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et S2->C3具体连接过程,C5连接情况
关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网络和文献中有非常多的资料,我在工作/研究中也用了好一段时间各种常见的model了,就想着简单整理一下,以备查阅之需。如果读者是初接触CNN,建议可以先看一看“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学习笔记整理系列”中关于CNN的介绍[1],是介绍我们常说的Lenet为例,相信会对初学者有帮助。
- Lenet,1986年
- Alexnet,2012年
- GoogleNet,2014年
- VGG,2014年
- Deep Residual Learning,2015年
Lenet
就从Lenet说起,可以看下caffe中lenet的配置文件(点我),可以试着理解每一层的大小,和各种参数。由两个卷积层,两个池化层,以及两个全连接层组成。 卷积都是5*5的模板,stride=1,池化都是MAX。下图是一个类似的结构,可以帮助理解层次结构(和caffe不完全一致,不过基本上差不多)
对于卷积层,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K表示由L层到L+1层要产生的feature的数量,表示“卷积核”,表示偏置,也就是bias,令卷积核的大小为5*5,总共就有6*(5*5+1)=156个参数,对于卷积层C1,每个像素都与前一层的5*5个像素和1个bias有连接,所以总共有156*28*28=122304个连接(connection)。
对于LeNet5,S2这个pooling层是对C1中的2*2区域内的像素求和再加上一个偏置,然后将这个结果再做一次映射(sigmoid等函数),所以相当于对S1做了降维,此处共有6*2=12个参数。S2中的每个像素都与C1中的2*2个像素和1个偏置相连接,所以有6*5*14*14=5880个连接(connection)。
除此外,pooling层还有max-pooling和mean-pooling这两种实现,max-pooling即取2*2区域内最大的像素,而mean-pooling即取2*2区域内像素的均值。
LeNet5最复杂的就是S2到C3层,其连接如下图所示。
前6个feature map与S2层相连的3个feature map相连接,后面6个feature map与S2层相连的4个feature map相连接,后面3个feature map与S2层部分不相连的4个feature map相连接,最后一个与S2层的所有feature map相连。卷积核大小依然为5*5,1个像素点对应的连接数 总共有6*(3*5*5+1)+6*(4*5*5+1)+3*(4*5*5+1)+1*(6*5*5+1)=1516。而图像大小为10*10,所以共有151600个连接。
参数个数为16*(5*5+1),核大小也为5*5
S4是pooling层,窗口大小仍然是2*2,共计16个feature map,所以32=16*2个参数,核个数*S4的像素尺寸*1个像素的连接数 =16*((5*5)*(2*2+1))=16*(25*(2*2+1))=16*(25*4+25)=2000个连接。
C5是卷积层,总共120个feature map,每个feature map与S4层所有的feature map相连接,卷积核大小是5*5,而S4层的feature map的大小也是5*5,所以C5的feature map就变成了
//到底是120*(25*16+16),还是120*(25*16+1)? 这个偏置取决于是单个块+偏置(没必要),还是所有块卷积完之后+偏置(tensorflow里面),等效的,都可以代码自己实现
//倾向于: bias取决于核的个数,1个核对应一个bias
1个map大小是5*5,用1个5*5的核做卷积,输出就是1个点,共计有120(25*16+1)=48120个连接。 参数是120*(5*5+1)。
F6相当于MLP中的隐含层,有84个节点,所以有84*(120+1)=10164个参数 = 84*120 + 84。F6层采用了正切函数,计算公式为,
输出层采用了RBF函数,即径向欧式距离函数,计算公式为,
以上就是LeNet5的结构。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