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35年内的七大确定性:看清趋势,提前布局

过去四十年,“发展”是主旋律,我们习惯了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然而未来十年,“稳定”将成为新的关键词,无论是内部治理还是外部环境。

在这个转型期,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定性”,将成为我们把握未来的关键钥匙。

确定性一:银发经济浪潮势不可挡

1962-1973年间出生的2.8亿人口,将在未来十年步入62-73岁区间。意味着这些人,绝大部分还走不了。不仅数量庞大,且普遍具有健康活力、消费能力和数字化基础。

围绕他们的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社交陪伴、智慧养老等需求,将催生出一个庞大而多元的“银发经济”生态圈。从适老化改造到老年教育,从老年旅游到康复护理,机遇无处不在。

确定性二:孤独经济持续扩张

个体意识觉醒的代价之一,是普遍加深的孤独感。这种情绪将强力拉动“陪伴经济”、“孤独经济”和“一人经济”的繁荣。

如宠物产业、线上社交、虚拟陪伴(如AI伴侣)、单人食宿服务、迷你KTV、单人健身房等细分领域将持续增长。如何为孤独的现代灵魂提供温暖、便捷、有尊严的解决方案,是巨大的市场命题。

确定性三:互联网效率红利见顶,服务体验为王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赋能”和效率提升已触及天花板,简单粗暴的“互联网+”模式难以为继。

未来的增长点将回归服务业本身: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流程,更重要的是——打造不可替代的极致服务体验。

谁能提供更人性化、更个性化、更有温度的服务,谁就能赢得用户。

确定性四:AI与机器人重构生产力,人的价值被重新定义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将大规模替代人类体力劳动和危险工作,甚至侵入大量标准化、程序化的脑力劳动领域。

人与人之间的“聪明”比拼,或知识储备的差异,将逐渐被抹平。

未来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向两大方向:一是提出关键问题的创造力(本质是洞察力与想象力);二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软实力(共情、协作、领导力)。

教育体系和个人能力培养需为此提前转型。

确定性五:就业重心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主基调下,稳住就业率是重中之重。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矿)和第二产业(工业生产制造)因自动化程度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将持续减弱。

新增就业岗位将主要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流通领域。

从社区服务到专业咨询,从物流配送至文化娱乐,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极大拓展。

确定性六:电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锚点

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必须绑定强大的“基础货币”。

黄金时代已成过去,石油美元体系面临挑战,我觉得未来应该属于“电力”。

中国全力推进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其战略意图远超清洁能源本身:抢占未来全球能源(尤其是电力)的定价权和输出权。

要实现“电力人民币”,大前提有两个:电力的大规模、高效储存技术(如新型储能)和超远距离、低损耗传输技术(如特高压、无线输电),这两个将成为决定胜局的关键,也是巨大的投资与创新机遇。

确定性七:陆权复兴——地缘经济重心转向

传统海洋文明国家转向“逆全球化”,依赖港口的贸易模式增长见顶,但也不会迅速衰退。

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方向将转向陆路接壤地区,一带一路战略是有先见之明的。

我看目前的重心是两个:

一是东南亚,地理位置毗邻,互联互通(公路、铁路)日益便捷,是产业转移、市场拓展、文化辐射的核心区。

二是新疆(及中亚),作为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门户,“一带一路”西向桥头堡地位凸显,其能源、物流枢纽价值将迎来历史性回归。自古中原繁荣稳定后,必定经略西域。

看清趋势,不等于能预知所有细节。

但在这七大确定性的框架下行动,无疑比摸黑前进更有方向感。

一、大学生 & 职场新人:在“效率机器”与“人性价值”间找定位

接受一个现实——传统意义上“稳定”的、可被流程化和标准化的白领岗位(如基础数据处理、初级文职、标准化客服)会加速被AI取代。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能力构建锚点:

硬核技能+跨界融合: 不要只学单一技能。例如:学编程的,要懂点设计思维和用户心理学;学医的,要了解数据分析和健康管理技术;学文科的,更要掌握内容创作、社群运营、数据分析等实用工具。成为“T型人才”(一专多能)是基础。

核心能力聚焦: 刻意锻炼创造力(发现问题、提出新思路)和人际连接力(深度沟通、共情、协作、领导)。参加项目制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甚至学习戏剧表演、辩论,都是好方法。

拥抱“服务”本质: 理解未来经济是“人的经济”。任何专业,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需求(尤其是体验、情感、陪伴)。实习和兼职,优先选择能直接接触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岗位。

摒弃“一考定终身”或“一职定乾坤”的旧观念。终身学习、灵活就业(自由职业、项目制合作)、甚至阶段性“间隔年”去探索自我和社会需求,将成为常态。

二、35岁+的白领:从“可替代零件”到“价值枢纽”

年龄不是原罪,可替代性才是。关键在于是否积累了难以被AI和年轻人快速复制的独特价值。

转型路径可参考如下

纵向深化: 在专业领域成为真正的“专家”或“老师傅”。不仅懂操作,更要懂原理、懂行业、懂客户深层次需求,能解决复杂、非标问题。经验也是护城河。

横向拓展: 将多年积累的行业知识、人脉资源、管理经验转化为服务能力。例如:技术大牛转型解决方案顾问或技术培训师;销售精英转型客户成功经理或渠道赋能专家;管理者转型独立咨询顾问或创业教练。

