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基础笔记1

电子元器件

定义:指具有某种独立功能并且在电子电路中使用的、最基本的零件,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构成,可在同类产品中通同。例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晶体管等。

电子元器件的分类

元件与器件

电子元件:利用自身固有功能作为电子电路基本参数的零部件,例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电子元件基本是具有线性特性的无源元件。

电子器件:指在真空、气体或固体中利用和控制运动规律而制成的零部件,主要包括电子真空器件(电子管、显像管)和固体器件(晶体管、集成电路)。基本上具有非线性特性,大多数是有源器件。

线性和非线性

线性元件:自变量与应变量(通常为电压与电流)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即一次函数关系)的一类电子元件。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都是典型的线性元件。如图1-2所示为电阻器的伏安特性曲线,改变电阻值的大小只会影响这条直线的斜率,而不会改变其直线性质。

图表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非线性元器件: 其自变量与应变量(通常为电压与电流)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的一类电子元器件。二极管、三极管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器件。如图1-3所示为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为一条曲线(非线性关系)。

无源与有源

无源元器件:无需工作电源即可正常工作。在电路中只需要输入信号,不需要外加电源就能正常工作。例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扬声器等。

有源元器件:必须接有工作电源才能正常工作。在电路中除了输入信号外,还必须要有外加工作电源,例如:晶体管、电子管、集成电路、显像管等。�

电路基础知识

电压 

端电压和点电压

定义: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符号"U"表示,国际单位是伏特(V)。

单位换算:1伏特等于对每1库仑的电荷做了1焦⽿的功。⾼电压⽤千伏( kV )表示,低电压⽤毫伏( mV )表示,进率为1000。

端电压:指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压差,如以电池负极为参考点(电位为0),那么电池正极的电压为15V;如果以电池正极为参考点,那么电池负极的电压为-15V。

图示, 示意图, 箱线图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点电压:指电路中某个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差,参考点通常为"接地"点(0电位)。

参考点特性:

接地点的电位通常被视为0,但实际电位可能不为0

参考点的选择会影响点电压的正负值

双电源系统:当电路同时存在正负电压时(如+12V和-12V),称为双电源系统。

直流电

定义:英⽂简写DC,符号为"=",指电压⽅向不随时间改变的电流。

特性:电压⽅向恒定不变;⼤多数电⼦电路使⽤直流电源供电;

示例:电池输出的电压(如12V)是典型的直流电

与交流电对⽐:

交流电(AC)符号为"~",电压⽅向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交流电变化频率单位为Hz(赫兹),我国家⽤市电频率为50Hz

交流电不仅⽅向变化,电压⼤⼩也会变化

交流电

交流电的概念 

定义:交流电(AC)是正负交替变化的电能,电压⽅向和⼤⼩随时间周期性变化

符号表示:⽤波浪线"~"表示,与直流电(DC)的"⼀横线加三个点"符号相区别

实际应⽤:⼤多数电⼦设备内部使⽤直流电,通过充电器将交流市电转换为直流电供电,如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

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区别

⽅向特性:直流电⽅向恒定不变(如恒定24V),交流电⽅向周期性变化(如从+12V到-12V交替)

波形表现:直流电在示波器上显示为⽔平直线,交流电显示为正弦波形

供电⽅式:直流电多⽤于电⼦电路供电,交流电多⽤于电⼒传输和家⽤电器

交流电的参数 

变化特征:同时具有⽅向变化和⼤⼩变化的双重特性

数学描述:符合正弦函数规律,数学表达式为 y= Asin(ωt + φ)

测量⼯具:需要使⽤示波器观测其波形变化规律

频率与赫兹 

定义:频率指交流电正负极每秒钟变化的次数,单位赫兹(Hz)

