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学习之【第十四篇】:Python中的装饰器
1.什么是装饰器?
器即函数
装饰即修饰,意指为其他函数添加新功能
装饰器定义:本质就是函数,功能是为其他函数添加新功能
2.遵循的原则
装饰器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 不修改被装饰函数的源代码(开放封闭原则)
- 为被装饰函数添加新功能后,不修改被修饰函数的调用方式
3.一步一步剖析Python中装饰器原理
我们知道,装饰器就是给其他函数动态增加功能的函数。其本质还是函数。下面我们就依据装饰器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手动实现一个装饰器,以此来剖析装饰器的内部原理。
前置知识储备:
装饰器=高阶函数+函数嵌套+闭包
3.1需求
假设我们需要给test函数增加一个计算该函数运行时间功能,即在函数运行完毕后输出该函数运行的时间,但又不希望修改原本函数的定义,此时,我们要定义一个能计算函数运行时间的装饰器timer。
test函数如下:
def test():
res = 0
for i in range(100):
res += i
print(res)
OK,需求有了,我们现在试着动手实现一下。
3.2 低级版实现
import time
# 定义timer函数,用来计算test函数的运行时间
def timer(func):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函数运行时间为:%s' %(start_time-end_time))
def test():
res = 0
for i in range(100):
res += i
print(res)
timer(test)
以上代码中,当我们想运行test函数并计算该函数的运行时间时,我们只需调用timer(test)函数即可,虽然这样算是实现了需求,但是却违反了装饰器第二条原则:为被装饰函数添加新功能后,不修改被修饰函数的调用方式。最初调用test函数只需test()即可,而现在增加了新功能后必须timer(test)这样调用才行,显然这样是不行的,代码还需要继续改进!
3.3 进阶版实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像timer(test)这样调用timer()函数时,并不让timer()函数直接执行,而是让它返回一个函数的地址,然后我们在把这个地址赋值给一个变量,然后再以变量( )的方式调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这个变量名我们可以自定义,假如我们把这个变量名还叫test,那么后续调用test()就等于调用了上面代码中的timer(test)。这样我们就遵循了装饰器的两大原则:既不修改原函数的代码,也没有修改原函数的调用方式。
话不多说,来试试看:
import time
def timer(func):
def wrapper():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函数运行时间为:%s' % (start_time - end_time))
return wrapper
def test():
res = 0
for i in range(100):
res += i
print(res)
# timer(test)返回函数地址wrapper,将地址赋值给变量test
test = timer(test)
# 调用test()即执行了返回的函数地址wrapper函数
test()
3.4 高阶版完美实现
通过进阶版的实现,我们想计算哪个函数的运行时间,只需在该函数调用之前加一行函数名=timer(函数名)代码即可。
但如果函数非常多的话,这样还是有些繁琐。其实这个问题Python早就替我们想到了,Python提供一个语法糖@,有了这个语法糖,我们只需在被装饰函数定义前加@timer(函数名)即可,@timer(函数名)就等于函数名=timer(函数名)。
import time
def timer(func):
def wrapper():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函数运行时间为:%s' % (start_time - end_time))
return wrapper
@timer # @timer等同于test = timer(test)
def test():
res = 0
for i in range(100):
res += i
print(res)
test()
3.5 总结
通过以上三步实现,我们即可总结出装饰器原理:
把@timer放到被装饰函数test的定义之前,就相当于执行了test = timer(test),由于timer()是一个高阶函数,它返回一个函数地址,所以原来的test函数仍然存在,只是现在同名的test变量指向了新的函数,于是调用test()将执行在timer()函数中返回的wrapper()函数,在wrapper()函数内,首先执行原始函数,再计算函数运行时间。
4. 装饰器执行时机
# 定义装饰器
def timer(func):
print('----正在装饰----')
def wrapper():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函数运行时间为:%s' % (start_time - end_time))
return wrapper
@timer # @timer等同于test = timer(test)
def test():
res = 0
for i in range(100):
res += i
print(res)
执行以上代码,我们可以发现,当没有调用test()函数时,装饰器也会执行,也就是说,只要python解释器执行到了@timer这句代码,那么就会自动进行装饰,而不是等到调用的时候才装饰,在函数调用之前就已经对函数装饰完毕了.
