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点总结~
从古代前469年左右,苏格拉底的论理的知性主义开始,到现代的分析哲学。共有超过60位哲学家进行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的哲学探索。其中,我们熟知的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古印度的佛陀(释迦牟尼),古希腊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现代黑格尔、雪莱、马克思、列宁等。以下,我将建立一张表格,从古代到现代,包括哲学家姓名、国籍、论著、出生时间、死亡时间等进行记录,继而进行相应分析。
时间 | 姓名 | 国籍 | 学派 | 论著 | 出生时间 | 死亡时间 | 重要思想 | 简要阐述 |
古代
|
苏格拉底 | 古希腊 | 伦理的知性主义 | 无 | 前469年左右 | 前399年 | 助产术、“无知之知” |
通过连续的提问,原本不理解的事也会渐渐明白! 在问答中,内心的真实就会慢慢浮现 |
柏拉图 | 古希腊 |
理型论 |
《苏格拉底的申辩》 《会饮篇》《理想国》 |
前427年 | 前347年 | 理型、厄洛斯 |
人人都在追求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而真实,存在于超 越现实的地方 |
|
亚里士多德 | 古希腊 |
形而上学、伦理学、 政治学(万学之祖) |
《行为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 前384年 | 前322年 | 目的论、幸福 |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幸福”。而幸福,要靠理型的 活动来获得,人类没有必要一受外界刺激就做出本能反 应(因为那是动物才会出现的行为) |
|
伊壁鸠鲁 | 古希腊 | 伊壁鸠鲁学派 | 《论自然》《论生活》 | 约前342年 | 约前271年 | 原子论、享乐主义 |
“享乐”指“身体没有痛苦”以及“内心的平静”,既不自然, 更非不可或缺的欲望,根本不需要!他说“当我们活着时, 死亡不会造访,而死亡来临时,我们早已不存在” |
|
芝诺(Zeno) | 古希腊 | 斯多葛学派 | 有断简残篇,未留下完整著作 | 前490年 | 前425年 | 不动心,禁欲主义 |
“即使走在路上被石子绊倒了,我们也不能提前叫他滚开” ,我们必须利用大自然赏赐的理型,进行压抑情感之苦行 |
|
西塞罗 | 古罗马 | 斯多葛学派 | 《论老年》《论责任》《论命运》 | 前106年 | 前43年 | 越老越智慧! |
只要遵循自然生活(理性度日),就能坦然接受老年。“ 人生有限度这件事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重要的是人生是否充实”,“不必为死亡感到恐惧” |
|
佛陀(释迦牟尼) | 古印度 | 佛教始祖 | 无 | 说法不一 | 说法不一 | 缘起、无我 |
一切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抛开执着, 一切痛苦都能消除 |
|
孔子 | 春秋战国 | 儒家 德治主义 | 无 | 约前551年 | 约前478年 | 仁、义、礼、智 | 爱与礼仪,是人的根本 | |
老子 庄子 |
春秋战国 | 老庄思想 | 《老子》《庄子》 | 不详 | 不详 |
自然无为 万物齐同 |
“通常无为而无不为”。万物都是由人类自定义的相对性 来判断的 |
|
中世纪-近代 | 圣奥古斯丁 | 罗马帝国 | 教父哲学 | 《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 | 354年 | 430年 | 神、恩宠 |
他把上帝认定为终极依据,永恒=上帝 “物质会因自身重量,前往自己该去的地方” |
圣托马斯阿奎那 | 意大利 | 经院哲学 | 《神学大全》 | 1225年 | 1274年 | 推理证明神的存在 |
“一切物质都会动,但必须要有推动它的力量。因此, 又会需要一个能推动这个‘使他动者’的东西。若继续 往前追溯,终将触及第一因,那就是神。” |
|
匹科米兰多拉 | 意大利 | 人文学者 | 《论人的尊严》 | 1463年 | 1494年 | 肯定自由意志 |
“正是因为自由意志,所以人才能做到任何事,也才能 创造自身的命运。”否定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
|
马基雅维利 | 意大利 | 政治思想 | 《君主论》 | 1469年 | 1527年 | 政治与道德 |
以利己观念为主的人类世界里维持良好秩序,某种程度的 国家强制力是必要的。为了达成目的,有时候必须把道德 和行为分开 |
|
卡迪尔 | 法国 | 欧陆理性主义 | 《方法论》《哲学原理》《沉思录》 | 1596年 | 1650年 | 心物二元论 |
“我思故我在”,要怀疑所有可疑之事,直到再也无法怀疑 为止,剩下的才称为真理。 |
|
斯宾诺莎 | 荷兰 | 欧陆理性主义 | 《伦理学》《笛卡尔哲学原理》 | 1632年 | 1677年 | 泛神论、决定论 | 神本来的必然性。(否定自由意志~~) | |
莱布尼茨 | 德国 | 欧陆理性主义 | 《单子论》 | 1646年 | 1716年 | 单子论,预定和谐 |
世界是最完整、最和谐、最美丽的存在,完美到没有任何 一样东西是多余的 |
|
培根 | 英国 | 英国经验主义 | 《新工具》 | 1561年 | 1626年 | 归纳法 |
了解自然法则,进而支配自然。人类必须去除四种偏见: 种族偏见、洞窟偏见、市场偏见、剧场偏见。 |
|
洛克 | 英国 | 英国经验主义 | 《政府论》《人类李结论》 | 1632年 | 1704年 | 经验、观念、认识 | 通过自省克制欲望 | |
贝克莱 | 爱尔兰 | 英国经验主义 | 《人类知识原理》 | 1685 | 1753 | 知觉、观念论 |
一切感觉的实体,都只存在于能觉知到它存在的人心里,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神论者 |
|
休谟 | 英国 | 英国经验主义 | 《人性论》 | 1711 | 1776 | 否定因果论 |
休谟把出现在人心中的第一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 我们生活中深信的因果关系,或许根本是妄想。 |
|
帕斯卡尔 | 法国 | 帕斯卡尔方法 | 《思想录》 | 1623 | 1662 |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
以无限来看人类等于无,但相对于无,人类又是全部, 亦即处于无和全体之间。他提出以下告诫:一不小心,人就会 陷入“解闷散心”的心态,这是把注意力从自我省思的转移的 状态,其实是浪费时间! |
|
卢梭 | 法国 | 启蒙思想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社会契约论》《爱弥尔》 |
1712 | 1778 | 社会契约、一般意志 | “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理想社会 | |
康德 | 德国 | 道德哲学、理型批判 |
《纯粹理型批判》《实践理型批判》 《判断力批判》 |
1724 | 1804 | 理性、定言命令 | 能自我控制。才是真正的自由! | |
黑格尔 | 德国 | 德国观念论 | 《精神现象学》 | 1770 | 1831 | 辩证法、历史哲学 |
原本安定的阶段产生矛盾,就会像更高阶的层次突进, 世人没人可以逃脱这个模式。 |
|
叔本华 | 德国 | 德国观念论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1788 | 1860 | 生存的意志 |
意志是无限饥渴的存在,但现象界却是某种物理性的有限度 的世界,因此。欲望永远无法得到真正满足。 “禁欲”才是痛苦的解脱之道。 |
|
现代-存在主义 | ||||||||
现代-现象学 | ||||||||
现代-社会主义 | ||||||||
现代-结构主义 | ||||||||
后现代 | ||||||||
分析哲学 | ||||||||
哎,整理了部分,突然觉得好无趣。光看书的时候还挺美好的,虽然不系统。
噢哟,忘了它N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