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s定义

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如Netscape Navigator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SQL ServerOracle、MYSQL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2b/s架构

随着Internet和WWW的流行,以往的主机/终端和C/S都无法满足当
B/S架构 B/S架构
前的全球网络开放、互连、信息随处可见和信息共享的新要求,于是就出现了B/S型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它是C/S架构的一种改进,可以说属于三层C/S架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
第一层是浏览器,即客户端,只有简单的输入输出功能,处理极少部分的事务逻辑。由于客户不需要安装客户端,只要有浏览器就能上网浏览,所以它面向的是大范围的用户,所以界面设计得比较简单,通用。
第二层是WEB服务器,扮演着信息传送的角色。当用户想要访问数据库时,就会首先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WEB服务器统一请求后会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访问数据库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SQL语句实现的。
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存放着大量的数据。当数据库服务器收到了WEB服务器的请求后,会对SQL语句进行处理,并将返回的结果发送给WEB服务器,接下来,WEB服务器将收到的数据结果转换为HTML文本形式发送给浏览器,也就是我们打开浏览器看到的界面。
 
3.b/s工作原理
B/S架构采取浏览器请求,服务器响应的工作模式。
B/S结构工作原理 B/S结构工作原理
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去访问Internet上由Web服务器产生的文本、数据、图片、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等信息;
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在这种结构中,将许许多多的网连接到一块,形成一个巨大的网,即全球网。而各个企业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Internet。
在 B/S 模式中,用户是通过浏览器针对许多分布于网络上的服务器进行请求访问的,浏览器的请求通过服务器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及相应的信息返回给浏览器,其他的数据加工、请求全部都是由Web Server完成的。通过该框架结构以及植入于操作系统内部的浏览器,该结构已经成为了当今软件应用的主流结构模式
 
4b/s优缺点
 

优点

B/S架构最大的优点是总体拥有成本低、维护方便、 分布性强、开发简单,可以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就能 实现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 [3] 
首先,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所以客户机越来越“瘦”,而服务器越来越“胖”是将来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这对用户人力、物力、时间、费用的节省是显而易见的,惊人的。因此,维护和升级革命的方式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
其次,成本降低,选择更多。
大家都知道windows在桌面电脑上几乎一统天下,浏览器成为了标准配置,但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上windows并不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现在的趋势是凡使用B/S架构的应用管理软件,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而且安全性高。所以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是很多的,不管选用那种操作系统都可以让大部分人使用windows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电脑不受影响,这使的最流行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快速发展起来,Linux除了操作系统是免费的以外,连数据库也是免费的,这种选择非常盛行。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

缺点

虽说B/S架构有很多优越性,但是也不可避免有些缺陷。不过,在理论上,既然B/S是C/S的改进版,缺点应该不是很多。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问题。
最大的缺点就是通信开销大、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较难保障。 [3] 
由于B/S架构管理软件只安装在服务器端(Server)上,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用户界面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Server)端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所有的客户端只有浏览器,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做硬件维护。但是,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重,一旦发生服务器“崩溃”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许多单位都备有数据库存储服务器,以防万一
 
5 c/s与b/s
 
硬件环境的比较
CS建立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局域网之间再通过专门服务器提供连接和数据交换服务。在CS结构中,客户机和服务器都需要处理数据任务,这就对客户机的硬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BS结构建立在广域网之上,不必配备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虽然对客户端的硬件要求不是很高,只需要运行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但服务器端需要处理大量实时的数据,这就对服务器端的硬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体来讲,BS结构相对CS结构能够大大降低成本。 [1] 
系统维护 、 升级的比较
CS结构中的每一个客户机都必须安装和配置相关软件,如操作系统、客户端软件等。当客户端软件需要维护、升级,即使只是增加或删除某一功能,也需要逐一将CS结构中所有的客户端软件卸载并重新安装。如果不进行升级,可能会碰到客户端软件版本不一致而无法工作的情况。BS结构中每一个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而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维护、升级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服务器端进行,如果系统需要升级,只需要将升级程序安装在服务器端即可。
系统安全的比较
CS结构采取点对点的结构模式,数据的处理是基于安全性较高的网络协议之上。另外,CS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它可以对权限进行多层次的校验,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安全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BS结构采取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开放式结构模式,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的管理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况且网络安全技术尚未成熟,需不断发现、修补各种安全漏洞。
用户接口的比较
CS结构多是建立在Windows平台上,表现方法有限,对程序员普遍要求较高。BS结构是建立在浏览器上,有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现方式与用户交流。
处理上的比较
CS结构建立在局域网上,处理面向在相同区域的比较固定的用户群,满足对安全要求高的需求,与操作系统相关。BS结构建立在广域网上,处理面向分散的地域的不同的用户群,与操作系统关系较少。另外,BS的处理模式与CS处理模式相比,简化了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操作系统、浏览器即可。
软件重用的比较
CS结构软件可从不可避免的整体性考虑,构件的重用性不如在BS要求下构建的重用性好。BS对应的是多重结构,要求构建相对独立的功能,能够相对较好的重用。
系统速度的比较
CS结构在逻辑结构上比BS结构少一层,对于相同的任务,CS结构完成的速度总比BS结构快,使得CS更利于处理大量数据。另外,由于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
交互性与信息流的比较
CS结构的交互性很强,在CS结构中,客户机有完整的客户端软件,能处理大量的、实时的数据流,响应速度快。BS结构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交互能力,但交互能力很有限。CS的信息流单一,而BS结构可处理如B-B、B-C、B-G等信息并具有流向的变化。
 