计算示例:1秒内完成2次正负交替,频率为2Hz

中国标准:家⽤市电频率为50Hz,即每秒变化50次,每次变化耗时0.02秒

国际对⽐:在电学领域中50Hz属于低频,⾼频应⽤可达kHz甚⾄MHz级别

峰值与峰峰值

峰值(Vp):波形最⾼点与零线之间的电压差,即最⼤值

峰峰值(Vpp):正峰值到负峰值的总电压差,当波形对称时Vpp=2×Vp

测量意义:描述交流电瞬时最⾼电压⽔平,⽤于元器件耐压值选择

有效值  

物理定义:与直流电通过相同电阻时产⽣同等热效应的交流电压值

形象理解:将波形的"凸起"部分填补"凹陷"后得到的平均⾼度

实际意义:家⽤220V指的就是有效值,反映交流电的实际做功能⼒

计算实例:家⽤220V有效值对应的峰值电压为220×1.414≈311V

适⽤范围:仅适⽤于标准正弦波,其他波形需另⾏计算

世界各国电压标准

低压类型(100-130V):⽇本(100V)、美国(120V)等30国,注重⽤电安全

⾼压类型(220-240V):中国(实际供电230V)、英国(230V)等120国,注重传输效率

特殊案例:⾹港使⽤200V,与内地电器可兼容使⽤

供电策略:中国实际供电⽐标称220V⾼约5-10%,以补偿线路损耗

电流

本质定义: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流动称为电流,⽤符号 I 表示。产生电流的先决条件是有电压的存在,并且电路要构成回路,没有电压,就好像没有落差的水,形成不了电流。同样重要的是,电路没有构成回路,就好像水渠不通,也形成不了电流。

强度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截⾯的电荷量,计算公式为 I = Q / t ,其中1安培=1库仑/秒。

单位体系:

标准单位:安培(A)

常⽤⼩单位:毫安(mA)、微安(μA)、纳安(nA),相邻单位间为1000进制

⼤单位千安(kA)仅⽤于电⼒系统

量级参考:普通⼩区⽤电约千安级别,⽇常电路多⽤毫安级。

有时我们为了分析电路需要,可以预先设定一个电流的方向。实际电流的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同的称为正电流,实际电流的方向与预设方向相反的称为负电流。

电阻

物理意义:对电流的阻碍作⽤,类⽐⽔管中的障碍物阻碍⽔流。

表示符号:⽤ R 表示,单位欧姆(Ω)。

单位体系:千欧(kΩ)、兆欧(MΩ)、毫欧(mΩ),注意⼤⼩写区分(兆欧⼤写M,毫欧⼩写m)

进制关系:相邻单位间为1000进制。

欧姆定律

核⼼关系:描述电压 U 、电流 I 、电阻 R 三者关系:

U= R × I

I = U/ R

R = U/ I

应⽤要点:

已知任意两个量可求第三个量

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为标准单位

重要性:电⼦学最基础且最常⽤的定律,实际应⽤⼴泛。

电阻串联计算

电阻串联后总阻值增大,电容串联后总容量减小

 

连接特征:⾸尾相连的"葫芦串"式连接。

总阻公式: R 总 = R 1 + R 2 + ⋯ + R n。

实例分析:两个1kΩ电阻串联后总阻值为2kΩ。

电流特性: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

电阻并联计算

电阻并联后总阻值减小,电容并联后总容量增大

图片包含 应用程序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连接特征:头头相连、尾尾相连的"双通道"式连接

总阻公式:

计算案例:

两个1kΩ并联:

得 R 总 = 500Ω

分流原理:

总电流

各⽀路电流 I 1 = I2 = 12mA (阻值相等时均分)

核⼼规律:并联后总阻值⼩于任⼀分⽀电阻,且并联⽀路越多总阻值越⼩。

注:所有公式中的变量符号均保持与课程原⽂⼀致,关键计算案例完整保留实际数值和单位换算过程。电路示意图准确对应讲解中的实例配置。

功率

定义:功率(Power)是能量转换或使⽤的速率,⽤单位时间内能量⼤⼩表示,即做功的速率。

国际单位:⽡特(W),⽤符号P表示。

核⼼理解:功率反映的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程度,1000⽡表示每秒转换1000焦⽿能量。

功率的计算公式

基本公式: P= U× I (电压×电流)

衍⽣公式:

P= I 2 R (电流平⽅×电阻)

P= U 2 / R (电压平⽅÷电阻)

公式关系:所有公式均由欧姆定律推导得出,适⽤于不同已知条件下的功率计算。

例题1: 家⽤空调功率与耗电计算

题⽬场景:

空调功率1000W

⼯作电压220V

⼯作时间5⼩时

电费1元/度

计算过程:

电流计算: I = P/ U= 1000 / 220 ≈ 4.55A

耗电量:1kW × 5h = 5kWh(5度电)

电费:5度 × 1元/度 = 5元

单位换算:

1度电 = 1千⽡时(kWh)

1000⽡设备⼯作1⼩时耗电1度

posted @ 2025-07-19 00:27  三点杰  阅读(12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