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方法(1)

今天下午上了(物理)专业英语阅读课,在课上老师谈到怎么学英语语法,听了以后发现可以借此完善我的学习方法。首先,整理一下这节课记录的东西。

课题内容纪录:

翻译:他老了。

在逻辑上只需要He、old这两个单词就够了,当你看到这两个单词或者说听到,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他老了。但是,语言不止要逻辑,因为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既然要交流,就意外着要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换句话说,逻辑决定你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语法的作用,则是把你的意思无歧义的告知别人,这时,单单靠He、old这两个词是不够的,加上语法后就变成了He is old,这样才能无歧义的告诉别人,你想说的是:他老了。

一切语法都是为了消除歧义而诞生的,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你先抓到主干词,在逻辑上想好他可能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再从语法上去仔细的处理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就好了

举例:

He is old。

Is是动词,old是形容词。形容词都是修饰主语而不是修饰动词的,所以你不会认为old是修饰is,is在这里并没有真正的意思。以后当你看到主+谓+形容词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只看主+形容词就看出大概的意思了,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主干词。

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

这是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既然是宣告一个国家独立的文件的第一句话,那么就一定是别具匠心的,绝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百度一下,解释不外乎两种比较多:人人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其实这两种翻译都是错误的。

首先,如果没有第一个例子,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病句,因为equal是一个形容词,怎么会有形容词放在动词后面的呢?(想一想,一个国家的独立宣言,还是第一句话,肯定是经过层层审核的,不是一拍脑袋就发表的,怎么可能有错!)不应该是副词修饰动词么?通过第一个例子我们知道这是修饰All man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翻译的答案:人人平等和人人生而平等。

人人平等,为什么我们不说All man are equal?(句子1)

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我们不说All man are born equal?(句子2)

为什么要用created呢?逻辑决定语法,让我们逻辑分析一下。

人人平等,真的平等?人人生而平等,真的?现在只要是稍微正常的都觉得这两个翻译的内容都是滑稽可笑的!思聪出生就比你有钱,是富二代,哪来的平等;有钱人和穷人的地位一样么?怎么可能平等!那么怎么可能拿这种话作为一个国家宣言的第一句话,太假了!从逻辑上就没通,也就是说,这句英文就没想表达这个意思!所以不会是上面的句子1和2。在中国,created这个词是创造的意思,是被用烂的词,什么都可以用创造,创造了汽车,创造了轮船等等,可是在西方,created这个词是耐人寻味的,这个词是独属于上帝的,这个词只有上帝创造的东西才能用!所以,这句话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如果硬是要翻译为中文,应该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句话别具匠心之处就在于此!在不理解created这个词的特殊背景的国家,或者说对于无神论者,是不会理解到这一层意思的,也就不会得罪无神论者,会理解为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宗教国(如果独立宣言第一句话就出现god这个词,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宗教国了),而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宗教国,也不会得罪,因为这里隐含了上帝在其中。谁都不得罪,就是别具匠心之处!

不要抠书上翻译的中文,要从表达的意思上抠。

语法中只有大概百分之10到30的东西是死记硬背的,其它的都是遵循“消除句子歧义”的原则除非得到的,这些是不用背的东西。这些要背的有哪些呢?主+谓+宾这个结构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结构中主和谓是句子的主干,是必须要有的,一个再长的句子,你找准这两个就能知道大概的逻辑意思,剩下的就是细枝末节的补充(并不是说细枝末节就不重要了)。

我死你---这个句子从逻辑上看是不对的

死在这是谓语作用,对于这个死字后面是不能直接加宾语的,逻辑有问题,所以,死这个单词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后面之间加宾语。如果是“我杀死你”,杀死这个动作后面就可以跟宾语了,所以说I kill you这句话是对的。

It is ok that he kills bad person,杀坏人是可以的。

你不能说He kills bad person is ok,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的区别在于,上面那句只有一个谓语,that后面那一堆其实是装进it里去了,(即那些都打包后用it来代表了),而下面那句则有两个谓语,kill 和is。如果我们语法没规定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和谓语,那么下面那句能有哪些意思呢?

