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记录8-《伤寒论》

中医学习记录8-《伤寒论》

一、经方要义

经典处方,黄金比例,药简力专。

二、伤寒核心

病源:外感、内发、时疫。

六经辨证:太阳:开,少阳:枢,阳明:阖。太阴:开,少阴:枢,厥阴:阖。

同证同治:

对证下药:

三、治证原则

1、一剂知,二剂已。

2、表里并症,先解表,再攻下

3、阳强阴自回

4、补能恋邪

5、效不更方

6、解表,攻里;补虚,下实;降热、散寒;

四、治证方法

汗、吐、下、和

  • 原则: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
  • 急下存阴:也称急下存津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由于津液日夜耗损,急需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的方法,称为“急下存阴”法。
 
 

五、药方组成

君、臣、佐、使

 

六、太阳证

太阳中风:桂枝汤。(中风伤卫气)

  - 发热、出汗、恶风

太阳伤寒:麻黄汤。(伤寒损营卫)

  - 发热或不发热、恶风、身痛、呕逆

太阳温病:葛根汤。

  - 发热、口渴、不恶风

 

五苓散:肾衰竭,蓄水证。(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真武汤:肾衰竭。(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猪苓汤:排水。(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越婢汤:利水消肿。(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

 

四逆汤:救逆。(炙甘草、干姜、附子)

小柴胡汤:和解方。

大柴胡汤:和解方。(便秘,肠癌)

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

大青龙汤:时疫。

小青龙汤:

桃核承气汤:血症第一方。

抵挡汤:血症第二方。

半夏泻心汤。

十枣汤:去水方。

 

七、阳明证

白虎汤:去热。

承气汤:便秘。

调胃承气汤:去实。(大黄、 芒硝、甘草)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八、少阳证

九、太阴证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十、少阴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寒湿

大黄附子甘草汤:寒实

黄连阿胶汤:补气血

附子汤:寒湿

桃花汤:热痢

猪肤汤:喉咙

甘草汤:喉咙

桔梗汤:喉咙(去痰)

苦酒汤:喉咙(失语)

半夏汤(散):喉咙

白通汤:寒痢

白通加猪胆汁:寒痢

真武汤:肾衰竭。(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通脉四逆汤:

四逆散:

 

十一、厥阴证

乌梅丸:去虫

当归四逆汤:冻疮,尿毒症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久寒

麻黄升麻汤:咽喉,吐血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胰脏癌 // 旋覆花,代赭石

白头翁汤:热利

 

 

 

十二、其他

麻杏石甘汤

功效:麻杏石甘汤属于解表剂,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而致咳之基础方。

方解:

  •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二药相伍,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合而用之,既宣散肺中风热,又清宣肺中郁热,共为君药。
  • 石膏倍于麻黄,相制为用。全方主以辛凉,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杏仁苦温,宣利肺气以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
  •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防石膏寒凉伤中,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之功。

 

十三、症候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痉病: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柔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湿痹: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 

风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

中暍: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痞病(水痞,气痞)

 

 

十四、传变

皮表、肌肉、血脉、腑脏、骨髓

 

 

春伤于风,夏必飧(sūn)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十五、其他汤方

二陈汤

药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炙)

功效:祛痰,用于湿痰证的治疗。

 

参考资料:

倪师注解版《伤寒论》

posted @ 2023-10-09 22:03  风过无痕521  阅读(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