为了一个实际的选项。
国内外发行、买量差异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从几方面简单聊聊。
一、归因
归因当然要在第一个讲,清晰的统计每个渠道带来的量级以及后续数据,同时排重、防渠道作弊等,是最基础的环节。
一般国内大一些的厂商都是自研,中小厂买外部的三方服务。
安卓主要靠Android ID+OAID,IP+UA兜底,iOS靠IDFA+CAID+UA+IP,有一部分用户是归因不到的,影响跑量模型。
海外是统一采买三方,因为海外的大媒体只固定外放一定名额的牌照给三方,获得合法牌照的三方才有资格做归因。
这其中会有不少做国内的公司刚出海,老板要求自建归因,不把真实数据外露,一时成为业内佳话。
海外安卓主要靠GAID,iOS之前是靠IDFA,自从2021年隐私政策出台后,有了个叫skan的苹果归因方案。
skan简单说就是用户激活一个新下载的APP,会出现一个下方的弹窗,点允许才能获得IDFA,不允许就获取不了,也就没法精准归因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所以国内海外最大的区别是,海外iOS没法精准买量,除非上一些黑科技比如投网页,但国内可以。
之前有群友讨论,国内海外的媒体,哪个推荐的内容更准,或者说推荐系统更牛逼?
我自己认为是国内的更准。
推荐系统准确与否主要与两个东西有关,一是用户信息,二是推荐系统本身算法。
在用户信息获取上,国内有摧枯拉朽的优势,手机里面什么拿不到?
而且还能清晰定位到具体设备以及关联账号,这个在海外,其中一部分是违法的,下面我们会聊到这部分。
推荐系统本身,有些靠标签,有些靠相似度,可以实现不识别内容就能精准推荐,具体可以看抖音前段时间对外公布的推荐系统工作原理。
我粗浅的认为推荐算法上,目前国内海外差距不大,如果有大神非常了解这部分的欢迎补充。
但是,国内厂商拿到这么信息,推荐算法也准确,并不代表他会给你推优质的量,人工做手脚的地方太多,他也可以精准的给你推垃圾量。
二、广告基建
基建这个,当然也绕不开,国内外买量平台的核心差异点,就在广告基建上。
国内的广告基建,官方给的建议,就能看出来,账户数量非常夸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同时,投哪种类型的广告,用什么优化方式,对应的基准线是怎样的,大盘出价建议和付费成本,都非常清晰的列了出来。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第一回看到国内的文档,就想起了上高中刷题的时候,跟做卷子一样,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对一下就能知道自己打多少分。
这些文档,恐怕就是给各位买量考生的答案,对着填答就万事大吉了。
当然,有这个市场平均数据,在国内公司的工作中是能好一些的,毕竟老板是中国人,天天要问这些东西,总想知道竞品数据是怎样的。
官方的起码有可信度,如果放到海外,他们不公布这些,只能腆着脸去找同行打听,打听到的也只是一家,还不一定有可参考性。
另外我翻了翻海外的官方文档,最多只能找到这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账户基建建议,数量都是能少尽少,再给一个最佳做法。
列到特别详细的,更多是国内一级代理商出的文档,媒体官方的没有。
其他CPM、出价、成本,全都不主动告诉你,CPM你去找直客他还能给你拉取,其他几个不好意思,常规情况下全都不给,毕竟他们也算是外企,数据保护十分严格。
非常规情况下嘛,门槛比国内高的不止一点,你懂得,不多讲了。
搞海外,印象中,基本上每次客户经理过来,都会强调广告基建数量要少一点,另外平台还会想方设法从粉丝页、主体开账户数等方面来限制广告数量。
不管哪个平台,没有见过单产品官方建议达到100个以上账户的。
当然,你可以自己搞100个账户投,虽然官方不建议这么做。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比个高低,而是从广告平台规则以及文档细节、客户经理的行为上,看一看国内海外的思维差异,了解的更多,并且知道背后的原因,才能提升自己的投放认知。
比如,我就遇到过对买量一窍不通的制作人,经常用国内平台的规则来怼我,动不动就抛几个国内才会用到的名词,比如冷启动、联调、一键起量这种,还要求增加基建什么的。
幸好我双修,国内也懂一点点,这才用专业知识把他打的原形毕露。
海外,尤其是欧美的老外做买量,假期从来不会看广告,他们的思维就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加上机器学习使得最终效果变好,让自己在海滩上玩耍的时候,不带电脑。
当然,设计FB、GG这套广告系统的,是美国团队,所以也是这个思维,就跟美国的农业、金融业等一样,最少的人力+自动化工程,解决一个大问题。
最后富人更富,穷人更强,街上流浪汉也更多,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
最近中美贸易战打的这么火热,你肯定也研究了不少。
为了提高利润和效率,国内的平台一定会进化成类似的样子,前段时间写的强制某BA只是第一步罢了。
那么,这就会引出另一个问题,用国内思维投海外,一定不好吗?