B/S架构是从C/S架构改进而来,可以说是三层C/S架构,由此可见两者关系不一般。B/S从C/S中脱离而出,后来随着WEB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B/S一举成为当今最流行的网络架构。两种架构都在各自岗位上虎虎生威,它们各有千秋,都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架构。在响应速度,用户界面,数据安全等方面,C/S强于B/S,但是在业务扩展和适用www条件下,B/S明显胜过C/S。可以这么说,B/S的强项就是C/S的弱项,反之亦然。它们各有优缺点,相互无法取代。 [4] 
C/S结构与B/S结构两种模式各自拥有其特色优势,在不同的系统环境与操作平台下,选择较为接近或交叉进 行混合模式的使用,可以保证数据的敏感性、安全性和稳定发展,还可以加强对数据库的修改与新增记录的操作。 对客户端程序进行保护,提高资源数据的交互性能,实现系统维护成本较低、维护方式较简便、布局更合理、网络数据使用效率较高的目的,采用C/S与B/S混合模式才是最佳方案。 [3] 
两者主要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C/S与B/S不同点
  
  C/S B/S
硬件环境 专用网络 广域网
安全要求 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强 面向不可知的用户群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程序架构 更加注重流程系统运行速度可较少考虑 对安全以及访问速度都要多重的考虑,是发展趋势
软件重用
系统维护 升级难 开销小,方便升级
处理问题 集中 分散
用户接口 与操作系统关系密切 跨平台,与浏览器相关
信息流 交互性低 交互密集
 
 
6 c/s定义
服务器-客户机,即Client-Server(C/S)结构。C/S结构通常采取两层结构。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客户机负责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
 
7 c/s解构简介
服务器-客户机,即Client-Server(C/S)结构。C/S结构通常采取两层结构。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客户机负责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
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接受用户的请求,并通过网络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服务器接受客户机的请求,将数据提交给客户机,客户机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服务器还要提供完善安全保护及对数据完整性的处理等操作,并允许多个客户机同时访问服务器,这就对服务器的硬件处理数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C/S结构中,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服务器部分和客户机部分。服务器部分是多个用户共享的信息与功能,执行后台服务,如控制共享数据库的操作等;客户机部分为用户所专有,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C/S结构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它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但是C/S结构缺少通用性,系统维护、升级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进一步的数据拓展困难较多,所以C/S结构只限于小型的局域网
 
8 c/s 优缺点

优点

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作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2)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在数据库应用中,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是由服务器程序和客户应用程序分别独立进行的,并且通常把那些不同的(不管是已知还是未知的)前台应用所不能违反的规则,在服务器程序中集中实现,例如访问者的权限,编号可以重复、必须有客户才能建立订单这样的规则。所有这些,对于工作在前台程序上的最终用户,是“透明”的,他们无须过问(通常也无法干涉)背后的过程,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一切工作。在客户服务器架构的应用中,前台程序不是非常“瘦小”,麻烦的事情都交给了服务器和网络。在C/S体系下,数据库不能真正成为公共、专业化的仓库,它受到独立的专门管理 [3]  。

