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POSIX线程的简单例子
信号量的概念由 E. W. Dijkstra 于 1965 年首次提出。信号量实际是一个整数,进程(也可以是线程)在信号量上的操作分两种,一种称为 DOWN,而另外一种称为 UP。DOWN 操作的结果是让信号量的值减 1,UP 操作的结果是让信号量的值加 1。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之前,进程首先检查信号量的当前值,如果当前值大于 0,则可以执行 DOWN 操作,否则进程休眠,等待其他进程在该信号量上的 UP 操作,因为其他进程的 UP 操作将让信号量的值增加,从而它的 DOWN 操作可以成功完成。某信号量在经过某个进程的成功操作之后,其他休眠在该信号量上的进程就有可能成功完成自己的操作,这时,系统负责检查休眠进程是否可以 完成自己的操作。
为了理解信号量,我们想象某机票定购系统。最初旅客在定票时,一般有足够的票数可以满足定票量。当剩余的机票数为 1,而某个旅客现在需要定两张票时,就无法满足该顾客的需求,这时售票小姐让这个旅客留下他的电话号码,如果其他人退票,就可以优先让这个旅客定票。如果 最终有人退票,则售票小姐打电话通知上述要定两张票的旅客,这时,该旅客就能够定到自己的票。
我们可以将旅客看成是进程,而定票可看成是信号量上的 DOWN 操作,退票可看成是信号量上的 UP 操作,而信号量的初始值为机票总数,售票小姐则相当于操作系统的信号量管理器,由她(操作系统)决定旅客(进程)能不能完成操作,并且在新的条件成熟时, 负责通知(唤醒)登记的(休眠的)旅客(进程)。
在操作系统中,信号量的最简单形式是一个整数,多个进程可检查并设置信号量的值。这种检查并设置操作是不可被中断的,也称为“原 子”操作。检查并设置操作的结果是信号量的当前值和设置值相加的结果,该设置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根据检查和设置操作的结果,进行操作的进程可能 会进入休眠状态,而当其他进程完成自己的检查并设置操作后,由系统检查前一个休眠进程是否可以在新信号量值的条件下完成相应的检查和设置操作。这样,通过 信号量,就可以协调多个进程的操作。
信号量可用来实现所谓的“关键段”。关键段指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进程执行其中代码的代码段。也可用信号量解决经典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和上述的定票问题类似。这一问题可以描述如下:
两个进程共享一个公共的、固定大小的缓冲区。其中的一个进程,即生产者,向缓冲区放入信息,另外一个进程,即消费者,从缓冲区中 取走信息(该问题也可以一般化为 m 个生产者和 n 个消费者)。当生产者向缓冲区放入信息时,如果缓冲区是满的,则生产者进入休眠,而当消费者从缓冲区中拿走信息后,可唤醒生产者;当消费者从缓冲区中取信 息时,如果缓冲区为空,则消费者进入休眠,而当生产者向缓冲区写入信息后,可唤醒消费者。
清单 2 利用信号量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int sem_init(sem_t *sem, int pshared, unsigned int value); 
//sem_init() 初始化一个定位在 sem 的匿名信号量。value 参数指定信号量的初始值。 pshared 参数指明信号量是由进程内线程共享,还是由进程之间共享。如果 pshared 值为 0,那么信号量将被进   //程内的线程共享,并且应该放置在所有线程都可见的地址上(如全局变量,或者堆上动态分配的变量)。如果 pshared 是非零值,那么信号量将在进程之间共享 
//sem_wait函数也是一个原子操作,它的作用是从信号量的值减去一个“1”,但它永远会先等待该信号量为一个非零值才开始做减法。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个值为2的信用   //sem_wait(),线程将会继续执行,这信号量的值将减到1。如果对一个值为0的信号量调用sem_wait(),这个函数就 会地等待直到有其它线程增加了这个值使它不再是0为止。 
//sem_post函数的作用是给信号量的值加上一个“1”,它是一个“原子操作”---即同时对同一个信号量做加“1”操作的两个线程是不会冲突的;而同 时对同一个文件进行读、加和写操作的两个程序就有可能会引起冲突。 
/* 在缓冲区中保存一个整数 */  | 
在清单 2 中,程序首先建立了两个线程分别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生产者负责将 1 到 1000 的整数写入缓冲区,而消费者负责从同一个缓冲区中读取并删除由生产者写入的整数。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两个同时运行的线程,并且要使用同一个缓冲区进行数 据交换,因此必须利用一种机制进行同步。清单 2 中的程序就利用信号量实现了同步。
起初程序初始化了两个信号量(init()函数),分别表示可读取的元素数目(sem_read)和可写入的空位个数 (sem_write),并分别初始化为 0 和缓冲区大小减1。在生产者调用 put() 函数写入时,它首先对 sem_write 进行DOWN 操作(即 sem_wait 调用),看是否能够写入,如果此时 sem_write 信号量的值大于零,则 sem_wait 可以立即返回,否则生产者将在该 sem_write 信号量上等待。生产者在将数据写入之后,在 sem_read 信号量上进行 UP 操作(即sem_post调用)。此时如果有消费者等待在 sem_read 信号量上,则可以被系统唤醒而继续运行。消费者线程的操作恰恰相反,该线程调用 get() 函数时,首先在 sem_read 上进行 DOWN 操作,当读取数据并删除之后,在 sem_write 信号量上进行 UP 操作。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对线程之间的互操作有一个大概了解。如果对 System V IPC 机制比较熟悉的话,也可以作一番比较。可以看到,多线程的最大好处是,除堆栈之外,几乎所有的数据均是共享的,因此线程间的通讯效率最高;但最大坏处是, 因为共享所有数据,从而非常容易导致线程之间互相破坏数据。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