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作者针对之前提到的软件测试,介绍微软发明的一套用于程序性能的工具:
在微软Visual Studio中选择Tools->Performance Tools->Performance Wizard,可以进行两种方式的效能分析:抽样(Sampling)和代码注入(Instrumentation)。
并且针对一个具体的程序,统计词频的程序,来讲解如何用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分析和性能改进。而后,作者又强调:虽然优化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不经分析就盲目优化,也许只会事倍功半。

然后作者开始讲述软件的个人开发流程,有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和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主要讲解后者对软件开发流程的分配。
并且对大四学生和工作三年的软件开发工程师,针对PSP这套模型,得出了一个时间分配的对比表格。根据对比得出一个结论:
工程师在“需求分析”和“测试”这两方面要花更多的时间(多60%以上);但是在具体编码上,工程师比学生要少花1/3的时间。从学生到程序员,并不是更加没完没了地写程序。

然后作者又指出了目前在高校中,软件设计作业的局限性。就是无法体现出真正的软件工程。
师生们身处轰轰烈烈的软件产业大环境,但是在软件工程课上做的题目却是非常简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的确是一件很有讽刺意义的事情。
作者指出目前软件工程课一个基本的作业“图书馆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问题,并由此对需求进行扩展,指出:
(1)从数据方面扩展
(2)从需求方面扩展
(3)从用户方面扩展
(4)从软件构建方面扩展
等等,指出在开发软件时需要考虑的各种扩展因素。

最后,在本章最后,作者布置了一个作业,实现一个类似wc.exe(代码行统计)的软件作业。并且在布置作业时,非常具体的指出了这个作业的:
基本功能,扩展功能,高级功能。然后,希望学生们按照之前讲的PSP,来记录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是如何体会软件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最后,又指出如何来测试自己所完成作业
的质量。

posted @ 2020-05-31 12:51  Protect_Winter  阅读(91)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