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2015-03-14
天之道 生于无形 幻变不穷 然其万象 如水 如云 如风 皆因规律所循 人之道 顺心而行 心者 天之道也 或阴或阳 至柔至刚
终有所归 不能例外 鬼域者 不在天 不在人 盖因不能察也 不审其情 不辨其理 是谓鬼域 而入其中 不能应也 引妄变之变
乃为下策 不变以变 其为中策 惟度情察势 晓而顺变者 始谋之大也 智 用于众所不知 能 尽于众皆不能 遣谋于无形 制胜于察而顺变 是为鬼域
本句原文“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的构成是并列句式,所以本句原文中的语义逻辑关系应该是,通过划分的四类不同属性的事物来诠释原文中的“各有所归”,而不是仅仅为了分类而分类。
其次,虽然本句原文中的“柔刚”、“开闭”和“弛张”也具有阴阳的属性,但在“或阴或阳”之后,作者只考虑了事物中“柔刚”、“开闭”和“弛张”等三类不同的属性,而没有考虑它们所具有的阴阳属性。
最后,在古人阴阳哲学的范畴中,古人的阴阳观是基于事物中相互对立的属性而言,并排除了不具有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如:在人的伦理关系中,具有阴阳属性的事物主要是指,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而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和姊妹关系就不属于这个范畴。也就是说,按“阴阳”属性划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事物。同理,按照“柔刚”、“开闭”和“弛张”的属性来划分,也不能囊括所有的事物。因此,本句原文也仅仅是就事物中的四类不同属性来分类划分事物的。
另及:借用所提本句原文的话题,再提一个话题。
《鬼谷子》的现代译者认为:《捭阖篇》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泛指所有的事物。所以,他们认为按照四类不同属性来划分,也就囊括了所有的事物。然而,在这四类属性所分类划分的事物中,却将具有长短、高下、轻重、动静、进退、出入等属性的事物排除再外,由此可见,这句原文所指的事物并没有涵盖所有的事物,而只能算是部分事物。
在《捭阖篇》原文的古本注释内容中,是以君王的帝王术为语义背景;所以,古本的注释者认为:本句原文所指的事物也不是泛指一切事物,而是与“政教”有关的事物;因此,他说:“此与事物的法象各异,施教不同。”,又说:“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
在现代学者许富宏著《鬼谷子全本全注全释》的《捭阖篇》中,是以“捭阖”为语义背景;所以,他认为:本句原文所指的事物也不是泛指一切事物,而是指与“捭阖”有关的事物;因此,他说:“‘或阴或阳’四句,亦皆属于捭阖日常表现。针对不同对象,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或捭或阖,随势而变”。
你认为这句原文是泛指一切事物,还是指某一类事物,为什么呢?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王闯wangchuang2017,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wangprince2017/articles/18461878
posted on 2024-10-13 09:06 王闯wangchuang2017 阅读(29) 评论(0) 收藏 举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