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记录4 - 人体

中医学习记录 - 人体结构

一、九窍

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二、骨骼

脊柱骨

脊柱上端连接颅骨,下端连接髋骨,中间和肋骨相连,也是胸廓和盆腔的后壁。脊柱起到支撑四肢、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日常活动中,注意保护脊柱,避免过度活动,损伤脊柱,引起脊髓压迫神经,导致肢体活动不便等情况出现。

小孩刚出生的脊柱由 33 块脊椎骨组成,而成年人是由 26 块椎骨组成。

1.幼儿脊柱骨数量:分别为颈椎的7块,腰椎的5块、胸椎的12块,5块骶椎和4块尾椎。颈椎是在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的位置,还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的一块,但却是灵活性最大、运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平时运动时,注意做好保护,避免受伤。

2.成人脊柱骨数量:成人脊椎骨的26块椎骨分别为颈椎的7块胸椎的12块腰椎的5块,以及骶椎的1块尾椎的1块,幼儿时期的5块骶椎随着发育变成一块骶骨,4块尾椎变成1块尾骨。脊柱处于人体的中间位置,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有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三、五脏六腑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腑”是指空心的容器。

五脏六腑是人体脏器的总称。

五脏指 肝、心、脾、肺、肾,

六腑指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青肠:胆,红肠:小肠,黄肠:胃,白肠:大肠,黑肠:膀胱)

还有特殊的腑,称为三焦。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五脏六腑各有功能,常见功能如下:

1、五脏功能:肝主疏泄、主藏血。心主神智、主血脉,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肺朝百脉、主治节、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等;

2、六腑功能:六腑与其功能相辅相成,相表里的腑与其脏器功能有相通之处;

3、三焦功能:三焦比较特殊,分为上、中、下三焦,主要作用是通调水道,属于气运行的通路。上、中、下三焦有所不同,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胆、肾、膀胱、大小肠等。如果三焦不通,会出现气、水液代谢异常。

上焦:心肺 位置

中焦:脾胃肝胆 位置

下焦:肾、膀胱、小肠、大肠 位置

4、心包

心包即心包膜。是一个近似锥形的纤维浆膜囊,包裹在心脏和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根部外面。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

纤维性心包是一个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囊,其上部在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根部与血管外膜相移行,底部愈着于膈肌的中心腱上。

浆膜性心包由间皮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分为脏、壁两层。

 

五脏六腑构成人体基本的系统,中医脏腑辨证,即以五脏六腑为基本元素进行辨证。

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决定了其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它们是肝与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构成脏腑相合的功能单位。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

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七、奇恒之腑

<素问·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

 

八、十二州官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九、人体阴阳

上为阳,下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表为阳,里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腑为阳,脏为阴;

四肢为阳,躯干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

能量为阳,津液为阴。

实为阳,虚为阴;

 

 

 

 

参考资料: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脏腑和表里

脏腑关系

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

 

posted @ 2023-07-24 13:57  风过无痕521  阅读(5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