缺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办公和分布式办公越来越普及,这需要我们的系统具有扩展性。这种方式远程访问需要专门的技术,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专门的设计来处理分布式的数据。
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首先涉及到安装的工作量,其次任何一台电脑出问题,如病毒、硬件损坏,都需要进行安装或维护。特别是有很多分部或专卖店的情况,不是工作量的问题,而是路程的问题。还有,系统软件升级时,每一台客户机需要重新安装,其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
对客户端的操作系统一般也会有限制。可能适应于Win98, 但不能用于Windows2000或Windows XP。或者不适用于微软新的操作系统等等,更不用说Linux、Unix等。[1](目前,大多数客户端都适应win XP系统,但对微软新的操作系统或其他开发系统就兼用不了。)
传统的C/S体系结构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只是系统开发一级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Client端还是Server端都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由于没能提供用户真正期望的开放环境,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 加之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已经很难适应百台电脑以上局域网用户同时使用。而且代价高, 效率低 [4]  。
C/S架构的劣势还有高昂的维护成本且投资大。首先,采用C/S架构,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库平台来实现数据库数据的真正“统一”,使分布于两地的数据同步完全交由数据库系统去管理,但逻辑上两地的操作者要直接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才能有效实现,有这样一些问题,如果需要建立“实时”的数据同步,就必须在两地间建立实时的通讯连接,保持两地的数据库服务器在线运行,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既要对服务器维护管理,又要对客户端维护和管理,这需要高昂的投资和复杂的技术支持,维护成本很高,维护任务量大。
其次,传统的C/S结构的软件需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系统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十分快,代价高和低效率已经不适应工作需要。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更是猛烈冲击C/S,并对其形成威胁和挑战。
 
9 http协议定义
 
http是一个简单的请求-响应协议,它通常运行在TCP之上。它指定了客户端可能发送给服务器什么样的消息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响应。请求和响应消息的头以ASCII码形式给出;而消息内容则具有一个类似MIME的格式。这个简单模型是早期Web成功的有功之臣,因为它使得开发和部署是那么的直截了当
 
10 http协议简介
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发源于欧洲日内瓦量子物理实验室CERN,正是WWW技术的出现使得因特网得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这项基于TCP/IP的技术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迅速成为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Internet上的规模最大的信息系统,它的成功归结于它的简单、实用。在WWW的背后有一系列的协议和标准支持它完成如此宏大的工作,这就是Web协议族,其中就包括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在1990年,HTTP就成为WWW的支撑协议。当时由其创始人WWW之父蒂姆·贝纳斯·李(TimBerners—Lee)提出,随后WWW联盟(WWW Consortium)成立,组织了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发布HTTP协议。 [2] 
HTTP是应用层协议,同其他应用层协议一样,是为了实现某一类具体应用的协议,并由某一运行在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来实现其功能。HTTP是一种协议规范,这种规范记录在文档上,为真正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的HTTP的实现程序。
HTTP协议是基于C/S架构进行通信的,而HTTP协议的服务器端实现程序有httpd、nginx等,其客户端的实现程序主要是Web浏览器,例如Firefox、InternetExplorer、Google chrome、Safari、Opera等,此外,客户端的命令行工具还有elink、curl等。Web服务是基于TCP的,因此为了能够随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Web服务器需要监听在80/TCP端口。这客户端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就可以通过HTTP协议进行通信了。
 
11http 协议工作原理
 
HTTP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且面向连接的。典型的HTTP事务处理有如下的过程: [8] 
(1)客户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2)客户向服务器提出请求;
(3)服务器接受请求,并根据请求返回相应的文件作为应答;
(4)客户与服务器关闭连接。
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HTTP连接是一种一次性连接,它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当服务器返回本次请求的应答后便立即关闭连接,下次请求再重新建立连接。这种一次性连接主要考虑到WWW服务器面向的是Internet中成干上万个用户,且只能提供有限个连接,故服务器不会让一个连接处于等待状态,及时地释放连接可以大大提高服务器的执行效率。 [8] 
HTTP是一种无状态协议,即服务器不保留与客户交易时的任何状态。这就大大减轻了服务器记忆负担,从而保持较快的响应速度。HTTP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协议。允许传送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它通过数据类型和长度来标识所传送的数据内容和大小,并允许对数据进行压缩传送。当用户在一个HTML文档中定义了一个超文本链后,浏览器将通过TCP/IP协议与指定的服务器建立连接。 [8] 
从技术上讲是客户在一个特定的TCP端口(端口号一般为80)上打开一个套接字。如果服务器一直在这个周知的端口上倾听连接,则该连接便会建立起来。然后客户通过该连接发送一个包含请求方法的请求块。
HTTP规范定义了9种请求方法,每种请求方法规定了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用的请求方法是GET和POST。服务器将根据客户请求完成相应操作,并以应答块形式返回给客户,最后关闭连接
 