5. 多个装饰器执行顺序
如果一个函数被多个装饰器装饰时,那么装饰顺序是怎样的呢?看以下代码:
# 定义装饰器1:加粗
def makeBold(func):
print('-----准备装饰1-----')
def wrapper():
print('-----装饰中1-----')
return '<b>' + func() + '</b>'
return wrapper
# 定义装饰器2:斜体
def makeItalic(func):
print('-----准备装饰2-----')
def wrapper():
print('-----装饰中2-----')
return '<i>' + func() + '</i>'
return wrapper
@makeBold
@makeItalic
def test():
return 'Hello World'
print(test())
# 输出
# -----准备装饰2-----
# -----准备装饰1-----
# -----装饰中1-----
# -----装饰中2-----
# <b><i>Hello World</i></b>
运行以上代码,从输出结果上来看,当一个函数被多个装饰器装饰时,装饰的时候是从里往外装,装饰的结果也是一层一层往外套,但是装饰器执行时却是从外往里执行。
6.装饰器基本框架
# 装饰器基本框架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
func()
return wrapper
7.被装饰函数有参数
# 被装饰函数有参数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b):
print('---装饰器---')
func(a,b)
return wrapper
@decorator
def test(a,b):
print('----test--%s+%s' %(a,b))
test(1,2)
我们知道,当调用test(1,2)函数时,其实是调用了wrapper函数,所以要给wrapper函数传入相应的参数,而wrapper函数内部的func函数才是真正调用test函数,所以也要给func传入相应的参数。
8. 被装饰函数有return
如果被装饰的函数有返回值,那么我们需要在装饰器中将返回值接收一下。
# 被装饰函数有参数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b):
print('---装饰器---')
ret = func(a,b)
return ret
return wrapper
@decorator
def test(a,b):
return a + b
test(1,2)
通常情况下,为了装饰器的通用性,无论被装饰函数是否有返回值,都会在装饰器中加上return。
9. 通用装饰器
无论被装饰函数是否有return,有多少个参数,均可以适用的通用装饰器。
# 通用装饰器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ret = func(*args, **kwargs)
return ret
return wrapper
# 被装饰函数无参数,无返回值
@decorator
def test1():
print('----test--')
# 被装饰函数有参数,无返回值
@decorator
def test2(a, b):
print('----test--%s+%s' % (a, b))
# 被装饰函数无参数,有返回值
@decorator
def test3():
return 'test'
# 被装饰函数有参数,有返回值
@decorator
def test4(a, b):
return a + b
test1() # 输出----test--
test2(1, 2) # 输出----test--1+2
print(test3()) # 输出test
print(test4(1, 2)) # 输出3
10. 装饰器本身带有参数
如果装饰器本身需要传入参数,那就需要编写一个返回装饰器的高阶函数。
# 装饰器本身带有参数
def decorator(text):
def wrapper(func):
def inner(*args, **kwargs):
print('--%s是装饰器的参数---' %text)
ret = func(*args, **kwargs)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return wrapper
@decorator('execute')
def test(a, b):
return a + b
print(test(1, 2))
# 输出
# --execute是装饰器的参数---
# 3
和两层嵌套的装饰器相比,3层嵌套的效果是这样的:
把@decorator放到test()函数的定义处,相当于执行了语句:
test = decorator('execute')(test)(),首先执行decorator('execute'),返回的是wrapper函数,再调用返回的函数,参数是test函数,返回值最终是inner函数。最后再执行inner函数。
11.装饰器应用
我们可以编写一个验证用户是否登录的装饰器,在用户调用函数之前,先验证用户是否登录,如果登录,则可正常访问,如果未登录,则提示用户先登录。
# 装饰器应用实例:验证是否登录
user_list = [
{'name': 'haha', 'password': '123'}
]
current_user = {'name': None, 'login': False}
def auth_dec(func):
def wrapper(*args, **kwargs):
if current_user['name'] and current_user['login']:
ret = func(*args, **kwargs)
return ret
else:
print('您还未登录,请您先登录,再访问页面!')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
pw = input('请输入密码:')
for user_dic in user_list:
if username == user_dic['name'] and pw == user_dic['password']:
current_user['name'] = username
current_user['login'] = True
ret = func(*args, **kwargs)
return ret
break
print('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return wrapper
@auth_dec
def index():
print('欢迎来到主界面')
def home():
print('欢迎来到家园')
index()
home()
(完)
免责声明
- 本博客所有文章仅用于学习、研究和交流目的,欢迎非商业性质转载。
- 博主在此发文(包括但不限于汉字、拼音、拉丁字母)均为随意敲击键盘所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观点。如需要详查请直接与键盘生产厂商法人代表联系。挖井挑水无水表,不会网购无快递。
- 博主的文章没有高度、深度和广度,只是凑字数。由于博主的水平不高(其实是个菜B),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出。
- 博主是利用读书、参考、引用、抄袭、复制和粘贴等多种方式打造成自己的文章,请原谅博主成为一个无耻的文档搬运工!
posted on 2018-10-10 10:23 难凉热血,码梦为生! 阅读(241) 评论(0) 收藏 举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