拥抱“银发经济”与“陪伴经济”: 自身年龄增长,反而更理解同龄人需求。考虑转向健康管理、养老规划、心理咨询(需资质)、高端旅游定制、社区服务管理等与“人”深度连接的领域。

关键行动:

从现在开始构建个人品牌(线上知识分享、行业社群活跃度)、维护并激活人脉网络、持续投入学习(尤其关注AI工具的应用、新服务模式)。

三、老年人群:拥抱“第二人生”,规划“有质量的晚年”

健康是核心资产,积极进行健康管理(定期体检、科学饮食运动),这是享受晚年生活和降低照护成本的基础。关注数字化健康监测工具和服务。

做好财务规划与风险管理,如审视养老金、储蓄、保险配置。考虑以房养老、养老社区等多元化选择。警惕金融诈骗。

社交与价值再创造:

主动融入: 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社交软件,参与线上线下老年大学、兴趣社群,对抗孤独感。

发挥余热: 利用经验优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担任顾问、传授技艺(如手工艺、传统文化),甚至参与适老产品设计反馈,在“银发经济”中找到参与感和价值感。

规划居住方式: 提前了解并考察不同养老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旅居养老),结合自身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和子女情况做出选择。

四、家长:培养“AI时代的原住民”

超越“应试”,回归“育人”,未来拼的不是知识记忆和刷题速度(AI更强),而是好奇心、探索欲、批判性思维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的教育重点:

保护好奇心与创造力: 鼓励提问、动手实验、艺术表达,容忍“失败”的探索过程。

强化情商与人际能力: 培养同理心、沟通协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参与团队运动、戏剧活动、社区项目很有效。

数字素养是基础: 不是简单会用电脑手机,而是理解技术逻辑、具备信息甄别能力、掌握利用AI工具辅助学习和创造的方法,并建立良好的数字伦理观。

热爱生活与真实体验: 多接触大自然,参与家务劳动,体验不同职业(哪怕只是观察),培养生活技能和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

同时,家长的角色也得转变,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兴趣引导者”、“资源连接者”和“品格塑造者”。

五、低收入人群 & 体力劳动者:技能升级与“服务化”转型

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岗位被机器人替代是必然。但需要灵活性、临场判断力、人际互动和情感投入的服务型岗位需求会激增。

所以转型方向如下:

技能升级: 学习操作、维护、管理机器人和智能设备的技能(如工业机器人运维、智能家居安装调试)。电工、管道工、高级装修工等技术工种仍有很大需求,需持续精进。

转向“人情味”服务: 深耕需要面对面、个性化、情感投入的服务领域,如:

1)高端/个性化服务: 高级家政(收纳、育儿、护理)、私人厨师、宠物美容/训练师、健身教练(尤其针对特殊人群)、婚礼/活动策划执行。

2)社区服务: 社区养老助老员、康复理疗辅助人员、社区便民维修、儿童课后看护。

3)体验经济相关: 导游(尤其文化深度游)、手工艺作坊导师、个性化旅游服务司机。

3. 拥抱平台经济: 利用外卖、即时配送、网约车、技能服务平台(如维修、家政)灵活就业,但需注意积累口碑和客户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和独特性。

最关键的,还是提升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打造个人服务品牌和口碑。我觉得没必要嘲笑“主理人”,绝大部分人以后都会转到这上面来。

六、企业家 & 创业者:在确定性中寻找增长新引擎

在未来的业务经营、产品定位、战略方向上,可能会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All in 服务业: 无论原有行业是什么,思考如何增加“服务”属性,提升客户体验。制造业要转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如提供设备租赁、远程运维、数据服务);纯服务业则要追求极致体验和个性化。

关注或深耕“银发”与“孤独”: 这是未来十年最确定的两大需求池。开发适老化产品/服务(健康监测、智慧养老、老年教育娱乐、社交平台)、提供情感陪伴解决方案(宠物相关、线上线下社交活动、心理健康服务、文化体验)。

拥抱AI与自动化: 不是替代人,而是解放人。将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让员工专注于创造性和客户互动。投资能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的数字化工具。

布局“电力生态链”: 关注储能技术、高效输电、智能电网、电力相关服务(如能源管理咨询、节能改造)等领域的投资或合作机会。

关注陆权市场: 如东南亚、新疆及中亚地区,理解当地需求和文化;关注能源、物流、基建、消费升级机遇。

同时在内部的组织变革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人才结构重塑: 增加具备创造力、人际连接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员工比例。重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培训新人上的价值。

文化转型: 建立以客户体验为中心、鼓励创新和协作的文化。扁平化、项目制、灵活用工模式将更普遍。

模式创新: 探索轻资产运营、订阅制服务、社区化运营等模式,增强客户粘性。

结语:在流动中锚定,在变化中生长

无论你身处哪个阶段,扮演何种角色,行动的核心逻辑都指向:

强化“人”的优势: 创造力、情感连接、深度服务。

拥抱技术作为工具: 善用AI和自动化提升效率,而非被其取代。

聚焦“服务”与“体验”: 这是未来价值创造的核心领域。

保持终身学习与开放心态: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豪赌,而是持续动态调整的航行。 手握这七张“明牌”,结合自身的坐标与资源,审慎规划,大胆尝试,就有更大可能在2035年的新图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的位置。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

—— 阿兰·凯

posted on 2025-08-11 21:00  欢笑一声  阅读(30)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