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我的软件工程实践之旅

一、学期回顾

1.1 回顾你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想象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对软件工程课程充满了期待。我认为,这门课程会教会我如何合作,如何组织项目,以及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软件实体。回顾这一学期的所学所想,有些目标完成了:

  • 证实合作的重要性:在团队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伙伴高效沟通和分工。
  • 技术学习与应用:探索了新的生产力工具,如 Git 同步与管理,以及新的技术架构和应用。

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 如果能多些时间优化实施,减少一些组内不同沟通与分工中出现的阻碍,效率可能会更高。
  • 为了进度,有时过分求快,在代码质量上要有更高的追求。

1.2 回顾你在这门课程中的投入与产出

在软工实践课程当中我编写了 4000 行代码

在团队项目中,我参与了 厨房 App 的设计与开发,我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 后端开发以及前后端对接

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费的时间:

作业 花费时间
第一次个人作业 10 小时
第二次个人作业 12 小时
第一次结对作业 12 小时
第二次结对作业 15 小时
第一次团队作业 20 小时
第二次团队作业 18 小时
现场编程作业 8 小时
团队作业 Beta 冲刺 20 小时

在软件工程课程上花费的时间:

类型 累计时间 实际周均时间 预计周均时间
花费时间 115 小时 8 小时 6 小时

1.3 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作业或哪一场答辩?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团队作业 Beta 冲刺阶段。在这次冲刺中,我们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但团队成员相互鼓励、分工明确,从需求分析到最终实现都高效推进。最终看到产品的完成度和用户测试的反馈时,我感到非常自豪,这种成就感是之前没有过的。
附上几张我们团队做的团队图:

二、总结收获

2.1 展开说说你的软工实践故事

在整个软工实践中,我经历了从个人编程到团队协作的全过程。

  • 个人编程:在个人作业中,我练习了 AI 技术的使用,前后端基础开发,巩固了 Python 基础。
  • 结对编程:结对作业中,我与伙伴共同完成了一个小型项目,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实现,充分体验了分工合作和互相帮助的乐趣。
  • 现场编程:这次作业中,我在高压环境下快速实现功能,锻炼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 团队项目:从需求调研、设计文档到最终实现,我在团队项目中深刻体会到了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实例:

在团队项目中,我负责后端接口开发,同时协助前端完成数据对接。在一次需求变更中,我们迅速调整了接口设计,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修改。这让我认识到敏捷开发的重要性。

2.2 介绍学习到的新技术或生产力工具以及它们给你带来了哪方面的帮助?

  • Git 和 GitHub:用于代码版本管理和协作开发,帮助团队高效同步代码。
  • Postman:用于测试 API 接口,极大提高了接口开发的效率。
  • 前端框架(如 Vue.js):提升了对前端开发的理解,熟悉了组件化开发。
  • Markdown:用于文档撰写,使得文档更加清晰规范。

2.3 技术之外,这门课程还给你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提升?

  • 沟通能力:在团队中学会了如何高效沟通,快速解决问题。
  • 时间管理:在多个任务并行的情况下,学会了更合理地分配时间。
  • 团队协作: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分歧。

2.4 如果还有什么想记录的或者想说的,就写在这儿吧!

这门课程对我未来专业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项目管理和全栈开发的兴趣,也希望未来能从事与这些方向相关的职业。

最遗憾的是时间有限,无法深入研究更多新技术。但这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

三、致谢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特别想感谢的人有:

  • 我的团队成员:谢谢你们在每一次讨论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辛勤付出,让我们的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 授课老师:感谢老师在我们遇到问题时的耐心解答。感谢老师设计了这么有挑战性的课程,让我们在实践中成长。
  • 我自己:感谢我自己攻坚克难,解决一个个问题,在研究中成长学习,最终提升了自我的能力。

在完成团队项目的过程中,有一次关键的功能调试卡住了,我们连续熬夜调试了两天,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解决。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充满信心。

回顾这一学期,我觉得“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对自己最好的总结。无论是技术的提升,还是心态的成长,这门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

 posted on 2024-12-30 17:22  whj112  阅读(3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