12http协议运作方式
在WWW中,“客户”与“服务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连接期间,即在某个连接中的客户在另一个连接中可能作为服务器。基于HTTP协议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信息交换过程,它分四个过程:建立连接、发送请求信息、发送响应信息、关闭连接。 [7] 
HTTP协议是基于请求/响应范式的。一个客户机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请求方式的格式为,统一资源标识符、协议版本号,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客户机信息和可能的内容。服务器接到请求后,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其格式为一个状态行包括信息的协议版本号、一个成功或错误的代码,后边是MIME信息包括服务器信息、实体信息和可能的内容。
图3 http运作方式的一种 图3 http运作方式的一种
其实简单说就是任何服务器除了包括HTML文件以外,还有一个HTTP驻留程序,用于响应用户请求。你的浏览器是HTTP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当浏览器中输入了一个开始文件或点击了一个超级链接时,浏览器就向服务器发送了HTTP请求,此请求被送往由IP地址指定的URL。驻留程序接收到请求,在进行必要的操作后回送所要求的文件。在这一过程中,在网络上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已经被分成一个或多个数据包(packet),每个数据包包括:要传送的数据;控制信息,即告诉网络怎样处理数据包。TCP/IP决定了每个数据包的格式。如果事先不告诉你,你可能不会知道信息被分成用于传输和再重新组合起来的许多小块。
许多HTTP通讯是由一个用户代理初始化的并且包括一个申请在源服务器上资源的请求。最简单的情况可能是在用户代理(UA)和源服务器(O)之间通过一个单独的连接来完成。
当一个或多个中介出现在请求/响应链中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一些。中介有三种:代理(Proxy)、网关(Gateway)和通道(Tunnel)。一个代理根据URI的绝对格式来接受请求,重写全部或部分消息,通过URI的标识把已格式化过的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网关是一个接收代理,作为一些其它服务器的上层,并且如果必须的话,可以把请求翻译给下层的服务器协议。一个通道作为不改变消息的两个连接之间的中继点。当通讯需要通过一个中
 
13http协议报文格式
 
HTTP报文由从客户机到服务器的请求和从服务器到客户机的响应构成。请求报文格式如下: [7] 
请求行 - 通用信息头 - 请求头 - 实体头 - 报文主体
请求行以方法字段开始,后面分别是 URL 字段和 HTTP 协议版本字段,并以 CRLF 结尾。SP 是分隔符。除了在最后的 CRLF 序列中 CF 和 LF 是必需的之外,其他都可以不要。有关通用信息头,请求头和实体头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相关文件。
应答报文格式如下:
状态行 - 通用信息头 - 响应头 - 实体头 - 报文主体
状态码元由3位数字组成,表示请求是否被理解或被满足。原因分析是对原文的状态码作简短的描述,状态码用来支持自动操作,而原因分析用来供用户使用。客户机无需用来检查或显示语法。有关通用信息头,响应头和实体头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相关文件。
 
14 web服务器工作原理
Web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一般可分成如下4个步骤:连接过程、请求过程、应答过程以及关闭连接。下面对这4个步骤作一简单的介绍。连接过程就是Web服务器和其浏览器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连接。查看连接过程是否实现,用户可以找到和打开socket这个虚拟文件,这个文件的建立意味着连接过程这一步骤已经成功建立。请求过程就是Web的浏览器运用socket这个文件向其服务器而提出各种请求。应答过程就是运用HTTP协议把在请求过程中所提出来的请求传输到Web的服务器,进而实施任务处理,然后运用HTTP协议把任务处理的结果传输到Web的浏览器,同时在Web的浏览器上面展示上述所请求之界面。关闭连接就是当上一个步骤--应答过程完成以后,Web服务器和其浏览器之间断开连接之过程。Web服务器上述4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相联,逻辑性比较强,可以支持多个进程、多个线程以及多个进程与多个线程相混合的技术
 
15ava web 开发环境与搭建
 
 
posted on 2020-05-11 14:03  王派  阅读(31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