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代码》读书笔记01
在代码作业里规避“未来的坑” 读《梦断代码》时,最让我有共鸣的不是Chandler项目的宏大愿景,而是团队在写代码、改bug时的手忙脚乱——这像极了我每次赶编程作业的场景。作为还没接触过真实项目的大学生,我总觉得“代码能跑就行”,却忽略了很多看似微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梦断代码》中团队陷入困境的根源。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代码习惯,也让我明白:好的程序员,从学生时代就要学会规避“梦断”的风险。
一、过去的我:“能跑就交” 的代码陋习
我过去写编程作业,总抱着 “先跑通再说” 的心态,很少考虑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比如大一学 C 语言时,老师让写一个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我为了快速完成,把所有功能都写在 main 函数里,变量名用 a、b、c 代替,也没有任何注释。
当时代码确实能运行,我也顺利交了作业,但后来老师让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 “成绩排序” 功能时,我翻自己的代码都找不到对应的逻辑 —— 不知道哪个变量存的是成绩,也不知道哪段代码是计算总分。最后只能重新写一遍,反而花了更多时间。这和书中 Chandler 团队 “代码混乱、缺乏规范” 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我的 “项目” 只有一个作业,影响范围更小。如果未来进入职场,这样的代码习惯只会让自己和团队陷入困境。
二、遇到的问题:“临时抱佛脚” 的时间危机
做编程作业,很容易因为拖延陷入 “临时抱佛脚” 的困境,我也不例外。比如大二上学期的 Python 数据分析作业,要求用 pandas 处理一份销售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我原本计划花 3 天完成,却因为追剧拖延到截止前一天才开始。
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 pandas 的分组统计函数不熟悉,查资料花了 2 小时;生成图表时,又因为数据格式错误导致图表无法显示,调试到凌晨 2 点才解决。最后提交的作业虽然完成了基本要求,但图表样式粗糙,数据分析也只做了表面功夫,成绩很不理想。这和书中 Chandler 团队 “多次延期、赶工凑数” 的情况很像,都是因为前期规划不足,后期只能用 “低效加班” 弥补,最终影响成果质量。
三、未来的改正:在学生时代养成 “专业习惯”
《梦断代码》让我意识到,职场中的项目问题,往往源于学生时代的不良习惯。未来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参与小组项目,我都会从三个方面改正:
首先,用 “规范” 约束代码习惯。不再把变量名写成 a、b、c,而是用有意义的名称,比如用 student_score 表示学生成绩,用 total_score 表示总分;每个函数都写清楚功能、参数和返回值的注释;把复杂功能拆分成多个小函数,比如把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拆分成 add_student(添加学生)、calculate_score(计算成绩)、print_score(打印成绩)等函数,让代码结构更清晰。这样不仅方便自己后续修改,也能让团队成员快速理解代码逻辑。
其次,用 “拆分计划” 替代 “拖延”。拿到编程作业后,不再 “堆到最后做”,而是把任务拆分成 “学习相关知识点”“编写核心逻辑”“调试修改”“优化完善” 四个阶段,并给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
最后,主动 “复盘” 每次作业的问题。每次作业提交后,花 30 分钟总结 “这次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遇到”“下次如何避免”。比如发现自己因为不熟悉函数导致拖延,下次就提前花时间学习相关知识点;发现代码调试花了很多时间,下次就写一段代码测试一段,而不是等到全部写完再调试。通过不断复盘,把每次作业都变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虽然我现在还没进入职场,但《梦断代码》让我明白:优秀不是突然达成的,而是在一次次小实践中积累的。未来的我,会把每一次编程作业都当成 “职场项目的预演”,用专业的习惯要求自己,避免让未来的工作项目,因为今天的 “小陋习” 而 “梦断”。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