当然也不是,在其他人都没有尝试过的情况下,你搞了1万个户小预算梭哈,吃到了系统漏洞,这样的故事也发生过。
到现在国内思维管不管用,我好久没听说过相应话题了,读者朋友们最近有经验可以来分享分享。
三、合规政策与监管
合规政策与监管在国内海外差异极大,如果没经验的基本上是必吃亏。
首先是平台自身合规,拿国内来说,某条跟某音是一家公司的产品,这两款产品无需用户同意,直接拿设备ID匹配互通用户数据,从而实现精准推送内容,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在海外,Facebook跟ins是一家公司的产品,他们两未经用户同意互通用户数据,被欧盟告了,要求必须给用户解除数据互通的方法,把选择权交回给用户。
对于Google来说也一样,Google搜索引擎、YouTube、谷歌地图和 Chrome浏览器,必须要用户同意,才能互通数据,未同意直接通过设备层级识别用户的,就是违法。
同样苹果海外的三方支付,也是被类似法案逼迫实施的。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别急,看这个,美国联邦前段时间以垄断法名义,把Facebook告上了法庭,要求把ins和whatsapp卖掉,目前还在打官司。
这就要比要求腾子把qq或微信卖掉,反正两个产品不能是一家公司。
造成这些幺蛾子出现的原因,跟著名的ESG体系有关系,ESG也叫非财务指标。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从三个维度给公司打分,判断公司所做所行是否政治正确,这些指标无法量化
比如,华为和TikTok都有用ESG体系刁难,最后受影响被制裁,被要求剥离或收购。
你一定听说过一个段子,著名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男主吃饭发现一条面包虫,给了狱友喂乌鸦,居然因为是活虫子,被动物保护协会以虐待动物叫停拍摄。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同样也是受制于ESG原则,就问你离不离谱!
他说你好你就是好,他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用这套方法干你,现在出海的公司越来越多,很多都要在ESG原则上踩坑。
知道这些,对工作直接帮助并不大,但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国内海外的做事风格,对平台的认知更深刻,能从宏观上提升判断力。
比如,国内平台监管没有那么苛刻,所以底线更低,所有用户数据都要,各种杀熟、默认互通内部产品的用户数据、人为操控流量等,都会给你安排上。
再比如投国内一款产品,当天流量质量不太行,跟直客沟通后,直客居然说能给你的包推优质流量,第二天流量质量居然真的变好了!
当时我就傻眼了,这在海外业务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海外当然也想这么干,毕竟能提高利润,不过受法律、政策束缚,再加上思维本身差异,懒得干那么多体力活,希望更多交给机器解决,然后自己去度假,周末也找不见人。
四、合作人员
国内产品上线大推,直客驻场办公,还给你送流水破亿蛋糕,配上大麦祝福。
你要某某产品数据,给你看!
你要优质人群包,给!
你要其他隐秘的流量加成,给!
从北京飞到广州专门请你吃饭,没问题!
同时,如果买了三方服务,比如归因、素材工具什么的,也一定把你伺候到位。
但到了海外,产品上线,对方会提前视频会议讲一讲大盘情况,给出一些没有那么详细的建议,同时推一推自己KPI强压的某个新功能。
你要某某产品数据,不给!
你要人群包,没有!
你要流量加成,做梦呢?
周末或者节假日出了问题,或者有投放相关的问题要咨询客户经理,不好意思,对方的头像改为度假中,回来后回消息。
在度假结束前您是找不到他的!
做海外归因的这几家,也都是外企,你是大甲方花重金买他们的归因系统,出了问题人家在度假,照样不鸟你。
自己去系统上面提交ticket,剩下的交给等待。
五、投放操作和素材
这些差异也非常大,要讲清楚,没有个几百万字是不行的。
这么鸡贼的我,当然不会写这些了嘻嘻。
 
参考文献链接
posted @ 2025-05-25 05:03  吴建明wujianming  阅读(46)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