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估值-A股主流指数的估值方法
A股主流指数的估值方法
我们看盘的时候主要看的是什么东西?
- 不应该仅仅是价格,因为决定一个指数或者股票贵不贵的核心评估标准是价格比其价值低还是高。价格是在股票app里实时可见的,但价值的判断可就是一门大学问了,不同业务模式的公司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 除了价格和估值,情绪是我们看盘的主要目标,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 文章1, 文章2, 公司的基本面变化和估值的变化是缓慢的而情绪的变化是瞬间的,尤其当散户蜂拥入场导致市场整体情绪上头的时候,是不看估值的,因为此时的估值肯定不便宜了,这个时候就要用一些技术指标去指导止盈止损策略的制定。
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主流指数的估值方法。
要理解主流指数的估值逻辑,核心是抓住一个原则:指数估值方法由其成分股的「行业属性」和「企业生命周期」决定——成熟行业看盈利,成长行业看增长,新兴行业看潜力。我们从「估值核心逻辑」「核心指标」「实战用法」三个维度拆解:
一、先明确:指数估值的「底层逻辑」
所有指数估值,本质都是「市场对成分股未来价值的集体定价」,但不同指数的成分股特性天差地别,导致估值方法完全不同:
- 成熟蓝筹指数(如沪深300):成分股多是盈利稳定的大公司(如茅台、招行),估值逻辑是看「当前盈利能否支撑股价」,核心是「盈利类指标」。
- 中小盘成长指数(如中证500、中证1000):成分股是中等规模、盈利快速增长的公司,估值看「增长速度能否匹配股价」,核心是「盈利+增长结合的指标」。
- 科技创新指数(创业板指、科创50):成分股多是高研发、高成长但盈利不稳定的公司,估值看「营收增长和行业地位」,核心是「营收类指标+成长预期」。
二、6大主流指数估值方法拆解(表格更清晰)
指数名称 | 成分股特性(一句话概括) | 核心估值逻辑 | 核心估值指标(按重要性排序) | 实战用法(通俗解读) |
---|---|---|---|---|
沪深300 | A股300家最大、最成熟的蓝筹股(如茅台、工行) | 看「当前盈利的性价比」 | 1. PE-TTM(市盈率) | - PE低于10倍(历史20%分位以下),算「便宜」; |
中证500 | A股第301-800名的中小盘股(多为细分行业龙头) | 看「盈利增长能否覆盖估值」 | 1. PE-TTM | - PE低于25倍(历史20%分位以下),性价比高; |
中证1000 | A股第801-1800名的小盘股(更偏向成长股) | 看「小公司的成长潜力」 | 1. PE-TTM | - PE低于35倍(历史20%分位以下),小盘股估值不贵; |
创业板指 | 创业板中10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信息技术、新能源、医药为主) | 看「营收增长+行业赛道潜力」 | 1. PE-TTM | - PE低于30倍(历史20%分位以下),算低估; |
科创50 | 科创板中5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半导体、生物科技为主) | 看「技术壁垒+营收扩张速度」 | 1. PS-TTM | - 超60%公司没盈利,PE失效,用PS(PS<4倍算便宜); |
恒生指数 | 港股50家最大蓝筹股(金融、地产、消费为主) | 看「低估值+高分红的安全垫」 | 1. PE-TTM | - PE低于9倍(历史20%分位以下),全球主要指数中最便宜; |
上面最后一列中的具体的PE倍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历史分位数,也就是该指数在此前所有历史PE数据中,仅排在20%的低位。
三、关键指标通俗解读
上面提到的PE、PB、PS、PEG,很多人看着眼熟但不懂用,这里用「买奶茶」的例子讲透:
1. PE-TTM(市盈率):「多久能回本」的指标
- 公式:股价 ÷ 过去12个月的每股盈利(简单理解:市值 ÷ 过去12个月净利润)。
- 通俗类比:你买一家奶茶店,奶茶店每年赚10万,你花100万买,PE就是10倍——意味着「不考虑增长,10年能回本」。
- 适用场景:盈利稳定的公司(如沪深300里的茅台,每年赚几百亿,PE能算准);不适用:亏损公司(如科创50里的早期生物公司,没盈利,PE是负数,没法算)。
2. PB(市净率):「买资产划不划算」的指标
- 公式:股价 ÷ 每股净资产(简单理解:市值 ÷ (公司账面总资产-总负债))。
- 通俗类比:奶茶店的设备、门店等资产值50万,你花100万买,PB就是2倍——意味着「你花2块钱,买1块钱的实物资产」。
- 适用场景:重资产行业(如沪深300里的工行、中国建筑,资产主要是贷款、厂房);不适用:轻资产行业(如创业板里的软件公司,资产是代码,账面值低,PB没意义)。
3. PS-TTM(市销率):「看营收规模的指标」
- 公式:股价 ÷ 过去12个月的每股营收(简单理解:市值 ÷ 过去12个月总营收)。
- 通俗类比:奶茶店每年卖50万的奶茶,你花100万买,PS就是2倍——意味着「你花2块钱,买1块钱的营收流水」。
- 适用场景:没盈利但有营收的成长公司(如科创50里的半导体公司,研发投入大,短期亏损但营收在涨);不适用:营收不赚钱的公司(如某奶茶店每年卖50万但亏20万,PS再低也没用)。
4. 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看增长是否匹配估值」的指标
- 公式:PE-TTM ÷ 未来3-5年的盈利增速(比如PE20倍,增速25%,PEG=0.8)。
- 通俗类比:奶茶店PE20倍(10年回本),但每年盈利能涨25%(明年赚12.5万,后年15.6万),PEG=0.8——意味着「增长速度比回本速度快,未来回本会越来越快」。
- 适用场景:成长型公司(如中证500、创业板里的公司);不适用:盈利增速不稳定的公司(如周期股,今年赚10万,明年可能亏5万,增速算不准)。
四、指数估值的避坑指南
- 不要只看单一指标:
比如科创50,若只看PE,很多公司亏损导致PE失真,必须结合PS和研发投入;沪深300若只看PE,忽略股息率,可能错过「低PE+高分红」的安全垫,因为你可能买到只是便宜但是不赚钱的公司股票。 - 不要脱离「历史分位」谈估值:
比如沪深300的PE=12倍,单独看不算低,但如果是历史10%分位(意味着过去10年里90%的时间PE都比现在高),就是「相对便宜」;反之,创业板指PE=40倍,若处于历史80%分位(过去10年里80%的时间PE都比现在低),就是「相对贵」。 - 不要忽略「行业权重」的影响:
比如创业板指2024年新能源占比超40%,若新能源行业PE集体下跌(如锂价暴跌),创业板指的PE也会跟着跌,这时候不是「创业板整体低估」,而是「新能源板块拖累」,需结合行业估值一起看。
五、总结
- 沪深300/恒生指数:看PE+股息率,越便宜、分红越高越值得买;
- 中证500/中证1000:看PE+PEG,估值低、增长快的性价比高;
- 创业板指/科创50:看PS+研发,营收涨、技术硬的才靠谱。
指数估值不是「算准一个数字」,而是「找到当前市场的合理定价区间」——结合历史分位、行业特性和指标组合,才能避免「买在高点,卖在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