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读后感1
软件工程作为实践类课程,理论如何应用,只能以真实案例呈现 (如果需要规模,那就应该有规模),而无法用形成上学的方式推演--否则就意味着工程可以自动化,无须人的创造性参与。但是仅仅靠课堂老师对模型、类图、数据图的概念的解释,对于软件工程意识的建立并没有太大帮助,而这本构建之法之所以好就好在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代码,让亲身的经验证实软件工程的手段是必要和有效的。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如果面对软件工程书,明白的就是明白了,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已经受过苦的人,有过相同经历的,能会心一笑;没吃过苦没糟过罪的,仍然鲁莽行事, 事后一拍大腿,"哎呀邹欣已经说过这事儿啦,我当时怎么没明白呢,古人诚不我欺啊"。事实上,即使事后诸葛亮,也是亡羊补牢,尤未晚也。我们有多少知识是 本科的时候学了,毕业以后多年才发现,原来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才能用到。与课本相印证,能告诉你,你的失败并非偶然,你的境遇并不孤独,未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打下很好的基础。
时常有人觉得《软件工程》这样的课只是理论,与当前的编程毫无关系但当代码到了一定量级,就势必会牵扯到书中所讲的情形,理论总是这样,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发挥着他的用处。我也曾有过那样很肤浅的感觉,认为当前所学应该更注重技术,但是渐渐随编程量的增加,对书中所讲有了一定感触。可能还是很肤浅,但在以后慢慢体会并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