He kills,bad person is ok他杀人,他是坏人但也没事。

He kills bad person is ,ok他杀坏人,没错。

所以,为了消除歧义,语法规定,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和谓语。这时候,我们用语法来修改He kills bad person is ok该怎么改?首先,只能有一个主语,我们要把那一长串的主语打包起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或者词来代替就最好了,于是我们想到了用it来代替he kills bad person,然后是只能有一个谓语,就选is吧,这样看来,我们得出的句子就是it is ok that he kills bad person。(主干是it is ok,细枝末节是it所表示的是什么,以及怎么用that来连接整个句子)

 

以上,就是这节课老师所述大概内容,听完后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至于能影响多少我的英语学习,我也不知道。

老师说的这些是有局限性的,你一个初学者,怎么判断什么东西是“基本的逻辑“的知识,什么东西是需要背的,什么东西是”细枝末节“的知识?这些东西,怕是沉浸多年才能知道的吧。

回来后我细细思考,如果说这种学语法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轻松和简单,不枯燥,那么最大的缺点就是你无法区分什么是细枝末节什么是重点内容。老师没说怎么解决,但是我注意到老师说,语法你只要把基本的学会了,其它的东西在阅读中遇到了再想,比如一个动词是系动词还是实义动词啥的,你别翻字典查这个单词,然后把下面一大堆的例句什么的全部学一边,你这样学学到死都学不好,除非你是记忆力超群的那种人。你得通过大量的阅读,用逻辑去阅读,去理解为什么这个语法是这样的,内化之,这样坚持个一年三年,你就可以出山了。

我回来想了想,这种方法和我的学习方法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妙啊!遇到什么学什么,想干什么不懂了就现场学。

所以,我可以充分的把这种思想的长处吸纳进我的体系中!在学习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别落入“知识浩瀚“的陷阱,就像写一个程序,一开始需求是a,那么在写的时候就别考虑如果以后加了需求b该怎么写?应该就老老实实的按需求是a的方式去写,以后需要加b的时候再考虑怎么写一个需求a+b的程序,这样多来几次后就知道,在写需求是a的时候,怎么写能在需要加入需求b的时候更好的更方便的更快的写出一个需求a+b的程序。简单的说,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避免做当前情况下的无用功。

这种思想吸纳进我的体系中后不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坏处:你怎么知道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无用功?

就目前看来,我觉得这个缺点可以用以下几点来弥补:

跟着兴趣和目标来选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这种方式能纠正什么坏处?第一,因为这是你当前所必须的东西或者是你感兴趣的东西,你不会有厌恶心理,为什么说查字典学单词的方法不可取,原因之一就是看到那么多要学的东西,你会产生抵抗心里,觉得我去那么多绝逼啃不完啊!但是,若是你喜欢的东西,就降低了这种心理的影响。而且,还筛选了知识,虽然不一定是“基础的逻辑”知识,可能是“细枝末节“的知识。

时刻反思,并把内容整理后当文章发出去,与他人探讨。

反思什么呢?反思的东西,是你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在反思中把这些东西整理在笔记本上,思考如果本子上的东西拿来当教案,能不能教会一个学生?能不能说清楚这一页目标是什么,内容概况是什么,能不能在许久未翻后再看也能看懂(能做到这些就等于能通过这些内容当教案教会学生,这是我听教法课和准备物理教案时想到的,懂一个东西,和把一个东西写出来并教会学生是两种不同境界的熟练度。)这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定期整理笔记,回顾笔记。这一点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基础的逻辑”。

什么是“细枝末节“的知识,什么是“基础的逻辑”的知识?前面我说过,除了沉浸此道数年的人是分辨不出的,是一个重大缺陷,但是,通过这种反思,你就能用一种取巧的方式来部分的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首先通过1,你筛选掉了许多的知识,虽然其中可能筛掉了重要的东西,但是别忘了,既然是基础的东西,那么必然会出现在所有问题里,也就是说,不管你运气有多差,大浪淘沙,沙子里总会有黄金的线索和一部分的黄金(这里的黄金指“基础的逻辑”的知识),而第二步中你会对这些东西进行反复的反思,这个过程,我相信,是足以找到黄金的线索,从而最终将我引回正途的!

 

跟着好老师学东西自然好,老师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细枝末节,是一种大局观下的审视,但是不可能你运气那么好,好到什么问题上你都能找到这么一个好老师,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当学生也当老师!既然不能大局观下审视,那么我就从部分审视上一步步的把自己引向正确的道路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会艰苦,也许会艰辛,但是这至少是一条我知道的明路。

这样的路,注定会有错误的迷途,所以利用网络知识的“交叉检验“就是一个重要的纠错工具,什么是网络知识的交叉检验?就是说,对一个你不懂的知识,当你认为这是不可放过的知识时,去百度,去知乎,去问人,去看书,去查文献(于编程而言,目前看来还要加上看技术文档和好的程序代码,或者自己亲自动手写测试程序验证)。而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地方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把这些解释交叉的对比,检验正确,防止被错误的信息蒙蔽。这是学习时候的纠错利器。

那么学习方法上的纠错利器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只能是不断的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判断学习方法会不会有问题,有什么问题,然后想办法搞定了。然后,把这些东西通通写成一篇文章,发到社交网络和专业论坛上,获取意见。(社交上发是为了不闭门造车,可能会有食不知肉糜的情况;发专业论坛,是为了能获得专业的见解)

以上。

posted on 2017-05-17 21:23  wuduojia  阅读(2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