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记录2 - 经络

中医学习记录2 - 经络

 

一、十二正经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其中 十二正经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注意:阴经均为脏经,阳经均为腑经

 

二、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三、穴位分类 

本穴:穴位的五行属性 同 经脉五行属性,同 脏腑五行属性,即该条经脉的 本穴。

母穴:五行母穴。

子穴:五行子穴。

五腧穴: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 井、荥、腧、经、合 五个特定穴位。

    阳经:金水木火土,阴经:木火土金水。 // 从四肢穴位开始算

  井穴: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荥穴: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
  输穴: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束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经穴:经渠(肺)、阳溪(大肠)、解溪(胃)、商丘(脾)、灵道(心)、阳谷(小肠)、昆仑(膀胱)、复溜(肾)、间使(心包)、支沟(三焦)、阳辅(胆)、中封(肝)。
  合穴: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

八会穴:8个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会穴”。首创于 《难经.四十五难》的一组特定腧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难经·四十五难》
  曰:经言八会者,何也?
  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郄(xì)穴:16个。“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

   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络穴:15个。经络交汇处。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募穴:12个。“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同“幕”。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有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位于胸腹部相关经脉上,可用于治疗五脏六腑病变,多用于脏腑变化。

原穴:12个。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阳经上面才有原穴,阴经上面没有原穴。(阴经的原穴就是腧穴)阴经原穴以腧代,阳经原穴在腧外。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

 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四、穴位疗法

会郄疗法:

俞募疗法:

对称疗法:

原络疗法:阴经没有原穴,阳经有原穴。

 

五、周身大穴

手明阳大肠经:

1、温溜穴:大肠经的 郗穴。

2、大穴:巨骨穴、曲池穴,合谷穴

 

四关:双手 合谷穴(气脉所在),双脚 太冲穴。

  

 

参考资料:

科学养生课堂: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到底是哪些? 

十五络脉

五输穴

郄穴

井穴

络穴

会穴

原穴

六脏六腑

posted @ 2023-07-22 17:50  风过无痕521  阅读(24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