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漫谈——阅读笔记2
在之前的阅读中,我认识了架构的基本概念以及架构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而概念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那么自然概念的认识就非常的重要。
通过阅读,我发现,想要进一步了解架构首先要理解人认识这个世界以及用来沟通的手段,那就是“概念”。作者对“概念”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以下,写出我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首先举出了一个例子——“一般我们认为:看到一个东西,比方说杯子,“杯子”就是一个名字,指代的看到的东西就是相,就是事物的相状。我们一听到“杯子”这个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杯子的形象。而“杯子”这个词,是用来指代的是这个相状的,叫做名。合起来就叫做“名相”。可是当我们把杯子打碎了的时候,我们还会称这个碎了的东西叫杯子吗? 肯定不会,一般会叫“碎瓦片”,如果我们把碎瓦片磨碎了呢,名字又变了,叫做“沙子”。这就奇怪了,同样一个东西,怎么会变出这么多的名字出来?”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相实际上代表的是这个作用,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东西,而名是用来标识这个作用的,用来交流的。所以说,每个概念实际上所解决的,还是人遇到的某个特定的问题,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定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对应的某个特定的概念。对于概念这个词本身,为了统一指代这些名字,我们称起这类作用的名字称为“概念”。
接下来,对“抽象”这个概念进行阅读和学习。
“抽象这个词代表的含义,实际上是把不同的概念的相似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这个里面问题很多:首先“相似的部分”在不同的人看来,并不一定那么相似;其次,抽象之后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概念,和原来那个概念并不一样,所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用抽象来定义一个事物,抽象实际上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完全是另一码事。”
这里可以认识到,抽象是把不同的“概念”中的“相似部分”合并在一起,抽象是一个分类的过程。要做好架构所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的认识概念,能够发现概念背后所代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认识目标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做好架构打好基础。
那么应该怎么发现“真正的问题”呢?
作者举出了一个小笑话——“女主人公:老公,把袋子里的土豆切一半下锅。结果老公是把袋子里的每个土豆都削了一半,然后下锅。”
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便是没有去关心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当我们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把问题搞清楚。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单独写一篇文章讲这个的原因。去看看软件开发工作者的时间分配也可以看出,大家大部分时间花在讨论解决方案和实现的细节上,基本都不会花时间去想“问题是什么”。或者即使想了一点点,也是一闪而过,凭自己的直觉下判断。只有真正投入思考问题是什么的工程师,才可能会真正的成长为架构师。所有的概念基本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主语。而我们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忽略这个主语,沟通的时候也都以为大家都懂得对方说的主语是谁,结果大家都一起犯错误。识别问题的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楚:是谁的问题。这个搞清楚了,问题的边界也就跟着确定了,再去讨论问题才有意义。
如果不能理解到底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就会导致,每个人都做了很多工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因此没有一个人对结果满意。因为真正的问题没有被发现,自然也就没有被解决,那么后续还得收拾残局,还要继续解决问题。事实上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完成,反而更多了。把原因归结为沟通问题也是可以的,但对于解决问题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因为要改进沟通,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搞明白目标问题“是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当然也是需要沟通的。为了帮助自己更快的搞明白,首先要做的事是问正确的问题。架构师应该问的第一个正确的问题就是:目标问题是谁的问题。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白,任何找上架构师的问题,绝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真正的问题的话,提问题过来的人肯定都能够自己解决了,不需要找架构师。架构师都要有这个自觉: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